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075-02
望都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屬北方冬麥區(qū)。1989年在望都縣始見吸漿蟲發(fā)生,從1995年大發(fā)生至今,擴展迅速,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147個村均不同程度的遭受過吸漿蟲的危害,其危害區(qū)域此起彼伏,已成為制約小麥高產、穩(wěn)產的重要因素。通過近年來的調查與試驗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吸漿蟲的發(fā)生特點,流行原因與防治技術。
一、小麥吸漿蟲發(fā)生演變規(guī)律
吸漿蟲危害時間僅20天左右而且蟲體很小,極不易被群眾發(fā)現(xiàn),人們認識不到其危害,很少防治。直到1994年招莊村王振山的10畝麥田畝產僅50kg ,才給人們敲醒了警鐘。1995年全縣發(fā)生面積過半,農業(yè)部和省植保站非常重視,開始大面積的防治。但我縣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為小麥吸漿蟲發(fā)生存活提供了廣泛的適生地,如何徹底根除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1995年至今,全縣發(fā)生面積起起伏伏,不能被很好的控制。由于農民種植的小麥品種絕大部分是互相交換而得來,品種不明,而感蟲品種經2~3年的種植便可造成吸漿蟲的大發(fā)生。1999年以前國家提倡使用林丹粉,雖防治效果好但殘留時間長,現(xiàn)已被淘汰。1999年以后,開始推廣1605粉和乳油及甲基異柳磷等,防治效果遠不如林丹粉。2003年、2004年我們配合省植保所的同志做抗蟲品種的實驗,希望通過種植抗蟲品種能控制、杜絕吸漿蟲的發(fā)生及危害。但由于新品種的不斷涌現(xiàn),對其抗蟲性也不了解,常有新品種大幅度減產,甚至絕產。2005年推薦使用1.5%甲基1605粉和50%辛硫磷乳油,2006年推薦使用甲基異硫磷、50%辛硫磷乳油和毒死蜱 。2009年以后望都縣推薦使用的藥劑主要是甲基異硫磷、毒死蜱等,辛硫磷由于見光易分解,防治效果不好,被否定不再使用。
二、發(fā)生特點
個體微小,隱蔽性強,危害重。小麥吸漿蟲個體微小,出土期僅30d左右,不易被農民發(fā)現(xiàn)。共遍及全縣8個鄉(xiāng)鎮(zhèn)147個村,該蟲為毀滅性害蟲,以其幼蟲吸食小麥花器及籽粒,破壞小麥品質,導致嚴重減產甚至絕收。
分布極不均衡,呈“島嶼式”分布。前莊子村南在1994年的小麥剝穗調查中,所查穗平均有蟲3.2頭,最高單穗98頭,同樣在1995年春季于前莊子村南所取土樣中卻為零;同樣一塊地,兩個調查點相距不遠,蟲口數(shù)量就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
3.吸漿蟲一年一代或多年一代,以末齡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或越冬。翌年小麥進入拔節(jié)階段,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層,小麥孕穗時,再結繭化蛹,蛹期8~10天;小麥開始抽穗,吸漿蟲開始羽化出土,當天交配后把卵產在未揚花的麥穗上,卵期5~7天,初孵幼蟲從內外穎縫隙處鉆如麥殼中,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為害15~20天。成蟲的發(fā)育進度與小麥發(fā)育期極相吻合。
4.發(fā)生快、面積大、密度高
從1989年在望都縣始見小麥吸漿蟲,到1995年春季淘土調查,招莊王振山的麥田每樣方蟲量高達808頭,當年全縣發(fā)生面積達到16萬畝,為我縣歷史最高值。1995年至今,每年都有新蟲區(qū),蟲口密度較大。
三、發(fā)生流行原因分析
1.氣候條件適宜
我縣4~5月份雨日較多,有較好的灌溉條件,給吸漿蟲的破繭化蛹提供了適宜的土壤條件,加上基本上無大風天氣,利于吸漿蟲產卵危害。冬季較溫暖干旱,利于吸漿蟲越冬存活,春季早澆返青水也提高了土壤的濕度,便于越冬幼蟲破繭上升。
2.土壤中蟲源基數(shù)較大
吸漿蟲有多年休眠的習性,休眠期可長達12年。我縣于1992年實現(xiàn)了噸糧縣,隨著肥水條件和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濕潤肥沃的土壤條件利于其羽化和存活,加上小麥—玉米—小麥的單一種植方式和民間換種等原因,使土壤中存在著豐富的蟲源。
3.生產上主要種植的小麥品種抗性較弱
我縣種植的小麥品種繁雜,有些品種雖有一定的抗性,但各種優(yōu)良性狀不能最大限度地統(tǒng)一,使其對小麥吸漿蟲的總體抗性較弱。
4.大中型收獲機械的帶蟲傳播
近幾年,我站對外來收割機異地作業(yè)所攜帶的病蟲害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大中型收獲機械的連續(xù)作業(yè),可使未能落入土壤中的幼蟲隨穎殼四處擴散,人為擴大蟲源面積。
四、防治對策
望都縣領導及有關單位十分重視吸漿蟲危害,縣政府與各鄉(xiāng)鎮(zhèn)簽了責任狀,又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廣泛宣傳,全面動員,深入普及防治知識,采取“藥劑防治為主,其他農業(yè)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
1.大力推廣抗蟲品系。
為了防治小麥吸漿蟲,望都縣重點推廣了一批芒長、多刺、口緊、小穗密集、揚花期短而整齊、種皮較厚的抗蟲品系。實踐證明,這些品種的抗性性狀可以互為補充,減少小麥吸漿蟲侵染的機會。為尋找新的抗蟲品系,2003~2009年我站配合河北省植保所的同志,結合政府的良種補貼,在望都宰莊、柳陀等村做了100多個品種的抗蟲性試驗,篩選出了一批抗蟲品種?,F(xiàn)在我縣基本上全部種的是抗蟲品種,但由于今年沒有實施統(tǒng)一供種,小麥品種又開始變雜。今年秋季我們推廣了部分高抗品種并且又做了一批抗蟲品種試驗。
2.連年深耕,壓低蟲口數(shù)量
吸漿蟲以幼蟲在土壤中結繭越夏、越冬,連年深耕,可破壞其生存環(huán)境,殺死部分幼蟲,壓低蟲口密度。
3.小麥吸漿蟲在地下生活時間長,蟲體小,數(shù)量多,應分兩步進行防治:蛹期防治、穗期防治。經驗證明,這兩步防治對徹底消除吸漿蟲的危害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只要防治正確,措施得力,可變被動為主動,及時控制蟲情。
蛹期防治:小麥拔節(jié)前后幼蟲開始向土表移動,調查幼蟲上升情況;開始化蛹,調查蛹期發(fā)育進度,以確定防治時期,蛹期蟲體抗藥性差,可在田間撒施毒土,防效可達90%以上,基本控制了吸漿蟲的為害。2005年在西任疃進行蛹期防治試驗,防治效果均達到了97%。
穗期防治:小麥抽穗期至開花前,畝用“漿蚜靈”乳油60~80ml或25%星科乳油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兌水30kg,在成蟲活動旺盛的下午5時以后噴藥,可有效殺死成蟲。
五、存在問題
小麥品種的抗性問題還未解決,全新的抗蟲品系尚未出臺;多年來習慣性的淺耕也給吸漿蟲在土壤中的生存提供了可乘之機;大中型收獲機械的致病因素難以排除,所以防治小麥吸漿蟲仍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將從改良品種,調查種植模式等處著手加大綜合治理力度,研究和推廣新的高效、低毒、綠色環(huán)保型治蟲藥劑,保護麥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可充分發(fā)揮天敵的自然控制效應,加上小麥抗蟲品種的推廣及合理的種植結構,勢必會將防治小麥吸漿蟲的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