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友誼農場第七管理區(qū)為探索玉米秸稈還田整地新途徑,總結以往工作經驗和存在不足,經過反復地試驗和認真研究,針對以往引進的各種高樁犁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定位與佳木斯尖鋒機械廠進行技術合作,并在其生產的雙向犁上加裝秸稈還田滅茬裝置后,使玉米茬整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 保護性耕作 秸稈還田裝置 滅茬犁 效果
[中圖分類號] S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064-01
當前,在玉米收獲中,墾區(qū)一般采用下棒或機械直收秸稈粉碎作業(yè),在這種情況下,地表秸稈量大,用原有技術不能將秸稈徹底翻入犁溝下;另外以往需要在整個地塊收獲完畢,燒荒后耕作,拖延翻地時間,使用保護性耕作滅茬犁后收獲一部分即可耕作一部分,收獲、整地不脫節(jié),為秋整地節(jié)省了寶貴時間[1]。因此,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探索作物秸稈還田機具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有效應用是實現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手段。
一、原有耕翻犁存在的問題
1.犁柱高度不夠
犁柱的高度決定了整體梁架的高低,對于直犁柱和主斜梁結構的犁,因垡片主要是在主斜梁的下方翻轉,故犁梁高度應適當增大,而對于鉤形犁柱的梁架,則因垡片是在梁架外側翻轉,故可比前者略小。以前引進的大犁犁柱高度基本在65cm左右,存在犁柱高度不足的問題。
2.犁鏵間距過小
多鏵犁相鄰兩犁體間的間距是犁的一個重要參數。犁間間距太小,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垡片通過容易造成堵塞;間距太大,則將增加犁的整體長度,尤其牽引式犁將使轉彎半徑增大,重心后移,影響機組的縱向穩(wěn)定性。以前引進的大犁鏵間距離只有65-85cm,鏵間距離過小。
3.滅茬小鏵或圓盤刀堵犁現象嚴重
保護性耕作要求在收獲的同時應對秸稈、殘茬進行粉碎并拋撒,決不允許焚燒。要求秸稈翻埋于土壤中大于70%,并能滿足后續(xù)環(huán)節(jié)作業(yè)[2]。目前,采用的耕作方法有兩種:一是在大犁的每個犁鏵前加裝小犁鏵,雖能增強翻地效果,但使整個大犁前進阻力增大、很容易掛秸稈特別是在秸稈量大的情況下很容易堵犁,不能正常作業(yè)。二是在犁體尾部加裝圓盤刀方法,圓盤刀雖能將部分秸稈切開,也能減少大犁前進阻力、并獲得整齊溝壁,但不能將秸稈翻入犁溝內,地表仍殘留有大量的秸稈,給以后的耕作帶來不便[3]。
二、保護性耕作滅茬犁使用效果分析
為盡快解決存在問題并完善裝置,今春通過用迪爾7830型拖拉機牽引尖鋒雙向五鏵犁進行三次對比整地測試后(面積為200畝地,前茬為玉米),對大犁進行了科學改裝,通過調整安裝位置、犁柱高度、圓盤角度等,最終采集到最佳數據:確定犁柱高度為85cm; 鏵間距由90cm增大到100cm;滅茬圓盤入土角度為20°、與前進方向夾角設定在30°-35°之間;滅茬圓盤底邊與鏵尖縱向距離為15-17.5cm之間。
1.與已有技術相比其效果主要是:普通高樁犁耕翻后秸稈主要分布在地表至耕層下14cm區(qū)間,14cm以下至溝底基本無秸稈存在,且地表秸稈分布量占20-30%,在這種情況下,容易造成“起壟包餡”現象;而保護性耕作滅茬犁不僅能將較長的玉米秸稈和根茬切碎,還能將80%秸稈埋入耕層土壤16-25.5cm區(qū)間,其余20%秸稈分布于土壤0-16cm之間,與其犁鏵配合實現了復式耕作,耕后地表不留殘茬,作業(yè)質量好,達到了秸稈徹底還田目的。有效解決了以往“起壟包餡”的不足,改變了過去玉米茬燒荒既污染環(huán)境又浪費資源的舊方式。通過做耕層剖面對比清晰可見。
2.今年10月20日,對去年試驗地塊五區(qū)一站1號地試驗地進行土壤養(yǎng)分測試,項目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比去年有所增加。
表1 保護性耕作滅茬犁使用后情況測試
3.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我場示范推廣以來,低碳、環(huán)保、節(jié)本增效,實現了農場農業(yè)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化,春季播種機開溝播種作業(yè)時不存在拖茬現象。
三、保護性耕作滅茬犁應用前景展望
經多次試驗,該犁作業(yè)效果良好,尤其今年的秋天與以往不同,針對低溫多雨使土壤濕度過大,秸稈倒伏嚴重,收獲期延后,尖峰雙向犁加裝秸稈還田裝置,開辟玉米秸稈整地新途徑。隨著保護性耕作滅茬犁的逐年推廣應用,土壤有機質含量定會不斷增加、土壤結構不斷改良,為提高糧食產量奠定堅實基礎,真正做到土沃糧豐,其應用前景空間廣闊,大有作為。
我們本著鞏固成果、引領示范的原則,將進一步加大保護性耕作滅茬犁的推廣應用力度,擴大范圍,增強示范效果和輻射作用。擬定用兩年時間實現保護性耕作面積50萬畝,并爭取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真正實現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金城,劉松. 江蘇省秸稈還田及秸稈綜合利用的發(fā)展現狀與思考[J]. 農業(yè)裝備技術. 2009(03) .
[2] 孫星,劉勤,王德建,張斌. 長期秸稈還田對剖面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J].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11(03) .
[3] 劉娣,范丙全,龔明波. 秸稈還田技術在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J]. 中國農學通報. 20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