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廣播報道質量、增強廣播傳播效果,是一篇大文章。在強調渠道制勝的同時,也不能放棄內容為王的追求。增強廣播傳播效果,廣播記者要在快、新、實、短、美等五方面取得新共識,精耕細作,增強可聽性,提高收聽率。
關鍵詞:快 新 實 短 美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作為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渠道,在全媒體發(fā)展時代,要想實現(xiàn)再突破,除了需要在傳播渠道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外,還需在新聞業(yè)務上有更扎實的內容提升,應在快、新、實、短、美上下足功夫,以精耕細作提高廣播報道質量,增強廣播報道的傳播效果。
一、快
新聞報道是易碎品,“快”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廣播報道向來是以快取勝。在網(wǎng)絡媒體風起的時代,廣播的快節(jié)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新聞報道之“快”,應當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相對事件發(fā)生有準備的新聞報道,與新聞事件同步進行。如一些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直播報道。還有就是一些偶然事件,雖然事前沒有準備直播,但巧遇有記者或通訊員在場,及時做了連線報道。如車禍、地震、人群沖突等。另一個“快”說的是相對其他媒體而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倡導的首發(fā)報道。在一個地區(qū)首發(fā)叫做快,如國外新聞在國內首發(fā);在一個層面首發(fā)也叫做快,如地方新聞在央媒首發(fā)。
在全媒體時代,要想新聞報道快人一步,廣播記者首先需要有良好的敬業(yè)精神,記者是一種全天候24小時職業(yè),不論身處何地,都應該隨時做到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線索、思考問題,時刻準備著捕捉新聞事件。當有新聞事件發(fā)生時,要迅速弄清事實真相,判斷新聞價值,投入報道工作。同時,還要做好技術準備工作:做連線至少需要有通信工具,還需要有錄音機和照相機。并且,一個反應敏捷、配合默契的后臺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廣播報道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從采制到播出,中間有編輯、審稿、導播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實現(xiàn)最快傳播。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快”的前提應該是事實準確、口徑妥當。否則,與自媒體的微博、微信信息就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了。事實準確,需要真正了解事件實質,知其來龍去脈,不能盲人摸象,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合理想象??趶酵桩?,是指明需要把握報道大局,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以方便后續(xù)報道。這種負責任的有權威的“快”,是廣播報道戰(zhàn)勝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信息的取勝之道。
二、新
“新”是新聞報道價值所在,沒有新信息也就無所謂新聞報道。新聞的“新”主要體現(xiàn)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每天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很多,有大有小,有遠有近,從什么角度入手選取新聞素材,哪些快速報道、詳細報道,哪些簡略報道、或是不報道,這體現(xiàn)出記者政治敏感和業(yè)務素養(yǎng)的高低。新聞報道求新創(chuàng)新是記者敬業(yè)精神的試金石。尤其是日常常見的會議報道、活動報道、經濟報道、民生報道,因為寫同一題材的報道很多,比較好的內容和形式幾乎都被反復使用過,四季歌年年唱,一切都約定俗成,容易產生求新創(chuàng)新疲勞。
人們說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新聞報道要吸引人,沒有鮮活的信息和生動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行的。新聞報道求新創(chuàng)新的機會其實很多,關鍵是記者要做個有積累、善比較、肯動腦的人。從筆者親身的感受來說,記得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參加一個會議后不知寫什么才好,對什么都感到新鮮,抓不住重點。后來時間長了,參加會議后也不知從何下手,總感到會議內容老生常談,找不到新聞亮點。問題的病根就是無積累、無比較。做好新聞報道的求新創(chuàng)新工作,記者一定要了解報道對象推陳出新之所在,要了解各家媒體各自關注焦點,要能預判聽眾關心的熱點話題,能從眾多待選信息中挑選出最有傳播價值和傳播特點的信息素材,輔以精心采訪,合理取舍。要做到這一切,真的需要記者平時的努力:多積累、多比較、肯動腦。最近,中央轉變工作作風“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多家媒體的會議報道也發(fā)生了變化,對于會議內容報道很少面面俱到,多是突出報道一兩個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而且報道內容通過專家或節(jié)目嘉賓點評得以梳理深化,報道形式也變得生動活潑。
新聞報道求新創(chuàng)新應該是依據(jù)新聞事件自身特點巧妙引出,不應該是刻意而為,畫蛇添足;更不應該是人為擺布現(xiàn)場,杜撰過程和細節(jié),以虛假形式反映新聞事件。現(xiàn)在媒體業(yè)有一種不健康的現(xiàn)象,就是形式大于內容。為求節(jié)目好聽好看,添加一些新聞事件本身沒有的音效和談話。新聞作品畢竟不是文藝作品,虛假不是新聞作品應有之義。
三、實
“實”是指新聞報道要“干貨”多,開門見山,直撲主題。記者尤其是廣播記者要會認“干貨”,選“干貨”,增加報道含金量,增強報道對象感。
在新聞采訪中,記者獲得的新聞素材可能很多,有時會讓記者尤其是青年記者感到不知如何取舍,這也想寫,那也想寫。這里就有一個從素材庫中認“干貨”、選“干貨”的問題。什么是新聞的“干貨”?“干貨”應該是新聞特性最明顯、最能反映新聞事件獨特個性和報道主題的新聞素材。比如采訪一個先進個人事跡。特定采訪對象的個性化語言、生活細節(jié)、周邊人的獨特感受等那些非他莫屬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寫好這篇報道的“干貨”?!案韶洝鄙伲遄犹?;“干貨”多,稿子亂。有了“干貨”,還有一個選“干貨”的問題。在認“干貨”的基礎上,選好“干貨”的前提是報道主題一定要明確無誤。沒有明確主題,稿子會寫得長而無神。在主題明確后,選材就有了依據(jù)。
“實”,最終還要落實到聽眾那里。不同人群對新聞內容有不同偏好。廣播作為大眾傳媒,不太可能照顧到太小人群的收聽偏好,但也絕不是人種天收,只管撒網(wǎng),不問收獲。目前,廣播收聽人群主要集中在移動人群中,像鍛煉人群、乘車人群、野外勞動人群等,收聽方式以伴隨收聽為主。有關調查顯示,廣播收聽人群比較關注國際國內時事、大的涉民政策變化、重大突發(fā)事件和故事化人物報道。廣播人群的收聽偏好是廣播人選取題材、做實報道的一個重要指南。
四、短
“短”是廣播報道的一個內在要求,直線式收聽方式決定了廣播報道要以短取勝。業(yè)內人士都知道,寫短消息難于寫長消息。寫短消息對于記者的采訪能力、提煉能力和表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短消息不是報道簡單化的借口,也不代表膚淺。短與實也并沒有絕對的矛盾,稿子篇幅短不代表敘事不清楚,說理不透徹。同時,短消息也不排斥長消息,不同新聞體裁,只要運用得當,都是一種好的表現(xiàn)形式。
對于復雜的新聞事件,運用短消息體裁,可以一事一報,由多個單篇組成系列報道,就會更有聲勢,也更能生動反映事物原貌。寫好短消息,要求記者寫稿子要斟字酌句,惜墨如金,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全部刪除,將可用可不用的細節(jié)全部拿掉。這是一件比認真賽功底的細活。
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來表達復雜概念是寫短報道的一種好辦法。比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白貓黑貓,捉到老鼠是好貓;表叔、房嬸等,這些語句雖然特殊,但是語意卻盡人皆知。另外,做好標題也是寫短報道的一種好方法。雖然廣播報道一般只要求寫好導語,對做文章標題沒有硬性規(guī)定;但是,標題比導語更短,主題更明確、更集中,廣播報道若有做標題過程,記者思路就會更加清晰,行文就會更加集中于主題。
五、美
除了快、新、實、短等要求外,筆者認為廣播報道還應該強調“美”,包括記者播報口音美、稿子敘述文字音響美、宣傳報道主題美、批評報道道義美。這不僅是媒體競爭和生存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隨著時代進步和發(fā)展,人們對廣播報道也變得越來越挑剔。有些記者聲音富有情感,極具個人特色,就會形成自己的“粉絲”群。很多聽眾雖然沒有與廣播記者見過面,但是一提起某篇報道,大家都能說出記者名字,凡是他的播報這些人就會留心收聽。廣播報道中的生動文字、個性音響,都能將聽眾帶入新聞現(xiàn)場,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正面宣傳報道,主題立意實在,真實而不夸張,可以起到教育感染聽眾的作用,這是一種美。批評監(jiān)督報道,客觀而不失公正,深切而有正義感,讓聽眾信服,起到警示作用,這也是一種美。
現(xiàn)在,由于同業(yè)競爭激烈,職業(yè)精神缺失,新聞界熱衷于炒作奇聞軼事,盲目唱高調、揭丑陋,這對于弘揚社會正氣、弘揚傳統(tǒng)文化沒有什么好處。對于一些暫時沒有條件解決好的社會問題唱高調,會吊高群眾胃口,也是媒體一種嚴重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如就業(yè)、上學、住房等社會熱點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誰也沒有能力靠嘴大就解決現(xiàn)實問題,社會問題要一環(huán)一環(huán)地解扣,光說不練,弄得不好反激起群眾不滿,使問題復雜化,或成死結。揭丑陋要有度,要有客觀分析,否則,就會放大丑陋效應,讓群眾感到無官不貪,無商不奸,好事做不得,人人都得提防。新聞報道失去美的追求,往往會成為社會不良情緒的印證器和放大器,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要做到廣播報道快、新、實、短、美,有一個重要前提是不能忽略的,這就要求廣播記者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敬業(yè)精神。首先,廣播記者要能邁開雙腿沉下去。只有深入群眾、深入生活、深入現(xiàn)場,親眼看、親耳聽,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新聞細節(jié),獨立客觀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新鮮事物,捉到“活魚”。其次,廣播記者應該具備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和行業(yè)專業(yè)知識,不說外行話,不做門外漢,凡事心中有譜。其三,要有嫻熟的文字和音響處理能力,素材再多再雜,也能從容刪繁就簡,優(yōu)中選優(yōu)。只有具備了這些職業(yè)素養(yǎng),才能在新聞實踐中更上一層樓,做出優(yōu)秀新聞報道作品。
媒體競爭,在強調渠道制勝的同時,更不能忘了內容為王。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海南記者站)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