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狐作為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信仰對象,狐仙信仰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過程。在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對狐的情感態(tài)度是極為復(fù)雜而又充滿變化的。大體上,在先秦時期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以至于成為“祥瑞”的象征。而在先秦以后,特別是兩漢以后狐逐步地被妖魅化,成了作祟于人間的媚人妖物,它的出現(xiàn)更成了“兇兆”。但令人稱奇的是,伴隨著狐的妖化,出現(xiàn)的并不是人們對狐的排斥,而恰恰相反,人們對狐的信仰卻愈演愈烈,至清代最終發(fā)展成為遍及中國北方的狐仙信仰。這樣就造成了一種信仰與情感的“錯位”,形成了奉所厭所鄙之物為神的奇特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 狐 妖化 狐仙信仰 錯位
引言
曾經(jīng)興盛于北方地區(qū)的狐仙信仰是中國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其本身承載巨大的民俗和文化意義。而在狐仙信仰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對狐的情感態(tài)度經(jīng)歷了由喜至厭的重大轉(zhuǎn)變,形成了信仰與情感的“錯位”,這種“錯位”為狐仙信仰增添了一層復(fù)雜而奇異的色彩。探析狐仙信仰與人們情感態(tài)度的錯位關(guān)系,理清狐仙信仰的興起發(fā)展過程,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狐仙信仰,解析其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意義。
一、狐的妖化
(一)“祥瑞”之狐
在我國的先秦時代,狐更多地以靈獸形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人們對狐充滿了崇敬和喜愛。先秦時期敬狐、愛狐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可歸結(jié)于狐本身習(xí)性中所顯現(xiàn)出的“靈性”,正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狐”的解釋:“性狡猾多疑,晝伏夜出”[1],狐貍生性多疑、狡猾謹慎,因此才有了“狐疑”、“狐聽”、“狐埋狐搰”等詞語的產(chǎn)生。此外狐晝伏夜出的生活習(xí)性也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再加之狐長尾、長臉、三角耳的形體特征和靈敏矯捷的行動特點,使之在先秦時期的人們心中形成了靈異而不可捉摸的形象。另一方面原始圖騰崇拜的影響不可忽視,狐作為承載了諸多文化含義的靈獸,其地位在原始社會就已確立,狐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早期即作為部落圖騰而被先民所崇拜。對此,先秦重要歷史地理學(xué)文獻《山海經(jīng)》有載:“青丘國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2]對于文獻中的九尾之狐的真實含義,學(xué)術(shù)界早已形成了一致的解釋,即其為九個狐圖騰氏族所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另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皇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皇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盵3]文中所指的六種動物也同樣為六個以該動物為圖騰的部落,而又根據(jù)《爾雅》的記載:“貔,白狐”[4],狐在此也同樣作為部落圖騰崇拜對象而存在。由上可見,在原始社會狐曾作為重要的部落圖騰而被廣泛信仰,是備受我國先民崇拜何信仰的靈瑞之物。
正由于狐本身的特殊習(xí)性及其部落圖騰的崇高身份,使得其在我國先民的心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牢牢樹立起一個神圣靈異的形象,以至于狐還一度在人們心中成為一種“祥瑞”的象征。對此《周易》“九二田”條中有:“三狐得黃矢,貞吉?!盵5]《穆天子傳》中有:“甲辰,天子獵于滲澤,于是得白狐,狢焉,以祭于河宗?!盵6]《爾雅翼》也有:“六月而壹,見九尾狐。文王得之,東夷歸焉。”[7]出現(xiàn)時代較晚的《白虎通》中亦記有:“德至鳥獸,則鳳凰翔……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鳥下。”[8]在上述文獻記載中,狐無一例外地都作為一種“吉兆”而現(xiàn)身,“九尾之狐”、“白狐”的出現(xiàn)成為天降祥瑞的象征,祥瑞之狐形象深入人心,狐的靈性被無限放大。因此,秦漢之前狐在人們的情感認知中是以積極正面為主的,人們對狐的情感滿懷崇敬與喜愛,這樣的感情態(tài)度也構(gòu)成了我國古人對狐最初的情感基調(diào)。
(二)“妖化”之狐
在秦漢之后,人們對狐的情感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彎,狐開始被逐步的妖化,變?yōu)檠戎铩米钤缬涊d見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的犬部中有“狐,妖獸也,鬼所乘之”[9]。與其時代相當(dāng)?shù)摹兑琢帧分幸嘤杏涊d:“老狐屈尾,東西為鬼,病我長女,坐涕詘指,或東或西,大華易誘?!盵10]上述記載中的狐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祥瑞形象,而是為妖為鬼,興妖作祟,妖化之趨勢已顯。
至魏晉時期狐的妖化進程急劇加快,在魏晉的志怪小說及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狐魅形象大量出現(xiàn),妖狐魅人作祟的故事比比皆是?,F(xiàn)舉幾例,其中《西京雜記》記有“欒書冡棺柩明器朽爛無余,有一白狐見人驚走,左右逐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叩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盵11]陶潛的《搜神后記》記載:“吳郡顧旃獵至一崗,忽聞人語聲云:咄咄今年衰。乃與眾尋覓崗頂,有一穽是古時冢,見一老狐蹲冢中,前有一卷簿書,老狐對書屈指有所計校。乃放犬咋殺之,取視簿書,悉是奸人女名,已經(jīng)奸者乃以朱鉤頭,所疏名有百數(shù),旃女正在簿次。”[12]北魏人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記載:“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nèi)之人以賣棺槨為業(yè),賃輀車為事。有挽歌孫巖娶妻三年不脫衣而臥,巖因怪之。伺其睡,陰解其衣,有毛長三尺似野狐尾。巖懼而出之,妻臨去將刀截巖發(fā)而走,鄰人逐之變成一狐,追之不得。其后,京邑被截發(fā)者一百三十余人。初變婦人衣服靚妝,行路之人見而悅近之皆被截發(fā),當(dāng)時有婦人著彩衣者,人皆指為狐魅?!盵13]
在上述的記載中狐的形象變?yōu)椤凹槿俗优?、“截發(fā)作祟”的妖魅之物,人們對其的態(tài)度由喜而厭,狐再也不是“祥瑞”的象征,相反它的出現(xiàn)開始被人們視為“兇兆”。《歸潛志》載:“又吏部中有狐躍出宮中,亦有狐及狼又夜聞哭輦路。每日暮,烏鵲蔽天,皆亡國之兆也?!盵14]《宣室志》記載:“唐李林甫方居相位,嘗退朝至于堂之前軒,見一狐其質(zhì)甚大,牛馬而毛色黯黑有光。自堂中出馳至庭,顧望左右,林甫命弧矢將射之,未及已亡見矣。自是凡數(shù)日,每晝坐輒有一狐出焉。其嵗,林甫籍沒被誅?!盵15]《太平廣記》記載“天寶末,有騎將李欽瑤者,弓矢絕倫以勞累官至郡守兼御史大夫。至德中,臨淮與史思明相持于陜西。晨朝合戰(zhàn),臨淮布陣徐進,去敵尚十許里。忽有一狐起于軍前,踉蹌而趨若導(dǎo)引者。臨淮不懌,曰:‘越王軾怒蛙葢激勵官軍士耳,狐乃持疑妖邪之物,豈有前陣哉!’”[16]在上述文獻記載和文學(xué)描述中,人們對狐的態(tài)度已是厭惡至極,躲之而不及,在文學(xué)作品的推波助瀾下狐的妖化已深入人心。至唐宋時期,狐的妖魅形象基本確立,狐在人們心中已被定位為妖魅惑人之物,人們對狐的這一情感認同在后世基本保持穩(wěn)定。
二、狐神信仰的蓬勃發(fā)展
與人們對狐情感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恰恰相反,在人們對狐的態(tài)度由美化向妖化轉(zhuǎn)變的過程中,其對狐的崇拜愈演愈烈,民間乃至官方的狐信仰悄然興起,至唐宋時期已成興盛之勢,作祟人間的狐神開始堂而皇之地坐享祭奉。如《太平廣記》記載:“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飲與人同之。事著非一主。當(dāng)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盵17]從“無狐魅,不成村”一句可見唐代狐的信仰已遍及各地,足見當(dāng)時民間狐神信仰之興盛。至宋代狐神崇拜繼續(xù)發(fā)展,勢力日盛。如《呂氏雜記》記載:“王嗣宗真宗朝守邠土。舊有狐王廟,相傳能與人為禍福。州人畏事之,嵗時祭祀祈禱,不敢少怠?!盵18]《汴京遺跡志》載:“宣和七年秋,有狐由艮岳直入禁中,據(jù)御榻而坐,詔毀狐王廟?!盵19]可見在宋代狐神信仰又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狐神廟大量出現(xiàn),官方對其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以至于黃帝都要親自下詔命來毀掉狐王廟。
繼唐宋之后,終元明清三代狐崇拜持續(xù)發(fā)展,至清,最終形成了完備的狐仙信仰。無論官民貴賤奉狐都極為虔誠,《山西通志》記載:“五月,交城駐防兵集東關(guān)曹店將謀不軌。夜忽有火従東北突入店中,與謀者皆死,店屋無恙。鄉(xiāng)民謡狐廟放太平火,有司具牲醴以謝?!盵20]狐神廟廣泛分布于北方各地,《山西通志》記有“狐神廟在石東都”[11]。而民間的家祭則更為興盛,北方幾乎家家都供有狐仙牌位,逢年過節(jié)都要祀以酒肉香燭,每遇災(zāi)病禍難也必虔誠向狐仙供祀以求庇佑,狐仙成為北方各階層民眾的“保家仙”。并且在狐仙信仰的基礎(chǔ)上還形成了一個以狐的“代言人”自居的狐巫群體,她們以“狐仙上身”的形式卜算過往未來,狐仙信仰全面地滲透進北方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了北方最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其影響至今仍存。
三、狐仙信仰興起的原因分析
建立在情感與信仰錯位基礎(chǔ)上的狐仙信仰,其“錯位”式的興起和發(fā)展原因是復(fù)雜的,既是情感態(tài)度與信仰的背離,同時又是內(nèi)在信仰記憶與外部現(xiàn)實需求的暗合。通過對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的梳理、分析,初步認為這種“錯位式”的狐仙信仰興起的原因應(yīng)該包括以下幾點。
1.遠古狐圖騰崇拜的喚醒。
在遠古時代狐曾作為部落的圖騰神而被廣泛崇拜信仰,先秦時期人們之所以把狐作為“祥瑞”的象征正是這種圖騰崇拜的某種延續(xù)。雖然先秦之后狐逐步被妖化,但狐圖騰崇拜的記憶并沒有從人們的頭腦中徹底消失,到唐宋時代,它又以新的形式被喚醒,并迅速興起。
2.狐自身習(xí)性中所特有的“靈性”。
狐是一種特殊的動物,它感覺靈敏,機智靈動,“狐假虎威”就是對這一特征的完美詮釋;它生性多疑,《水經(jīng)注》載:“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決,以其噎不泄也。禁民勿復(fù)引河。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妒稣饔洝吩唬好私颉⒑咏蚝銤?,方江為狹,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shù)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云此物善聽,冰下無水乃過。人見狐行方渡?!盵22]這種多疑其實就是機警的表現(xiàn)。此外還有“狐死首丘”之說,班固的《白虎通義》載:“狐死首丘不忘本也?!盵23]狐的這些頗具靈性的生活習(xí)性使人們對它始終都懷有一種神秘感,而這種神秘感只要被稍加附會和放大,便可輕易勾起人們內(nèi)心中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促使信仰的生成和發(fā)展。
3.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心理。
兩千多年來,儒家中庸之道熏教下的中國人堅信“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24]的處世哲學(xué),不走極端,一切以實用為標準,在宗教信仰方面也并不例外。中國人之所以信仰、崇拜某種宗教或神仙,往往并非源于內(nèi)心真正的皈依,而都是因為“有所求”,或求祛病,或求送子、或求仕祿、或求錢財?shù)炔灰欢悖芭R時抱佛腳”一詞就是中國人這種信仰心理的真實體現(xiàn)。以此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狐神崇拜興起原因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以國人的實用主義心理為出發(fā)點,人們在情感中對狐的惡感與現(xiàn)實中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產(chǎn)生的狐仙信仰是全然不相沖突的。狐仙、狐神的某種“靈驗”足以讓人們壓抑內(nèi)心的厭惡情感而去虔誠供祀,情感的好惡在實用主義的理性下是全然無力的。
結(jié)語
狐仙信仰的興起和發(fā)展軌跡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相較于其他民間信仰,狐仙信仰的發(fā)展過程是一波三折的,期間還伴隨著民眾內(nèi)心情感態(tài)度與現(xiàn)實信仰需求的尖銳沖突,即情感與信仰的“錯位”。這種“錯位式”狐仙信仰的出現(xiàn),有著極為復(fù)雜的原因,是自然與人文因素的交織,是原始圖騰記憶與現(xiàn)實信仰需求交互影響的產(chǎn)物,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特有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其深層的原因和文化內(nèi)涵仍有待于做進一步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商務(wù)印書館,1983;474.
[2][晉]郭璞.山海經(jīng)[M].中華書局,2009;200.
[3][漢]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記,1982;4.
[4][晉]郭璞.爾雅[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321.
[5][唐]孔穎達.周易注疏[M].中華書局,1988;254.
[6][晉]郭璞.穆天子傳[M].岳麓書社,1992;9.
[7][宋]羅顧撰.而雅翼[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8][漢]班固.白虎通[M].中華書局,1985;127.
[9][漢]許慎.說文解字[M].鳳凰出版社,2004;284.
[10][唐]馬總.易林[M].中華書局,1984;175.
[11][漢]劉歆.西京雜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2][晉]陶潛.搜神后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3][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M].中華書局,2006;198.
[14][元]劉祁.歸潛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5][唐]張讀.宣室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6][宋]李昉.太平廣記選[M].齊魯書社,1987.448.
[17][宋]李昉.太平廣記選[M].齊魯書社,1987.3656.
[18][宋]呂希哲.呂氏雜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19][明]李濂.汴京遺跡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20][明]李維楨.山西通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21]同[20].
[22][北魏]酈道.水經(jīng)注[M].華夏出版社,2006.4.
[23][漢]班固.白虎通[M].中華書局,1985;432.
[24][宋]朱熹.朱子章句·中庸[M].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