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生眼中的真與教師眼中的真
凡是能客觀真實反映世界萬物表象和規(guī)律的,即為真。因此,人們有時要能反映世界的真是件不易的事。那小學生眼中的真是什么?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同樣也時刻感知、思索著這個世界,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即是他們眼中的真。因而,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會由于生活閱歷、知識程度等的不對等或是不包容等,發(fā)生碰撞,其實小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應該是個交集。
通常,學生眼中的真是童真,而教師眼中的真是理性的、世俗的真。如果用教師理性的、世俗的真來看待學生的童真,則學生顯得很幼稚,但是,或許就是這樣幼稚的童真會更接近真正的真。但在大部分時間里,教師總認為自己的真比學生的真來得成熟與權威,所以,學生眼中的真常常會遭到教師的否定或是質疑。教師總是用自己的真來教導學生的真,而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時無法到達教師理解的真,因而學生的真在教師眼中有時會顯得很不成熟,很有問題,尤其在小學生習作中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
二、 學生習作中的真與教師批改中的真
1. 寫真人真事,是真非真。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會寫一件親身經(jīng)歷的事,會表達真情實感。大多數(shù)學生是寫真人真事的,但許多學生寫出來的習作,教師總覺得不夠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詞句干癟,所寫人、事平淡乏味。其實,在學生眼中的真與教師要求的真是有些、差別的,學生眼中的真就是真人真事。比如,寫一個人,有學生寫的就是班級中的學生真名、真實情況,但教師覺得不符合要求,批改的時候要求學生改這改那。學生改了一通之后,其實心里在犯嘀咕:“你不是要我寫真人真事的嗎?怎么改成這樣呢?”學生眼中的真和教師眼中的真發(fā)生了碰撞。在這里,教師眼中的真,其實是藝術加工后的真。教師之所以覺得學生的習作不夠真,是因為學生描寫得不夠精彩,表達得不夠充分,敘述得不夠曲折。學生之所以感到習作難寫,就是因為離教師的這個“真”有一段距離。其實,追根究底,是教師在學生剛接觸習作時,并沒有講清楚對習作中的真人真事的描寫應進行藝術的加工,對人、事、物的描寫要上升到藝術的真,而只是一味提出要學生寫真人真事,抒發(fā)真情實感,不去研究指導學生如何描寫,如何表達的方法,不滲透在習作時應追求藝術的真的理念,當學生習作中的真與教師批改的真發(fā)生差距時,教師則要求學生按教師所把握的真來修改。筆者認為這對學生習作質量的提高是不利的。
例如,中年級要求學生描寫一位同桌,有個學生寫道:
“我的同桌是×××。他穿著一件紅色的上衣,穿著一條黑色的褲子,穿著一雙白色的球鞋。他長得一般,不太好看,臉上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結果,這段文字遭到了教師的橫批豎改,最終,就改成了如下的一段文字:
“你看,一件紅色的上衣是多么的鮮艷醒目,再配上一條黑色的褲子,一雙嶄新的白色球鞋,一個充滿活力的‘小運動員’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長得很英俊,濃濃的眉毛下面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特有精神。你猜他是誰?他就是我的同桌×××?!?/p>
顯然,這段修改后的文字較之前的生動通暢多了,但值得商榷的是這位教師對該生后半段的文字作了較大的修改,且和該生原稿中同桌的形象有所不同。讓人不知道是該生觀察有誤,還是教師有意為使文字有看頭呢?如果是后者,則大可不必如此。本來該生認為他的同桌只是“長得一般”,但如果老師偏要改成“長得英俊”的話,這其實已違背了兒童眼中的真。即使這段文字讀上去很漂亮,但已把他的童真給泯滅了。況且,這樣的改法會讓學生迷茫,或者是將學生引入一個固定的習作模式。因而,在很多學生的習作中出現(xiàn)“千篇一面,千人一篇”的現(xiàn)象,這和教師的引導不無關系。所以,在習作中,教師應盡量尊重學生的原創(chuàng),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習作就是一幅作品,作品中的人、事、物來源于現(xiàn)實世界,但又高于現(xiàn)實世界,就像是《西游記》中的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F(xiàn)實生活中并沒有孫悟空、豬八戒,但孫悟空、豬八戒這些人物形象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映照。又如,在高年級,要求學生寫一件親身經(jīng)歷的事。有位學生描寫了一件發(fā)生在班級中的事,但教師批閱后找到了該生,詢問:“這件事是不是發(fā)生在班級中,是不是真的?”學生答:“不是?!庇谑窃摻處熞髮W生重寫一件真實的事。上面例子中的教師,如果對學生的文章有質疑,我想他主要應該詢問的是:“這篇文章是否是抄襲而來的?如果不是,則應另當別論。”因為習作中的“我”已不是真我。我們?yōu)楹尾辉试S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呢?其實教師完全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讓他們也在習作中嘗試塑造人物。
2. 寫假人假事,似真非真。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習作次數(shù)的增加,閱讀量的提高,視野的開闊,學生所寫的人、事、物,越來越假,寫假人假事者居多。大部分習作順利通過了教師的關口,但也有一部分被教師判為“假、大、空”。究其原因,是因為這部分學生缺乏生活的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當要他們描摹人、事、物的時候往往腹中空空,言之無物也不足為怪。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留心生活,注意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這樣就不愁寫不出真情實感的習作。我認為,教師還應特別關注的是已通過教師批改的認為是“真”的習作,這些學生更善于模仿或是抄襲,他們的習作看似很“真”,但并不是他們內心發(fā)出的“真”,是被掩蓋了的“真”。如果讓這樣的假了的“真”,一直持續(xù)下去的話,是不利于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對這部分學生也應引導他們真心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做一個記錄生活的書寫者。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生活,用心描述生活,是語文教師應有的職責,我們應該相信學生在用心體驗生活的基礎上,會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