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詩歌作為中國一種經(jīng)典文化,更不容忽視,詩歌帶給人們的美感較其他文學不同,很多詩歌佳作通過語言和樂律則將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具有極強的感召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行旅詩,作為一個獨立的詩歌類型,通過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為魏晉南北朝詩歌史奠定了基礎。詩人的仕途變遷過程通過行旅詩得到了很好的展現(xiàn),反應了詩人生平的憂患志向。
關鍵詞: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特點
我國的詩歌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知識的結(jié)晶,詩歌發(fā)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說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fā)揚,尤其是行旅詩,在當時的文學發(fā)展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行旅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數(shù)量增長很快,從魏朝到隋朝的三百多年,行旅詩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300多首。對于行旅詩,一般是從學者的求仕、升遷、公差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jié)其創(chuàng)作背景大多是跟仕途相關。行旅詩主要蘊含了文人學士在魏晉南北朝社會不穩(wěn)定時期的行跡狀況,通過史詩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學士對于仕途特有的情感。
一、對自身政治生命的恐懼
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中,更多的文人學士對于仕途都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懼,這也反應了當時文人的出處困頓等眾多社會現(xiàn)象。在歷史大趨勢下,很多文人墨客都是輾轉(zhuǎn)于不同的社會層級,依附于不同的權貴勢力,所以在當時紛爭的年代,很容易就會被政治所累,站錯了隊列,則是終生的遺憾。在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文人有嵇康、范曄、謝靈運等,他們都是由于階級斗爭卷入了無聲的戰(zhàn)斗中,成為了歷史的犧牲品。對于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涯的恐懼,在詩人的行旅詩中都有所表達,有的露骨直白,有的則是含蓄的表露。
二、對仕途失意的落寞無奈
在中國的歷史上,求得功名是改變命運的轉(zhuǎn)折點,這種追名逐利對于很多有學識的能人志士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內(nèi)心中有追求仕途的理想。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功名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種重要途徑,能給人以高貴的地位和顯赫的名號,能助自己取得一番事業(yè)。在歷史上有名的如潘岳,他的初衷是踏上仕途,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為社會蒼生造福,但是他卻站錯了隊伍,投名在賈謐的門下,這就使得他不為人所齒。這種現(xiàn)狀并不是由于個人所能改變的,由于當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比較動亂,紛爭無時無刻都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紛爭并不是某個人的紛爭,而是一場政治風波,在這種風波中,隨時會有人處于生命邊界線上,這種仕途的客觀性,使得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較大,很多人擁有遠大的志向,理想,抱負,但是由于社會動亂而無法實現(xiàn)。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從從魏到陳隋,歷史上文人掌政的很少,更別說做出很大貢獻的名人了。從兩漢時期,具有顯貴地位的士大夫和官僚就有勾結(jié)現(xiàn)象,組建政治集團,對社會危害極大,這種勾結(jié)在魏晉時期得到了發(fā)展和壯大,影響了社會的整體的穩(wěn)定,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即便是文人通過選拔,身居高位,但是能力有限,也無法跟當時的整個社會抗衡,這就使得他們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實現(xiàn),也就是空留志,使得他們抑郁而終。這種社會趨勢,文人墨客通過寄情于詩,通過詩詞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比如謝靈運,通過山水,將自我的憤慨融入其中,既抒發(fā)了他內(nèi)心的真是情懷,也不至于背上無謂的罪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懷才不遇的文人也是大有人在,這部分人則是通過詩來彰顯自己的不如意,表達仕途不如意,很多文人將這種情懷通過行旅詩來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徒抱凌云志,終愧摩天翔”這句詩,則是表達了詩人空有一腔熱忱的抱負,但是終將不能實現(xiàn)的惆悵之情,作者將自己的這種不得志,通過簡單的詩句表達的淋漓盡致。在南北朝時期,這種描寫仕途不如意的行旅詩,都有一個共性,詩人的這種行旅,都是由于仕途原因造成的,在這種行旅的過程中,所見所聞,更加深了詩人的惆悵的情懷,因此,詩人借行旅詩來抒發(fā)自我感情。
三、對歸隱山林的向往
文人向往仕途的同時,也有一種情懷難以割舍,那就是消隱,遠離是非紛爭,過著田園野居的生活,這兩種感情相互交錯。這種歸隱情緒的升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行旅詩中都有所表達。行旅詩大多是通過行旅過程中的艱難生活,坎坷命運,所見所聞為創(chuàng)作前提,將自身的偉大的抱負,理想融入到其中,抒發(fā)內(nèi)心真實的感情,通過情景交融,表達不得志后的歸隱心境。比如,何遜有這么一首詩句“旅人多憂思,寒江復寂寥”他通過這句詩,表達了自己在行旅中的寂寞,憂思之情,之后又把這種情懷轉(zhuǎn)為了歸隱的愿望,通過“爾情深鞏落,予念返漁樵”此詩中的返漁樵,則表明了他對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這種詩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發(fā)展,詩人在動亂的年代,也厭倦了仕途的紛爭,有歸隱之意,這就促使行旅詩在特定的時間段得到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叢煒莉《論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的情感寄托》《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5
[2] 趙梅《謝靈運山水詩與魏晉南北朝行旅詩的不同》《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02
[3] 魏彤光《從陶謝詩歌看魏晉南北朝詩歌藝術發(fā)展》《職大學報》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