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位于北岳恒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是我國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獨特的一景,號稱“恒山第一勝景”。該寺?lián)f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懸空寺建在六十多米高的懸崖上,顧名思義,它不僅僅是建造在距離地面60多米高的懸崖上,而且整個建筑都懸在半空中。這里山勢險峻,兩邊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粘貼在懸崖上似的,真有半空欲飛之勢,驚險奇特,別具一格。
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宮,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仿佛是玲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游人登臨,鉆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如臨仙境。這些建筑都集中在一個凹進的龐大崖龕里。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從寺頂突出的巖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便給這瓊樓仙閣掛上一排排晶瑩的水簾,看上去蔚為壯觀。
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shù)根像筷子似的木柱子把它撐住。那大片的赭黃色巖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來似的。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之上。雖然它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出于好奇和探險的沖動,誰都愿意鼓起勇氣踏上寺門。
過了佛堂前面的平臺后,踏上那連接殿宇之間的棧道時,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提起腳跟,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踩在木板上,好像走在剛結了冰的河面那樣,生怕腳重,寺塌下來,自己做了“空中飛人”。然而,腳板底下的木板雖然吱吱作響,但貼在巖石上的樓臺卻巋然不動……
側身探頭向外仰望,但見凌空的棧道上只有數(shù)條立木和橫木梁支撐著。這些橫木梁又叫做“鐵扁擔”,是用當?shù)氐奶禺a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巖石里去的。據說木梁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這不正是修筑棧道的古方嗎?看來,懸空寺就是用類似筑棧道的方法修建的,而閣樓的底座便鋪設在許多“鐵扁擔”上。
立木條柱的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保證能把整座懸空寺支撐起來。據說,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木柱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木柱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fā)揮其支撐作用,如果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而“身不由己”了。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地贊嘆:“飛閣丹崖上,白云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云中?!惫?35年,詩仙李白游覽后,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游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當人們感慨之余,不禁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么?為什么它歷經1400多年還能夠保存如此完好呢?
[選自《科學之友(上旬)》2007年第5期,有刪改]
賞讀
本文向讀者介紹了北岳恒山中最為奇特的一景——懸空寺的特點及其建造原理。在介紹過程中,作者首先交代了其地理位置、建筑時間和周圍環(huán)境,緊接著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由遠及近,描繪了懸空寺的遠景和近景,最后寫出了作者親自登樓后的獨特感受,并介紹了懸空寺的建筑原理,令讀者感受到懸空寺建筑藝術的巧奪天工。結尾引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句與題詞,再次高度評價了懸空寺建筑藝術的高超和影響。文末設問,引人深思。而《蘇州園林》則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及建造理念,在介紹過程中也引用了古詩句,使文章富有文采。
思考練習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說明過程中采用什么說明順序?
2.分析畫線句子中黑體詞的作用。
3.文章在介紹懸空寺時將與其一般的“平地起高樓”作對比,《蘇州園林》中也用到類似的寫法,試舉出一個例子。
4.本文與《蘇州園林》的結尾都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如果要續(xù)寫,你認為這兩篇文章分別會介紹哪方面的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