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在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農村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在教師親和力的影響下,可以讓學生感到安全、放松、自由的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對家鄉(xiāng)、對地方特色產生濃厚的熱愛之情。結合吉林省小學地方課程實際,深入研究親和力在農村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對教師提高親和力提出要求,進一步推進地方課程教學的發(fā)展
親和力農村小學地方課程作用為了促進我國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很多省市積極開設了小學地方課程,尤其在農村地區(qū)為了以地方特色為基礎,努力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充分的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實踐,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對地方性課程不夠重視,教學中忽視情感滲透,缺乏親和力,導致學生學習起來積極性不高。因此,本文結合吉林省農村小學地方課程,探索親和力在農村小學地方課教學中的作用,對于更好地推進地方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親和力的內涵
親和力本質上是教師師愛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教師尊重職業(yè)、熱愛學生,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的外在表現(xiàn)。教師親和力首先來源于對職業(yè)的熱愛,只有喜歡自己的職業(yè)并具有為之奮斗終身的理想,才能潛心研究,讓自己的教學妙趣橫生;教師的親和力來自于對學生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之上,才能營造溫馨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的親和力作用于學生身上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微笑,用微笑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接受知識,這種親和力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表演,而是發(fā)自內心對學生的熱愛。
熱情,教師親和力表現(xiàn)為對職業(yè),對學生的一腔熱忱,始終保持這昂揚飽滿的教學狀態(tài),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組織教學,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贊揚,教師的親和力表現(xiàn)為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贊揚,一句贊揚的話語有時候就可以成為成就一個孩子的動機。
二、提高親和力在小學地方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為了實現(xiàn)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在很多省市設置了小學地方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注重與實際相結合,發(fā)展地域特色文化,為推進農村小學地方課程的積極發(fā)展,提高教師親和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中提高親和力,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必要前提,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親和力。小學地方課程具有極強的教育性,是學生了解家鄉(xiāng)地理、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窗口,教師提升親和力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教材,從而形成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將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轉化正力量,積極投入到家鄉(xiāng)的建設中去。例如,吉林省農村小學地方課程五年級上冊《家鄉(xiāng)的飲食》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充分認識到家鄉(xiāng)特有的美食基礎上,帶領學生親自去各大美食飯店進行社會調查,完成一項實踐活動——給家鄉(xiāng)的美食排排隊,在這個活動之中師生一起制定活動計劃,教師負責協(xié)調,學生積極參加,教師良好的親和力不僅促進了活動的圓滿完成,而且構建了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為進一步組織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生也在教師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下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中受到感染,對家鄉(xiāng)的飲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實踐中提高親和力,有利于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方式
良好的親和力可以促進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形成,幫助學生積極探索學習內容。傳統(tǒng)的農村教育中常常側重于學生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農村小學地方課程的開設,教師的忽視會感染學生,學生對教材內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阻礙了地方課程的開展。提高教師的親和力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避免學生機械的記憶,而是通過自主學習,大膽探索增強對地方課程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吉林省小學地方課教程中《家鄉(xiāng)人口小調查》的教學中,因為年齡小,很多孩子都不懂怎樣進行人口調查,教師可以從家庭人口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首先提問:你的家里幾口人呢?可以自己數一數;你們一整個家族有多少人呢?可以問一問爺爺奶奶。此時,可以讓學生拿統(tǒng)計的人口與同桌的比一比,看看誰家人口多?然后提問一個村子有多少人呢?我們去調查村支書,你們村子比別的村子人口多多少人呢……學生在教師循序善誘下對家鄉(xiāng)人口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家鄉(xiāng)人口的理解程度,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3.教學中提高親和力,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親和力是教師真實情感的流露,是與學生溝通的紐帶和橋梁,良好的親和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對于農村小學地方課程來說,單一的教材學習并不能很好地傳達地域特色風情的美好,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充分發(fā)揮親和力的優(yōu)勢,利用直觀的語言、生動而形象的描述,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教材相關內容中豐富的內涵和極大的魅力,從而對某個事物、習俗、景點等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吉林省農村小學地方課程中五年級上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進而產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學生對于教材上的文字學習后雖然對家鄉(xiāng)群眾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并不是深刻,為此教師充分發(fā)揮多媒體作用,利用多媒體大屏幕播放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的盛況、吉林霧凇冰雪節(jié)的壯觀、延邊朝鮮族民俗節(jié)、四平英雄音樂會和東豐農民畫等,教師一邊播放影片,一邊聲情并茂的講述這些節(jié)日的來歷,描述節(jié)日的盛況,說道動情的地方還唱了一段方言版歌曲,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通過看視頻、圖片和教師具有親和力的講述,親身感受到了自己家鄉(xiāng)的獨特,從而很自然地產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農村小學地方課程開設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而教師親和力的打造對于提高農村小學地方課程課堂教學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讓自己變成一個巨大的“磁場”,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可親、可愛,在教師給予的關愛和幫助中,有效地提高農村地方課程教學質量,推動小學地方課程的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翠.論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J\].內江科技,2010,(04).
\[2\]王良喜.試論新課改下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9).
\[3\]楊兵.以人為本構建校園和諧新機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