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0年參加工作,教過語文,搞過語文教研,編寫過小學語文教材。在幾十年的語文教育生涯中,有許多朋友給予我悉心指導和熱情幫助,我對他們都心存感激與懷念。其中最難忘的是袁微子先生,他是我的恩師。
第一次見到袁老,是1980年聽他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小語教材。當時的注意力主要是在理解這套教材的特點、要求方面,對報告人并未多作關(guān)注。
近距離地接觸袁老,是1984年春:我有幸參加編寫供中等師范學校使用的小學語文教學法的座談會。參加會議的都是小學語文教師和語文教研員。袁老說,編寫小學語文教學法,固然要聽聽大學教授們的意見,更要多向小學教師和小學教研員請教,他們接觸實際,最了解情況。開過座談會后,他還邀請我和楊惠棠、朱敬本等教研員參加這本教學法的編寫。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袁老不圖虛名的務(wù)實精神和對第一線工作者的尊重。
在座談會期間,他多次跟我談起,想多到學校聽聽課,具體了解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看看有什么困難,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經(jīng)驗。他又說,到下面去聽課,領(lǐng)導往往迎來送往地接待,給人家增添了麻煩,自己也覺得不大自在,要能去掉這些繁文縟節(jié)就好了。我坦率地說,人教社的專家面向全國指導教學,到一個地方聽課不容易,時間也就那么幾天,大家也希望你們多聽聽,多看看,多講講。只要你不介意,我們就不拘這些形式,直接到學校去。于是一言為定。袁老來南京,我只是向局領(lǐng)導匯報一下行程安排,就陪同他去學校了。也許是這樣的安排比較合他的心意吧,接連有三、四年,袁老每年都來南京一次,四、五天時間,聽課,指導教學。南京的六個城區(qū)、四個郊區(qū)、五個縣,都聽遍了,其中有知名度高的學校,也有一般學校,還有偏僻農(nóng)村的復(fù)式教學班,聽的大多是青年教師的課。聽完課,袁老就即席開講評議。他從實際課例出發(fā),娓娓而談,那么和藹可親,又那么引人入勝。在講話中,他對青年教師勇于鉆研,勇于創(chuàng)新,渴望發(fā)展的精神充分贊揚,他說:“正是由于受了這種可貴精神的感染,我也才敢于掏出心里話,怎么想的就怎么說?!痹谥v話中,他多次講到了青年教師的潛力,學生們的潛力,他說:“正因為看到了教師的潛力,又看到了學生的潛力,所以我提出了一些較高的要求?!?/p>
袁老的評課充滿了感情。1985年4月2日下午,在夫子廟小學聽了馮愛東老師教的《小蝌蚪找媽媽》,介紹了這篇課文的編寫過程,詳細評點了馮老師的教學得失和學生學習時的思維活動以后,袁老說:“馮老師對孩子很親切,非常喜歡孩子。我想,不僅要對班上四十幾個孩子親切,還要對課文里的小蝌蚪親切,這樣你就成了小蝌蚪了,就能促進孩子思想的深化?!痹谥v話結(jié)束時,他還意味深長地說:“如果自己還能多活幾年的話,爭取再來聽你的課,那時馮老師一定會變成‘青蛙’了?!边@番風趣的話,充分流露了這位七十二歲高齡的老先生對孩子們的喜愛,對青年教師的喜愛,對課文中小蝌蚪的喜愛。袁老的這番教導,以及在這番教導中流露的真情,都使我們深深地感到,只有充滿感情的教學,才可能是成功的教學。
袁老聽課非常專注,評課時也善于從教學中的細微之處引出發(fā)人深省的道理。1985年4月5日下午,聽了姜淑蘭老師教的《驕傲的孔雀》,有兩個細節(jié)引起了袁老的注意:一個是當老師問“孔雀為什么氣得不得了”時,一個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卻一下子又說不出來,別的孩子急著舉手想幫他來說,姜老師耐心地等待那個孩子,叫他別著急,慢慢說。袁老對此充分肯定,他說:“等待分把鐘,大有好處。這個時候不僅是那個孩子要想,其他孩子思維也很活躍,是語文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的極好機會,不要放過?!痹咸岬降牧硪患毠?jié)是:“姜老師在布置學生小聲朗讀的時候,有一個戴眼鏡的男孩讀得比較慢,別的孩子都讀完了,他還有兩句沒讀完,姜老師很耐心,聽他把書讀完了。這一點做得很好,不是像有的老師那樣,不管你讀完沒有讀完,一律停止。如果那樣做,那個孩子憋著是很難受的?!痹系倪@番話,使我們具體領(lǐng)悟到了什么叫面向全班學生,什么叫從學生的學出發(fā)。教學思想的轉(zhuǎn)變正是體現(xiàn)在這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之中的。
袁老的評課有熱情的贊揚,也有嚴肅的批評。他結(jié)合實例進行的批評剖析透徹,發(fā)人深省。1985年4月10日,他在溧水縣聽一位年輕教師教《沙漠里的船》,發(fā)現(xiàn)學生在預(yù)習時抄了一些詞語解釋,就嚴肅地批評說:“我們看了學生的那個預(yù)習的筆記?!强住@個詞,學生也預(yù)習了,查了字典,什么叫鼻孔?學生把解釋抄了下來:‘是嗅覺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個注釋的東西比原來的那個詞還難懂?!强住l不知道就是鼻孔!”“還有個叫‘胼胝’,這個‘胼胝’就是腳上、手上那個老繭嘛,很容易懂的。學生抄了個注釋是:‘手掌和腳掌上因磨擦而生成的硬皮。’這樣做有客觀原因,就是那個《詞語手冊》。學生查了,抄了,懂不懂?似懂非懂。”舉了一些例子之后,袁老動情地說:“我們的孩子很用功啊,真是一批好孩子,字寫得規(guī)規(guī)矩矩,密密麻麻。用功是用功,可是我們盼望將來的人才不是書呆子,我們要求的是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才??!那個《詞語手冊》不行,是個害孩子的東西。詞語怎么解釋,它只告訴學生一個現(xiàn)成的結(jié)論,中間不必經(jīng)過孩子們思考的過程。一個詞的學習如果不經(jīng)過自己思考的過程,那這個詞的學習是沒有什么積極意義的?!边@番話今天聽來仍然是那樣振聾發(fā)聵,令人深長思之。
袁老來學校聽課,所在區(qū)、縣教育局的領(lǐng)導都很重視,組織教師參加聽課,聽講評,并且立即根據(jù)錄音將袁老的講話整理出來,印發(fā)至各校供老師學習參考。江蘇教育出版社也及時將這些講話結(jié)集出版了《袁微子和青年教師談小學語文教學》一書。這對推進南京市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袁老待人真誠,有問題向他請教,他都坦率直言。1985年,江蘇電視臺找我商量,準備聯(lián)合舉辦一次小學生電視作文競賽。當時袁老正在南京聽課,我就向他咨詢。他說,現(xiàn)在許多地方都搞作文競賽,其實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還應(yīng)該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有可能,不妨搞一次聽說讀寫電視競賽。我向電視臺反映了人教社老專家的建議,他們認為很有道理,值得一試。首屆小學生聽說讀寫電視競賽分初賽、復(fù)賽、決賽,十五個區(qū)縣均派學生參加。競賽實況由省電視臺播出后,受到普遍好評,中央電視臺轉(zhuǎn)播了決賽的實況。1987年舉辦了第二屆,在原有基礎(chǔ)上加以改進,體現(xiàn)了聽說讀寫能力在各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更廣泛的運用。實況也由江蘇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播放。1988年舉辦的第三屆,又進一步拓寬了思路,把參賽者帶到玻璃廠、牛奶廠、大商場、個體戶的小商店以及公安部門的馴犬隊等,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里展示和鍛煉聽說讀寫能力。這三次競賽,可以說是我們學習袁老語文教育思想的一次具體實踐。
袁老也是一位嚴師。他對我有夸獎也有批評。他說,一個好的教研員,既要深入實際,還要善于從老師們的實踐經(jīng)驗中,總結(jié)提煉出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既要動腿,動嘴,還要勤動筆。在他的督促下,我把學習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體會,結(jié)合聽課的感受寫了一篇《“潛心會本文”是閱讀教學的根本》,交給他看了,他說寫得不錯,就推薦給《福建教育》發(fā)表。我知道這是為了鼓勵我。后來我又向他交了一篇《對事物的新認識是這樣產(chǎn)生的——對〈觀潮〉教學過程的分析》。這篇文章竟然和袁老寫的《思維在已知和未知之間》同時發(fā)表在《湖北教育》上,還加了編者按:“袁微子同志在給本刊編輯部的信中說:‘讀了蒯福棣同志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fā),因而寫了一篇讀后感,也算是對教法、學法討論的補充發(fā)言?!F(xiàn)將袁老和蒯福棣同志的文章刊載出來,以饗本刊讀者?!痹线@樣處理,既是為了激勵我多動筆,也是為了借用我舉出的實例,通過評點我的文章來指導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這番良苦用心,我是能夠體會的。但我生性筆頭較懶,就喜歡聽聽課,和老師聊聊,而且總覺得有做不完的事,心靜不下來,所以寫得不多,讓袁老失望了。至今想來,我還深感愧疚。
1992年,我調(diào)至人教社參與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我時時以袁老為榜樣,力求像他那樣精益求精地編寫教材,像他那樣心貼心地與教師交流研討。值此紀念袁老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熱切期盼袁微子語文教育思想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揚,期盼經(jīng)過一代代有志者的努力,小學語文教學進入一個更加令人滿意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