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諸子的著述,是戰(zhàn)國時代的一些紀錄。秦統(tǒng)一后,為了滅除各民族的民族意識,把正式記錄燒掉了,所以研究戰(zhàn)國史,子書的材料就很珍貴了。所有的子書,都是戰(zhàn)國思想史,也是戰(zhàn)國史。司馬遷在《史記》里所寫戰(zhàn)國史的部分,有許多錯誤,因為他沒有掌握戰(zhàn)國的史料。從前的人只信孔子、儒家、排除子書,一般人不讀子書,所以過去對于戰(zhàn)國史是一片模糊。近代才對子書,對戰(zhàn)國史進行研究。
在孔子之前,沒有一人開門收徒,也無一人把貴族的書公開給平民百姓的。把五經(jīng)普及于一般人,孔子是第一人。這是孔子最大的功勞。所以后人說五經(jīng)是孔子編的。
孔子對政冶無主張,只要維護周的制度。孔子主張安分,不想改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他不信天命,主張敬鬼神而遠之??鬃涌床坏綍r代要變了,講古人的修養(yǎng)多,講天下大事少,非常少。
這一時期,奴隸制變?yōu)榉饨ㄖ?。人們向往封建制度好,于是大家對于將來的社會是怎樣的,做了各種設(shè)想,于是才有了諸子的各種主張。
孔子以后,春秋末年,戰(zhàn)國初年,第一個大思想家是墨子。
?笏 《墨子》
墨子有明確的主張,他有十大主張:
第一,尚賢。就是尊重賢人,以為凡是做官的都應(yīng)是賢人,打破原來的階級。天子是天下最賢的大賢人;諸侯是一國的大賢人。他主張打破世襲。不要父傳子,而要賢傳賢。這是大變革,要打翻周制。
第二,尚同。就是要組織起來。一鄉(xiāng),聽鄉(xiāng)長的;一國,聽君的;天下人,聽天子的。全國都要層層向上同。同時,各國對君主無須進貢,很寬松。
第三,兼愛。他設(shè)想諸侯相愛,兼愛各國的人,彼此就不會打仗。
第四,非攻。他以為那攻伐兼并的戰(zhàn)爭都是不義的,加以反對。
第五,明鬼??鬃硬恍殴砩瘢娑徽?,這是說鬼神是存在的,不信就是。墨子不同了,要“明鬼”,證明鬼神實有,所以他信鬼神。
第六,夭志。墨子信天神,以為天是最高的神,夭是有意志的。
第七,非命。不要相信命運。只要做個好人,便—切自然都會好起來的。
第八,非樂。認為音樂無用,聽音樂妨礙耕織,是浪費。
第九,節(jié)用。他覺得貴族太浪費了,去掉無用的浪費,財富就會增加一倍。
第十,節(jié)葬。他認為當時厚葬費用太過,是極大的浪費,提出節(jié)葬的主張。
總之,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可是當時的人,都尊古,于是墨子的主張便借托古人,說古來如此。
墨于究競是山東人,還是河南人,不清楚。墨家的勢力當時甚大。讀書人非儒則墨,不屬于儒家,便屬于墨家。墨家有組織,孔于無組織。墨家組織的領(lǐng)導(dǎo)人是鉅子。鉅子是‘大老“、”先生“。鉅子是代代相傳,就是賢人傳給賢人。
墨子雖然”非攻“,卻善戰(zhàn)。在墨子的書中,戰(zhàn)書多。他要以戰(zhàn)爭來消滅戰(zhàn)爭。墨家研究”名學(xué)“,即邏輯學(xué),是講說話方式的。叫做《墨經(jīng)》,墨家都讀?!赌印分姓?、軍事,科學(xué)都有??上?,他被人罵得狠。孟子罵墨子的”兼愛“是無父,即禽獸。
漢代,對墨子很怕,因為墨家有組織,故消滅墨家。這一來墨子的書便無人看了。到了漢代末年,道教起來了,便把墨子的書收到《道藏》當中,就是把墨子的書和道教的書并到了一起。幸而這樣才把墨子的書大部分保留下來。
清朝乾隆要研究戰(zhàn)國諸子,才從《道藏》里找出《墨子》來,才了解墨子。過去讀《孟子》,以為墨子壞極了。
?笏 《楊子》
楊子,名朱。他的史事已經(jīng)不清楚。楊子只管自己,不管天下大事。孟子說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認為楊朱的”為我“,是”無君也“,是禽獸。楊子有見解。主張”全生保真“,不為外物所移,所累,保持超然。
他的時代處在戰(zhàn)亂之際,對人生采取消極態(tài)度。楊子的書,沒有傳下來。其后出了莊子。莊子的書文學(xué)性強,傳下來了。自戰(zhàn)國至于今日,人們都喜歡讀,莊子的中心思想,是發(fā)揮場子的思想。
?笏 《莊子》
莊子,莊周,宋國人,就是河南人。他作了個小官,管理園林。莊子人很聰明,文章寫得好,但所說的道理難憧。
《莊子》的第一篇《逍遙游》,說大鵬鳥那么大,同小鳥是一樣的,又何必做大鵬呢?第二篇《齊物論》,把世界萬物看成一個樣,無有大,無有??;無有強,無有弱。所以,不要去爭什么大和小,好和壞。說是從大處看,從高處看,全都是一般模樣。從天上看,人的高一點和低一點,是不分的。
第三篇《養(yǎng)生主》,以為”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就是說,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
?笏《老子》
老子,名老聃,陳國人,即河南人。
《莊子》之后,有《莊子》一書。有人說,老子在孔子之前,可能《老子》這本書在《莊子》一書以后,把《莊子》簡化成五千字?!独献印芬粫镎f:“長短相形”,是比較而言的。又說:“高下相傾”,高以下為基礎(chǔ),也是比較而言的。
可是其主導(dǎo)思想,是不要像墨家;也不要像孔子那樣為百姓憂勞。因為“孔突不黔,墨席不溫”。孔子家的煙囪黑不了,墨子的坐席溫不了。說他們生活得太苦,到處跑,太為人家,不為自已。
孟子說墨子是(摩頂墳踵從頭到腳跟都磨破了)利天下”。墨子是太為人家了,楊子是太為自己了。孟子所說的太為自己了,包括了老子,莊子。
老子講政治,主張恢復(fù)到原始社會。所謂“小國,寡民”,就是國要小,人口要少。這種情況屬子氏族社會?!独献印氛f,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看來老子應(yīng)當是楊子、莊子以后的人。
道家是從楊子開始,到莊子、老子興起來的,道家思想當時有很多人相信。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反對墨子。老子的宇宙觀是:“無為而洽”“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主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道,先子天地而生,道是物,不是精神。道是萬物之母,即道是物質(zhì)的?!?/p>
儒家、墨家是向外看的,道家是向內(nèi)看的。
戰(zhàn)國時候,每一家,對于古代史都有不相同的說法。各家都不是以證據(jù)說話,都是出之于對古代史的想象。儒家、墨家,道家對于古代史不同的說法,都使古史變化,改變。
《禮記,曲禮》上講:
“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毋剿說”,就是不抄襲別人;“毋雷同”,就是不同于別人;“必則古昔”,則,即效法就以古為法則;“稱先王”,稱道、稱頌先王。
總之意思都是獨出心裁地說古代的事.稱頌先王的事。所以,對于古代史事,各家各自不同。甚至于各家內(nèi)部不同的人的說法也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