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任教的小(一)班現(xiàn)有幼兒30名,其中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有8名,占了班級人數的27箛。通過一個多學期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1)挑食偏食:由由來自福建,父母和家中老人對孩子過于寵愛,使孩子較任性,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在園表現(xiàn):對進餐不感興趣,常常將飯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時還故意將飯菜嘔吐在碗內。
(2)任性、有攻擊性行為:京成來自安徽,父親平時忙于生意,把家事全交由孩子的媽媽照管;母親無業(yè),在家整天與鄰居搓麻將打牌。雖然媽媽平時不顧孩子,但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總是不加思考就一口應承充分滿足。
在園表現(xiàn):早上一來園就爭搶喜歡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經有小朋友在玩,有時為了搶到玩具拉起同伴的手就咬,使家長、幼兒意見很大。
(3)情感過度依賴,焦慮膽?。狠孑鎰倧拇笊嚼镫S父母來打工,帶著濃重的地方口音,只要她一開口說話,班里孩子捂著嘴拼命地忍住笑了。所以萱萱在幼兒園經常整天悶聲不響,膽小怕生。
在園表現(xiàn):早晨來園嘴里念叨要媽媽早一點來接回家,進了幼兒園大門開始大哭;在中午睡覺時,需要老師在身邊陪護,咬著手指或被角慢慢入睡,很難適應新環(huán)境。
(4)多動行為:勁濤的父母忙于打工,根本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孩子平時十分頑皮,活動量很大。
在園表現(xiàn):不能好好坐一會兒,要么屁股著地,要么連同椅子翻身;做早操或游戲活動時,手腳不停地忙;進餐時東張西望,米飯粒隨處灑,有時“哐啷”一聲,飯碗小勺掉在地上無法進食。
二、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縱觀幼兒的各種不良行為表現(xiàn),并不是在入園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們來園前就與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家長的撫養(yǎng)教育方式等方面有著直接關系。
(一)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生的深刻變化對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幼兒園所在的開發(fā)區(qū)成為了流動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帶著兒女來到這里,他們?yōu)槌鞘蟹瞰I著自己的青春,城市的建設離不開這些務工人員的努力。由于這些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收入有限,同時受原戶籍所在地的教育條件限制,無法得到良好的學前教育,使得他們無論是在行為習慣上,還是在知識儲備上,都和城里孩子有一定的差距。
(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良傾向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的影響
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由于受家庭條件制約,家長很少帶他們外出游玩,他們羨慕城里的孩子雙休日可以去看電影、逛公園、看展覽、旅游、去書店。案例中的京成小朋友,爸爸只知道做生意,以為給孩子足夠的錢孩子自然會幸福;媽媽只知道自圖痛快,不愿意承擔母親的義務,忽視對孩子的教育,造成孩子行為習慣的偏差;有的家長教育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隨情緒而定,高興時對孩子愛寵倍至,不開心時又打又罵,家長情緒的喜怒無常和簡單粗暴極易使幼兒在進入集體環(huán)境與同伴交往中產生蠻橫、霸道行為;另外家庭成員之間教育方式的不統(tǒng)一,使孩子在性格上極易養(yǎng)成兩面性,教育效果適得其反,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不該有的負面效應。
(三)幼兒園新環(huán)境與教師的態(tài)度對幼兒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
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心思較為細膩敏感,很在意老師對他們的態(tài)度和同伴對他們的看法。老師一句不經意的批評或者是同伴之間的一個小小的誤解都會讓他們難過半天,情緒不容易調適過來。對于這些孩子,有的教師沒有深入了解幼兒的心理,不是束手無策,就是大聲呵斥或干脆不予理睬。在幼兒看來,粗暴的斥責、冷嘲熱諷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結果并不能達到教育效果。
三、對策研究:
(一)愛心呵護,創(chuàng)設溫馨的教育環(huán)境
班上的浩博小朋友,爸爸打完麻將回來,贏的時候抱著孩子買這買那,輸了就對孩子呵斥打罵,造成幼兒性格內向、膽小、孤僻,尤其在受到成人的指責時表現(xiàn)緊張,漸漸地養(yǎng)成了吮吸手指的不良行為習慣。我們開展了主題活動《我是清潔寶寶》,精心設計了活動內容,有游戲“小兔生病了”、木偶劇“手指的故事”、故事“奇奇的指甲”、情景表演“肚子為什么會疼”,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孩子懂得了病從口入的道理,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種有害健康的不良行為。期間,我們還結合微笑、擁抱、粘粘紙、五角星、玩具小汽車等物進行行為強化,不斷激勵幼兒,堅持以表揚鼓勵為主,多多地給予孩子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堅持“做中學”,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我們針對班內孩子吃蝦不會剝殼、吃紅棗不會吐皮、洗手常常弄濕衣袖、進餐要老師喂食等現(xiàn)象,開展了游戲活動《我自己來》,堅持讓幼兒自理,讓幼兒親自動手實踐操作。我們在“小巧手”區(qū)角中特意放置了娃娃的小衣服和小鞋子,讓孩子在游戲中練習扣紐扣和系鞋帶;組織幼兒學繞毛線團,鍛煉小手肌肉群;孩子們通過游戲《疊衣服》學習折疊衣服的方法。隨之而來的是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強,還初步形成了獨立意識。
(三)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建立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形式,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最容易進入角色接受教育。如:一些平時膽小孤獨的孩子在娃娃家游戲中,通過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過程中,體驗到了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愛;那些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在運動區(qū)角里,對著沙包揮動著小拳頭,既發(fā)泄了內心的沖動和不滿,又逐漸掌握了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由地感受到了學習健康的態(tài)度、行為和習慣以及給身心帶來的快樂,較好地去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逐步實現(xiàn)自我控制,進一步建立和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家校合作,打造幼兒心靈成長的綠色通道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是幼兒園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家庭對孩子行為偏差的形成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①辦家長學校,邀請專家來園講學。②親子開放日,走進孩子的課堂,請家長來參與游戲活動,感受自己孩子的變化。③建議家長訂閱《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雜志,通過《七色彩虹家園報》,反饋閱讀家庭教育文章的心得,加強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④學校的家長委員會里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家長。總之,讓我們的幼兒園成為家長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進修學校,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