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由于各方面都不同,因此產生很大差異,認知結構的差異,學習興趣的差異。這些個別差異現象,制約和影響著中學歷史教學。研究學生的個別差異的產生發(fā)展,對中學歷史教學具有有益的指導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個別差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從生理方面說,神經系統(tǒng)活動有強度、靈活性、平衡性等特性,這些特征制約著每個人條件反射形成的快慢和動型改造的難易程度,對于個別差異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從社會方面說,個人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所進行的生活實踐,具有決定作用。
從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看,教育以實現人的和諧發(fā)展為目標,在教育過程中每個人的身體、智力、能力、精神應獲得全面協調地發(fā)展。為實現該目標,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個別差異,尊重人的就為學生發(fā)揮個人的潛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看,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見解多種多樣,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和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功能,要求歷史教學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并且引導其積極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了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提出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建議,目的在于“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實踐證明,開設靈活異,滿足不同的學習需要的有效做法。
一、分層教學
備課分出層次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依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設計教法。重點考慮排除學困生的學習障礙, 提出對優(yōu)生的高層次要求,設計分層練習。分層教學對教師要求較高,備課, 配備資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比如。在大多數題目相同的基礎上。再增補幾道檢查不同層次教學效果的題,依據學生情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們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得到充分發(fā)展。c層學生要求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B層學生要求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A層學生要求在B層次的基礎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有良好的數學素質。如“平行線的性質”的教學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c層學生能說出平行線的性質。并能應用性質進行簡單計算;B層學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并能熟練地加以運用;A層學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質的推理過程.培養(yǎng)學生從特殊到一般的發(fā)現問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要求能靈活運用性質。各層次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各層次學生通過努力能達到的,這樣才能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備課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內容,課堂提問.技能訓練。應注意層次和梯度。
二、因材施教
歷史教師要因材施教,尤其要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我國古代教育著作《學記》說:“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苯處熤挥懈鶕W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師進行因材施教,需要在課上和課后做大量的工作。
在課上,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授課,但須兼顧個別差異。教師在課堂學生時,應注意讓思維水平不同的學生回答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因人而問、因材施教。
在課后,教師要特別關注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應指導他閱讀大量的歷史書籍,鼓勵他獨立研究歷史問題,超越課堂教學。對力不從心的學生應幫助他鞏固歷史基礎知識,指導他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適應課堂教學。對學習比較慢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要領,從后進生變?yōu)橄冗M生。
中學歷史課程標準提出,歷史教學既要培養(yǎng)現代公民的素質,又要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在現行的班級授課制度下,必然有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上課以及統(tǒng)一的作業(yè)考試。但一個班級的學生存在許多差異,需要采用多樣化課程、個別化指導、自主性學習、多元化評價等做法,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絕對的統(tǒng)一化,不利于個性發(fā)展;而極端的個別化,不利于社會發(fā)展。
回家課后練習、作業(yè)分層。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教師分層次選編基本鞏固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對C、B層學生要求緊扣課本c層學生能完成課本上大部分練習和 A組作業(yè)題,會做其中基礎題;B層學生能完成書上全部練習和A組作業(yè)題,選做B組題; A層學生另外增加變式題和綜合題。練習、作業(yè)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全體學生都做.選做題由B層學生選做,A層學生全做。學生完成各層次相應練習和作業(yè)后選做高一層次練習、作業(yè)。這樣可解決以往統(tǒng)一習題、作業(yè)時,高層學生“吃不飽”、中層學生“吃不好”、低層學生“吃不了”的矛盾。
三、結語
歷史教師在全面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大綱》要求既要有層次、有步驟地搞好面向全班學生的集體教學,又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提出不同的標準并給予具體的指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新型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在和諧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中形成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激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態(tài)度對歷史提出質疑,通過師生討論乃至師生間的爭辯,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由師生間的智力對抗和思維撞擊中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之“火花”,充分調動其創(chuàng)新激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