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補白”的教學藝術(shù),引導學生追尋課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贏得了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歡迎與青睞,成了許多教師增加課堂教學亮點的重要途徑。好的“補白”往往會給人眼前一亮,成為這節(jié)課亮麗的風景線。但是有的教師盲目跟風,為“補白”而“補白”,或強拉硬扯,畫蛇添足、或節(jié)外生枝,適得其反、或忽視主體,張馳無度、或糾纏細節(jié),喧賓奪主,導致徒勞無益。
一、“補白”,切莫“節(jié)外生枝,適得其反”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中,普羅米修斯被宙斯用鐵鏈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峭壁上歷經(jīng)折磨的場景沒有作過多的渲染。作者僅用“鎖”與“啄”二個極具穿透力的文字便將普羅米修斯所遭受的全部痛苦加以蔽之,也將他不畏強暴、堅持真理的精神與意志刻畫得入木三分,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人文關(guān)懷與體諒。一位教師引導學生對此情景進行補白。學生的補白讓人毛骨悚然,寒徹骨髓。如:“兇惡的鷲鷹一口一口地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普羅米修斯連連大聲慘叫?!薄苞慂椣瘸云樟_米修斯的心,鮮血直流。再把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吃了,腸子流了一地。”……教師想以此作為切入點,用補白的手段將普羅米修斯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具體化、情境化,從而襯托與體悟主人公非凡的精神力量,這本無可非議。但我們一再避免影視、文學、網(wǎng)絡作品中暴力、恐怖、色情等內(nèi)容對孩子的侵害,不能將那血淋淋的場景,反人性的文字,作為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大肆宣講與拓展。
正是經(jīng)常有這種“節(jié)外生枝”的激發(fā)、引導,才會有“武松打虎有罪”、“白骨精足智多謀,毫不氣餒,精神可嘉”“《狐假虎威》《狐貍和烏鴉》中的狐貍聰明”的價值取向。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捕捉住文本解讀中的空白點,選準突破口,進行恰當?shù)难a白。補白應基于文本自身,緊扣文本主旨,才能錦上添花,它不是文本解讀中的“節(jié)外生枝”,而是文本解讀中的一部分。
二、“補白”,切莫“忽視主體,張馳無度”
有效“補白”不能是由此及彼簡單的水平遷移,應該是一種縱向的開掘,因此它不僅僅注重內(nèi)容的拓展和延伸到表象,更注重思維訓練的內(nèi)核,通過拓展,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思維的廣度,訓練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一次“同課異型”的教學活動中,兩位老師都引導學生對《少年王冕》一課中,王冕在“三個月里”是如何克服困難,努力學畫的情節(jié)進行了“補白”。
一位老師是這樣“補白”的:王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把荷花畫得這么好,這是刻苦努力的結(jié)果。課文中只寫“三個月后便大有長進”,沒有寫他如何努力,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課件出示:自己想象一個情景,用幾句話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學生的表現(xiàn)一片漠然,雖然老師再三引導,但學生的“補白”都在同一層面原地踏步,使拓展停留在“形式遷移”上。鏡頭中,教師沒有關(guān)注到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引導學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個來回,僅僅從文字到情感的“讀懂了什么”就引發(fā)開去,這就是丟掉了文本本身的魅力,有效的補白不能出現(xiàn)“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的現(xiàn)象。
另一位老師是是如此引導學生“補白”的,課件出示:起初畫得不好,但 ,而是 。當 時,他 ;當 時,他 ……三個月之后,便大有長進,那荷花的精神、形態(tài)、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有的 ,有的 ,有的 ……真是 !一旦“文本”回歸“生活”之后,學生的“感性”被復活,那么,從“三個月里”學生感受到的不單單是王冕自學習畫碰到的困難與艱辛,更能體會到他的決心和信心以及刻苦好學、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樣的“補白”,才能把“文字”的形象、情味和意蘊“補”出來。
因此,補白“度”的把握不僅僅是對拓展次數(shù)與內(nèi)容量的控制,教師最主要的是觀察學生在拓展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狀況,準確判斷,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要使學生在高效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個性化“補白”,即要求同又要能求異,使學習深入淺出,游刃有余,使學習有張有弛,不至于大腦負荷過重。
三、“補白”,切莫“糾纏細節(jié),喧賓奪主”
一位教師在教學《望月》一課前,請學生課外搜集有關(guān)月亮的詩詞曲、神話傳說以及人類登月的資料。上課伊始,該教師請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捧著一張張從網(wǎng)上下載的資料,于是課堂成了“月亮詩會”“月亮對歌”“月亮神游”“登月備忘錄”……整節(jié)課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師生忙得不亦樂乎,卻無暇顧及課本。這樣的“補白”,一來由于過寬過泛,文本根本就無暇顧及,更不用說對其進行深度研析!二來整堂課過分注重搜集和展示,對搜集到的材料卻未加以處理和利用,整堂課像是個資料展示廳,豐富卻沒有深度,學生沒有思考,沒有加工和分析,更沒有點評和指導。上述問題,都是由于在“補白”時脫離了文本,忽視了主體,以致拓展后的閱讀教學就像放飛后斷了線的風箏,離文本的地面越飛越遠。太熱衷于搞游離于文本,忽視了主體,之外的輕松花哨、宏觀空泛……而對文本的解讀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使得學生沒有推敲語言文字便侃侃而談,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空空洞洞。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補白”藝術(shù),要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從實際出發(fā),從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的發(fā)展、智力的開發(fā)和語言的積累為出發(fā)點,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進行“補白”,否則會弄巧成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抓住與文本有密切聯(lián)系的“空白”,巧用“補白”,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相信,成功的運用“補白”藝術(shù),一定會帶給老師更多的機智,帶給學生更多的聰慧,帶給課堂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