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平順縣五區(qū)的下莊村,有個農(nóng)民辦的“修理所”即“小工廠”,曾為支援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做出了貢獻。因此,被人們親切地譽為“為八路軍服務的小工廠”。
八路軍駐在下莊村。據(jù)《平順五十年》一書記載:“八路軍的一二九師,1938年1月就在平順縣開辟了抗日根據(jù)地,并組建了縣獨立大隊……在抗日戰(zhàn)爭中,整個山西省除晉東南的平順縣、晉西北的偏關縣外,全被日本鬼子占領?!币虼?,平順縣是太行根據(jù)地的后方基地,特別是在五區(qū)苗莊、北甘泉、東坡、下莊等村,曾駐過好多的八路軍。
下莊村坐落在廟腳山下,村東南是大山,村西北是大溝,這種地形很有利于對敵斗爭:如果日本鬼子從山上來“掃蕩”,我們可以從溝里撤走;如果日本鬼子從溝里來,我們可以從山上轉(zhuǎn)移。因此,在近百戶的山村中,卻駐著許多部隊:縣里有游擊隊,后為獨立營;五區(qū)有區(qū)干隊,后為近百人的區(qū)干連;長治公安局康局長等20多人;野戰(zhàn)軍特務連,三十二團團長茍在合;八路軍某部槍械修理所等。這些部隊,駐扎時間長短不等,有的一年多,有的幾個月,少的10多天,有的是在日本鬼子來“掃蕩”時,突然來了和日本鬼子打一仗就撤走了??h里的游擊隊、五區(qū)的區(qū)干連等部隊,大部分駐在村中南邊的二仙廟里,人多時廟里住不下,就分別住在群眾騰出來的民房里。
駐村的八路軍,和村里群眾的關系很和諧,親如一家,互相關心,互相支持:1、擔水掃院。駐村的八路軍,不論哪個部隊,不管駐在誰家,都經(jīng)常為群眾掃院擔水,如秋后遇到落地的樹葉和雜草,就倒在糞池里為群眾漚肥料。遇到老弱病殘,除打掃衛(wèi)生外,還為他(她)們擔水、推碾磨等。2、紀律嚴明。駐軍紀律嚴明,秋毫不犯,借用群眾的東西,隨借隨還,損壞賠錢。買群眾土豆、北瓜等蔬菜和桃、梨等水果,都是不賒不欠,當面付錢,價格公道,群眾滿意。3、軍民婚姻。當?shù)氐恼婉v軍,都反對包辦婚姻的封建制度,提倡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在新婚風的倡導下,本村段針松的母親——段英則,就和縣獨立營靳秘書相戀后結(jié)為夫妻。后來就隨軍隊走了。
小爐匠學會修武器。八路軍某部槍械修理所在村時,不僅為當?shù)伛v軍、民兵修理槍支,還制造火藥、地雷等。同時,向當?shù)氐幕擅癖湍苋耍瑐魇谛屩蘩砑夹g等。
村里有個能人叫趙富則,原籍在上莊村,因為家境貧寒,娶不起老婆,近40歲才招到下莊村和張起花結(jié)為夫妻。趙富則雖然出身貧寒,文化很低,但他腦子靈活,愛學習,勤學多干,是附近村莊中有名的“小爐匠”。他挑著擔子、帶著錘子、鉗子、鋼鋸等工具,走村串戶,為群眾修鍋補碗、修理鎖子、配制鑰匙,打造首飾和銀器等。由于他技術很好,收費公道,服務熱情,很受群眾歡迎。
八路軍某部槍械修理所駐村后,趙富則經(jīng)常去幫忙、學習。由于他基礎好,腦子靈,是個一看就會、一做就通的人,很快就學會了部分武器的修理技術。后來,“修理所”離村后,他就承擔了縣獨立營、長治公安局、五區(qū)區(qū)公所、附近村民兵的槍支修理任務:會修理配制步槍、手槍上的準星、抓鉤、扳機等零件;會把用過的步槍、手槍凹進去的子彈殼用工具沖平,裝上火藥第二次使用;會裝地雷、石雷;會造軍號,有單圈的、有雙圈的。他造的軍號,小巧輕便,聲音洪亮,質(zhì)量很好。因此,不僅當?shù)?、附近村的民兵來買,而且外地的部隊也遠道而來,爭相購買;他還會造汽燈等照明工具,供部隊和村民舉行大型活動時使用。因此,他由原來單純的民間“小爐匠”變?yōu)闀蘩砦淦鞯摹败娒駜捎谩钡拇竽苋?,實際上成了為八路軍服務的“小工廠”。
農(nóng)民自辦小工廠。1946年土改結(jié)束后,下莊村的貧雇農(nóng)、下中農(nóng)都分到勝利果實。但從地主、富農(nóng)家抄出的銀元、財寶等,沒有全部分給群眾,而經(jīng)研究,留出一部分向國家變賣后,作為自辦小工廠的資金。
當時,有遠見的村長段發(fā)強等人認為,為了讓農(nóng)民盡快過上好日子,應在種好地、多打糧的同時,辦個小工廠,走工農(nóng)結(jié)合,盡快增收致富的路子。因此,經(jīng)過積極籌備,組建了近20人的“下莊村錚廠”。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又從南五馬村、上莊村請來6名技術人員,最多時工人達到30多人。廠長是本村的段光強,會計是段永興、段明則,技術指導是趙富則和從縣里請來的黃技術員。
小工廠的廠址設在村中靠南邊的二仙廟,北大殿為生產(chǎn)車間,南戲臺為倉庫,東西房各三間為灶房、宿舍等。
小工廠的產(chǎn)品主要是織布用的“銅錚”。當時,剛剛興起紡花織布熱潮,織布機上用的“銅錚”需求量很大。每個銅錚由1000根銅絲做成,全廠一天做五副。為此,專門買了拔絲機,用手工把銅塊由大變小,由粗變細,打成長條,再把長條變成細條,然后,在拔絲機上拔出銅絲來,再做成銅錚出售。售后,再買回銅塊,做成銅錚后再出售,依次循環(huán)往復。
同時,根據(jù)土改后廣大群眾擁護共產(chǎn)黨、熱愛毛主席的需要,由趙富則設計,用石頭制模,用鉛灌鑄成型,制造出一批毛主席像章。雖然工藝粗糙,也不漂亮,但當時銷售較好。
小工廠對外是產(chǎn)品銷售制,每個銅錚賣500斤小米,每枚毛主席像章賣新幣5.6分錢。對內(nèi)實行工資制:技術高的每人日掙小米13斤,中等的8至10斤,最低的6斤。此外,小工廠繼續(xù)承擔對附近村莊民兵的武器修理任務。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小工廠于1948年就停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