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還要注意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要通過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訓練學生反復朗讀,品味課文中的美,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
關(guān)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朗讀指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是讀書經(jīng)驗的精辟概括,說明了讀的重要性。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弊x,理所當然成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朗讀是閱讀教學法的重頭戲,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過程,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因而我以為語文教學重在讀的指導,課前,課中,課后,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課程的魅力所在。
一、學前自讀——整體感知
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chǔ)。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它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課前安排學生自己嘗試閱讀實踐,并從中獲得閱讀體會與感受,讓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有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在教學中提前安排學生自讀,每篇文章要求學生自讀三遍,一讀、讀本課的新生字,劃出本課的新詞語,多讀幾遍。二讀、對自己不夠理解的語句多讀幾遍,反復朗讀,是否可以理解。三讀,在讀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不懂的問題,想一想,借助讀書工具是否能自行解決。通過學生課前的自讀,學生對課文已有初步的理解。初讀課文要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當學生對文本已讀到流利的程度上,老師進行教學,學生也就會知道課文的脈絡與作者的思路了。
二、課中引讀——釋疑解難
語文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讀,有創(chuàng)意的讀,在讀中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在讀中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讀出新意。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nèi)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這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朗讀的聲情并茂上,即“結(jié)果”上,更體現(xiàn)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
1.教師準確范讀——語文學習興趣
一堂課四十分鐘,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如教學《小小的船》,這首兒歌中出現(xiàn)了兩個帶有“兒”的詞語,一個是“月兒”,另一個是“船兒”。關(guān)于這兩個“兒”學生容易讀成“兒”化音,即讓后面的“兒”變成前一個字的輔助音,明顯破壞了兒歌的節(jié)奏感,另一個則將“兒”讀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二聲音節(jié),聽起來過于沉重,失去了兒歌那種應有的輕快愜意的美感,運用示范朗讀的方法,指導學生讀準這兩個“兒”字,將“兒”的讀音介于兒化音與獨立音之間,既能保持兒歌的節(jié)奏,又將兒歌的美感體現(xiàn)了出來,激發(fā)了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
2.朗讀方式多樣——語文學習樂趣
教學生讀一篇篇課文,詣在培養(yǎng)學生將文字,由視覺到思維經(jīng)過理解加工轉(zhuǎn)換成有聲語言來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不但能集中學生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五年級《丟失的駱駝》,全篇以生動風趣的語言對話描寫,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有所收獲,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對兄弟四人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認識到了他們分析得有條有理的思維方法來自于平常的細心觀察,值得大家心服口服,這樣從實質(zhì)上就讓學生心領(lǐng)神會地體會了人物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3.品析重點詞句——語文課文深意
讀出課文中的情,一切景語皆情結(jié)”,讀到歡樂時眉飛色舞,讀到幸福時暖流遍身,讀到激動時熱血澎湃,讀到悲傷時嗚咽難忍,這一切皆由情所生。朗讀中的情感表達要緊緊住課文中的情感鏈條,穩(wěn)住神把握其度,通過準確、清晰的讀句、讀段達到“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朗讀?!比缃虒W《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寫到魯迅救助一位受傷的車夫時,對車夫的外貌描寫用到了“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學生是怎樣掌握這個詞的呢?切實有效的辦法是,引導學生用感性的方式去掌握它。老師先請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飽經(jīng)風霜的臉,再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位車夫的臉。對此,學生的反應相當活躍。有的說:車夫的額頭上布滿了一道又一道的皺紋,眼眶深深地陷進去,顴骨高高地突出來。這時候,老師動情地說:“是呀!”是通過這種感性的學習方式,讀出了“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的形象、情味和意蘊,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感性方式,“飽經(jīng)風霜”這個詞融化為學生的血肉、深入到學生的骨髓、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個鮮活的元素。
4.佳作熟讀成誦——語言文化魅力
語文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閱讀,在課堂上講透,一步到位是不可能。而且討論與點撥無法代替學生的“讀”,熟讀成誦依然是積累內(nèi)化的重要手段。所以,精彩語段要反復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多次回讀體會,自己喜歡的段落要賞讀抄寫。如:《浪花的一滴水》是一首歌頌雷鋒精神的現(xiàn)代詩,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抒發(fā)了對雷鋒同志的懷念與敬仰之情。教師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中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體會詩中“一滴水”意味著雷鋒平凡微小而年輕,但就是這一滴鮮活而快樂,平凡而高尚的水,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雷鋒精神在于小中見大,用平凡的人生詮釋偉大的真正內(nèi)涵。用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深情地誦讀全詩。誦讀時注意重音,體會破折號、問號、嘆號所表達的語氣。用鏗鏘堅定、自信蓬勃的語調(diào)使詩意升華,感情油然而生,激起學生的共鳴。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J].
[2]語文課程標準[S].
[3]小學語文教學論[J].
[4]福建教育[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