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心臟冠脈支架植入術后相關血液指標的變化對預后評估及指導患者康復的重要性。 方法 104例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PCI)患者分為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組(A組)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組(B組),并對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組患者術前術后進行回顧性研究。對患者的血清學指標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體的監(jiān)測分析。 結果 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組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體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不良事件發(fā)生組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體處于相對高水平狀態(tài),兩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組患者術前相關指標水平總體高于術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高水平的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超敏CRP(hs-CRP)、D二聚體與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并發(fā)癥緊密聯(lián)系,完善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相關指標監(jiān)測有利于指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心臟冠脈支架植入術;超敏肌鈣蛋白(hs-cTNT);N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 超敏CRP(hs-CRP);D-二聚體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4-0028-02
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及工作壓力均造成了許多健康問題。由冠脈狹窄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就是典型之一,其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近年來開展較多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效果明顯、成功率高、康復時間短的優(yōu)點,近年發(fā)展相當快。隨著開展例數(shù)的不斷增多,不同人群術后效果出現(xiàn)分化,甚至出現(xiàn)再狹窄的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相關血液學指標術前術后變化的研究,著重探討完善術后相關監(jiān)測對術后并發(fā)癥進行早期預警、處理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4例研究對象為2008年1月~2013年1月間我院心內科確診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并行冠脈支架植入術患者,年齡46~62歲,平均(56.9±3.9)歲,其中男84例,女20例。所有研究對象術后4周開始,嚴格按照出院醫(yī)囑定期復診及回訪。依據(jù)復診及回訪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組(A組)62例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組(B組)42例。不良事件包括心絞痛、血管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及消化道出血、夾層血管瘤、呼吸困難等。
1.2 診斷標準
據(jù)美國心肺血液協(xié)會標準定義[1],原靶病變管腔直徑狹窄≥50%為支架內再狹窄。本文關于急性冠脈疾病的診斷標準采用美國心臟并學會及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相關標準[2]。病變管腔狹窄程度>75%,為支架植入術適應證。
1.3 方法
對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不良飲食習慣,有無吸煙等一般資料記錄在案。復診時完整記錄研究對象的服藥史(波立維、拜阿司匹林、阿伐他丁鈣、替米沙坦等),不適癥狀,術前術后相關檢查(運動試驗、心臟彩超、心電圖、冠脈造影、血液學指標等)。
1.4 實驗室檢查
患者空腹取3 mL經(jīng)肝素鈉抗凝全血測定hs-cTNT、NT-proBNP、hs-CRP,取3 mL經(jīng)枸櫞酸鈣1:9抗凝全血測定D二聚體。hs-cTNT、NT-proBNP測定采用羅氏電化學發(fā)光E601及配套試劑; hs-CRP 、D二聚體測定采用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寧波美康公司提供。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方差不齊時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監(jiān)測指標的比較
見表1。兩組各項指標經(jīng)t'檢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無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
無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的比較見表2,術前術后各項指標經(jīng)t'檢驗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作為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已經(jīng)得到有效的肯定。但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并非毫無風險,術后心絞痛、血管支架內再狹窄、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夾層血管瘤、呼吸困難等不良事件依然有發(fā)生。近年來,對如何預防與預測術后不良事件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點。
NT-proBNP是主要由心室分泌的氨基酸多肽,其具有擴張血管等作用[3]。刺激NT-proBNP釋放的關鍵是心室室壁擴張及其帶來的容量負荷。冠脈綜合征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導致左室重構、充盈壓升高而增加室壁張力,引發(fā)NT-proBNP的釋放[4]。本研究提示,冠狀動脈狹窄患者術前具有較高水平的NT-proBNP,術后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患者NT-proBNP總體保持低水平狀態(tài),可能是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心肌缺血長期改善,刺激N-BNP釋放的容量負荷下降的結果。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患者支架靶位由于各種原因如血栓、夾層瘤等產(chǎn)生血流不暢,心肌缺血改善不足,導致刺激NT-proBNP增加。
CRP主要反映機體炎癥等應激情況,靈敏度高。心血管疾病被認為是炎癥性疾病。Woodman RJ等[5]提出CRP在反映內皮細胞受損、心血管疾病、炎性細胞因子激活、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較好作用。美國CDC/AHA推薦, hs-CRP(1.0~3.0) mg/L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為中度風險,hs-CRP>3.0 mg/L為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為高度風險。研究顯示,104例患者治療前后均處于中度、高度風險狀態(tài),但水平上有所區(qū)別。無不良事件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規(guī)范服藥、調節(jié)生活方式,從hs-CRP水平上提示由高風險轉為中度風險,治療效果理想。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由于治療效果欠佳,炎癥狀態(tài)持續(xù),從hs-CRP水平上提示高風險,促發(fā)hs-CRP增高的炎癥可能來源于支架靶點引發(fā)的血管壁炎癥反應[6]。
D二聚體是纖溶酶的作用于交聯(lián)纖維蛋白所產(chǎn)生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高水平的D二聚體提示體內繼發(fā)性纖溶的存在,是血栓形成標志物之一。冠脈綜合征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機體常存在血栓與繼發(fā)性纖溶,其演變的結果是患者發(fā)病的關鍵原因之一。本研究中,無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術后D二聚體水平明顯下降,說明患者行支架植入術后經(jīng)規(guī)范服藥控制等措施后,機體內血栓與繼發(fā)性纖溶的演變得到有效控制,并發(fā)癥相對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組D二聚體水平處于較高水平,提示支架原靶位血栓可能有形成,繼而導致心肌供血不足,療效欠佳,導致并發(fā)癥增多。有學者根據(jù)D二聚體水平對心血管疾病進行過預測分析研究,其結果與本研究相似[7,8]。
心肌損傷后,心肌肌鈣蛋白復合物釋放到血液中,4~6 h后,開始在血液中升高。有學者報道肌鈣蛋白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7.1%和98.3%,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應用上更為廣泛[9]。在無不良事件發(fā)生的患者術后hs-cTNT下降非常明顯,提示支架植入術效果明顯,心肌因血管狹窄導致的供血不足得到明顯的持續(xù)改善。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hs-cTNT明顯高于無不良事件發(fā)生患者,提示原來因心肌缺血性損傷的病因沒有得到預期改善,心肌損傷持續(xù)。
心臟冠脈支架植入術治療冠脈狹窄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效果明顯,但術后并發(fā)癥所導致的不良事件不容忽視。如何通過完善相關指標的監(jiān)測,及早診斷并發(fā)癥的存在,對提高手術療效具有重要意義。綜合相關指標的研究,本文認為持續(xù)的對超敏肌鈣蛋白、N端腦利鈉肽前體、超敏CRP、 D二聚體進行聯(lián)合監(jiān)測,有利于早期對相關并發(fā)癥進行預測,及早處理,提高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鄧孟球,吳先明. 支架植入術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過程的影響及其與再狹窄的關系[J]. 心臟雜志,2009,21(6):826-829.
[2] 劉永銘,嚴祥,張鉦. T淋巴細胞與動脈粥樣硬化[J]. 中華內科雜志,2003,42(1):59-61.
[3] 吳小盈,沈冰,蔣文平,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型利鈉肽的測定及治療的影響[J]. 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14(6):527-529.
[4] 武春燕,王桂紅,劉玫,等. BNP聯(lián)合cTn-I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價值[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22.
[5] Wooman RJ,Watts GF,Puddey IB,et al. Lcuhocyte cout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diabetic subjesct with treated hypertension[J]. Athenosclerosis,2002,163(1):175-181.
[6] 劉海波,高潤霖,陳紀林,等. 血清C反應蛋白對冠心病介入治療術中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預測價值[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00,15(5):264-265.
[7] 李世英,貢鳴,朱小玲,等. 常用實驗室指標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中的價值[J]. 中國急救醫(yī)學,2008,28(5):393-395.
[8] 柳寶忠,徐敬東,田桂芹.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測定及臨床意義[J]. 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2):180-181.
[9] 高長征,郭素峽. 血清學指標對不穩(wěn)定斑塊的診斷價值[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1):70-73,92.
(收稿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