摘 要: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懈動力。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因為在未來的時代,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就只能跟在別人后面爬行,甚至失去生存的權利。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都需要文化,而文化離不開教育。所以,一個重視教育的民族必然是一個發(fā)展的民族,一個創(chuàng)新的民族。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 良好氛圍 質疑問難 積極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11-01
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適時地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努力達到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教育。
1 巧妙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利于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
在教學《厘米的認識》時,我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了《阿福的新衣》這個小故事,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個故事再講給全班同學聽。然后我又制作了多媒體課件,這樣既能清楚的呈現出師傅的一拃與徒弟的一拃的長度不一樣,也能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徒弟會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并且學生也發(fā)現了自己的一拃與老師的一拃也不一長,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興趣,在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提高。
2 保護好奇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小學生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他們總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如,北風呼呼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為什么樹葉春天是綠色的到了秋天就是黃色的,這種好奇心是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起點,如果通過思考產生新的想法得到鼓勵和贊賞,就會促使探索精神和行動的發(fā)展。如果從六、七歲上小學起就被管得死死的,沒法問老師課外以外的問題,沒有時間去接觸大自然,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時間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長此下去,就會磨滅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科學家認為,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重要。他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因此,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敢想,要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提得好的加以表揚,當學生能夠踴躍提出各種問題時,就可以進一步要求提高問題的質量,鼓勵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在學習《認識鐘表》時,我通過給他們講了小明的一天這個故事的讓他們發(fā)現問題,小明六點起床,七點吃早餐,八點到校,十點做操,五點放學,六點吃晚飯……我剛說到這,就有同學舉手了,問:“老師,小明不是六點起床嗎,怎么六點又成吃晚飯了?”我立即表揚他問得好,肯動腦筋,然后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通常都幾點睡覺?有的同學立即回答“說九點”,我立即反駁他們說可是九點我們正在學校里上課???這下,有些同學很快就明白了,原來一天中有兩個九點,也有兩個六點。
3 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和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基礎知識和經驗積累?;A知識是人們學習專業(yè)知識,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撐點,是人類文化積淀的基石和起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就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但是基礎知識一般都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或者記憶時往往死記硬背,所以盡可能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的內容,使思維朝各種可能的方面擴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種途徑,一種方式。
如:一支鉛筆5角,一塊橡皮4角,小麗用1元錢去買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還剩多少錢?這個問題首先牽扯到人民幣之間的進率問題,要知道1元到底等于多少角,然后才能開始解題。
方法一:可以先算一共用了多少錢,再算剩下多少錢。
1元=10角,5+4=9(角),10-9=1(角)
方法二:可以先算一下用1元錢買一支鉛筆后剩下多少錢,再用剩下的錢買一塊橡皮算算還能剩下多少錢。
1元=10角,10-5-4=1(角)
方法三:可以先算一下用1元錢買一塊橡皮后剩下多少錢,再用剩下的錢買一支鉛筆還能剩下多少錢。
1元=10角,10-4-5=1(角)
4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首先,在備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使困難學生能接受,能消化,使優(yōu)秀學生能“吃飽”,并能不斷地超前發(fā)展。其次,作為教師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學生,只是個別同學的潛力還沒有被挖掘出來。其三,對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學生,布置作業(yè)和輔導時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對學困生,教師要多化工夫,細心引導,漫漫地扶,但又不能讓學生感到是老師幫他解決了問題,而是靠自己努力解決的,從而激發(fā)其興趣,賞識成功的快樂。
對學困生只要有進步,要及時鼓勵,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護好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不把他們同優(yōu)生相比,否則會損傷學生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要抓住有利時機用語言評價來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豐富、真切感人的評價語言中受到感染,從而增強碧勝的信心。比如“這么難的題,你都能做出一點,說明你已經進步多了,只要你繼續(xù)努力,經過一段時間,你一定會趕上他們的!”
創(chuàng)新教育不僅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還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質疑,鼓勵他們靠自己的調查、探索,運用自己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進行富有開拓性的工作,從單純注重知識傳授轉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潛能,激活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新數學課程標準[S].
[2]曹飛羽,李潤泉.小學數學教育改革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數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逄煥方(1960,9—),男,漢族,籍貫:山東青島,職稱:小學一級教師,學歷:中專,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