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玉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玉米生產發(fā)展前景廣闊。玉米是丹東市的主要糧食作物,位居各類農作物之首,種植面積10.1萬hm2,年產量35.53萬t,分別占糧食種植面積的51%和糧食總產量的50%,在糧食生產中占有極重要地位。本文針對丹東地區(qū)玉米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丹東地區(qū)發(fā)展玉米生產的對策,包括品種篩選與布局、提高單產增加增產,高產栽培等。
[關鍵詞] 丹東 玉米 生產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062-01
一、玉米種植現狀
玉米是丹東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0.1萬hm2,年產量35.53萬t,分別占糧食總產量的50%,在糧食生產中占有極重要地位[1]。目前,丹東地區(qū)生產上種植的品種仍然以稀植高桿大穗型品種為主,由于病害、抗倒性等氣候因素以及農民種植習慣,密植型玉米品種在生產上表現并不理想,推廣面積很小,特別是丹東地區(qū),夏季高溫多雨,季風性氣候明顯,部分品種抗倒性差、抗病性弱導致生產上減產減收現象較重,丹東地區(qū)生產應用的主栽品種仍以丹玉系列玉米良種為主,如丹玉402、丹玉405、丹玉69、丹科2151、丹玉99等,其中丹玉405以其高產、抗病性強,在生產上抗粗縮病尤為出,已成為丹東地區(qū)第一大主栽品種。
二、目前玉米生產中存在問題
1.玉米品種多、亂、雜現象十分突出
一是主栽品種與搭配品種不明顯。目前市場銷售的品種高達100多種,多、亂、雜現象嚴重。主栽品種以丹玉系列玉米新品種為主,同時生產上存在著以次充好、以次充優(yōu)的劣質品種,給農民選種購種帶來了很大難度。
二是由于品種多、亂、雜和丹東地區(qū)的氣候特殊條件,導致一些外引品種水平抗性較差和對溫、光敏感品種,造成空桿率上升,如2010年的東單90、213等品種,空桿率高達40%,還有的品種易感大小斑病,青枯、紋枯病及粗縮病,造成早衰減產。
三是品種增產潛力有限,部分農民選擇的高桿大穗型品種,由于受密度縮限,追肥及田間管理不到位,產量較低,一般畝產400~500斤,畝產超過750公斤的很少。
2.玉米種植密度偏低,是影響玉米產量主要原因
當前丹東市玉米生產商普遍利用清種垅作栽培形式,并選用高桿大穗型品種,據調查,鳳城地區(qū)一般畝種植2400~2600株,鳳中、鳳南2200~2400株,還有地區(qū)畝保苗不足2000株,全市平均畝種植不足2300株。由此可見,種植密度偏低是影響玉米群體產量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3.玉米播種過晚,抗倒伏能力差
由于玉米播種出苗晚,雖然苗期溫度較高,玉米生長發(fā)育進程加快,但植物物質積累不足,特別是莖稈的堅韌程度受到影響,加之田間保苗增加,很容易造成玉米中后期發(fā)生倒伏和病害的風險的提高。2010年由于受春澇的影響,玉米普遍在5月11~16日播種,比常年晚播種10天左右,所以造成后期倒伏和半截棒增加嚴重。導致玉米大幅度減產。
4.有機肥使用率逐年較少,配方化肥利用率不高
丹東市當前玉米生產中普遍存在有機肥施用量少,化肥施用方法不當,肥料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大部分依靠化肥等維持和提高產量。全市大約有三分之一玉米面積不施農肥(20萬畝),有60%的農戶存在施肥不合理。主要問題是,一是不重視N、P、K肥配合施用。二是氮肥用量偏大,一次性施肥造成后期細胞早衰。三是施肥時期與作物需求高峰期不吻合,肥料流失浪費嚴重,肥料利用率僅為50%~60%。
5.土壤耕層淺,保水保肥能力差
丹東市的玉米土壤耕層明顯存在“淺、實、少”的問題。即土壤耕層明顯變淺(不足15cm),土壤結構緊實,嚴重板結,有效耕層土壤量顯著減少(正常壤量為2.72×106kg/ha,我國為2.34×106kg/ha,比正常較少14%。我地區(qū)降低達27%),已經嚴重阻礙了玉米產量潛力的正常發(fā)揮,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大型農機具的食用急劇較少,農村主要使用小型農機具進行田間作業(yè),達不到耕層深度標準,大部分耕地20多年來進行過深松整地。由于小型農機具耕作深度淺,作業(yè)幅窄,拖拉機在田間反復碾壓,導致土壤耕層逐年變淺,容量增加,犁底層逐年加厚,嚴重板結,耕層有效土壤量大幅降低,理化性狀惡化,水、肥、氣、熱不協(xié)調,不通風,造成土壤納雨保墑和保肥供肥能力弱,同時,作物根系難以穿透犁底層,根系分布淺,吸收營養(yǎng)范圍減少,肥水利用率下降,還易引起倒伏早衰,降低了土壤的抗逆減災能力和產出能力,這已成為穩(wěn)定產量能力和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障礙因素。
6.玉米機械化發(fā)展緩慢,規(guī)模小、水平低
丹東市玉米收獲機械化發(fā)展較緩慢僅占種植面積的6.5%,是玉米機械化發(fā)展中最突出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盡快提高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已成為優(yōu)化丹東市農業(yè)機械化結構,提升農業(yè)機械化總體水平的客觀要求[2]。玉米收獲機數量嚴重不足,按“十二五”末期玉米機收水平達到50%以上,需新增1200臺以上的玉米收獲機才能滿足要求;地塊面積小,不利于玉米聯合收獲機作業(yè)。丹東地區(qū)玉米生產經營規(guī)模偏小,種植玉米散小亂雜,機械作業(yè)難度大、效率低;目前,技術性能完全過關,適應丹東市農田作業(yè)的玉米收獲機產品很少,玉米收獲機本身還存在不少設計和制造方面的缺陷,由于玉米收獲市場還處于推廣起步階段,一些企業(yè)重視生產數量,質量管理和售后服務跟不上,嚴重影響了收獲效率和質量,影響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熱情;作業(yè)市場還未形成,機具投資回收期長。農戶購買玉米收獲機械一次性投資較大,跨區(qū)作業(yè)市場還不成熟,作業(yè)量難以保證,機手操作技術不熟練,影響作業(yè)質量。在玉米機械化收獲作業(yè)中,機手的操作水平直接影響作業(yè)質量和效益。
三、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對策
1.選用適宜品種,增加種植密度
根據土壤地力狀況,選擇適合本地種植品種,一般地力較好的地塊,應選擇丹玉402、丹玉405、丹玉88、新丹13喜肥品種,地力稍差的地塊,應選擇丹玉39、丹玉69、丹玉99、農大95、吉東21等耐瘠薄品種。種植密度應在原畝稀植2200-2400株的基礎提高畝種植2600-2800株。丹東地區(qū)山坡地較多,山地宜選擇耐瘠薄品種,不能購買超出本地無霜期的品種和越區(qū)種植的品種,通常種植戶要選擇兩種以上的品種[3]。
2.根據土壤墑情和溫度確定播期
各地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確定播期,當土壤5cm處地溫穩(wěn)定通過8-10℃,土壤耕層含水量在20%左右,為最佳播種時間。如果土壤墑情較差,需提前3-5天播種,土壤水分較高則需推遲5-7天播種。根據今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0℃時間和5cm地溫穩(wěn)定通過10℃日期以及春節(jié)氣溫、地溫回升慢,土壤墑情等氣候特點。玉米播種最佳播種時間為4月28日-5月5日。4月28日由北向南逐漸展開,5月5日播種結束。
3.細致整地,保證播種質量
根據土壤墑情,應及時進行春耕整地,使土壤耕層深度達到20cm以上,將土壤整平,整細,無坷垃。保證一次播種保全苗。
4.增施農肥,加大配方施肥推廣力度
為避免玉米在生長期內受降水偏多,光照不足等氣候條件影響造成玉米減產。建議在播種時施足農肥和口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據預測,今年夏季雨水集中偏多,易造成養(yǎng)分淋失,建議不應用一次性施肥方式,并在玉米拔節(jié)期進行追肥。
5.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
丹東地區(qū)玉米病蟲害較重,病害重點注意黑穗病、大小斑病、灰斑病,特別是玉米粗縮病防治,注意選好抗病品種。蟲害防治重點防治好地老虎、粘蟲、玉米螟等,地老虎可用50%巴丹可濕性粉劑拌炒香的米糠和麥麩(1:50)撒于玉米地中誘殺幼蟲,玉米螟防治可用3%呋喃丹7.5-15.0kg/hm2,制成毒土,撒于心葉內,可有效防治。
6.改善基礎設施,增強抗災能力
大力推廣土壤深松技術,增加土壤耕作層深度,爭取在3年內達到25厘米耕作層。提高土壤透氣透水等理化性質。土壤容重和耕作層土量。增強抗旱保水能力。建立旱能灌澇能排,穩(wěn)定高產機制。實行重點扶持和保護政策。逐步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使玉米產量有一個新突破。
參考文獻
[1] 張淑華,李桂林.丹東地區(qū)玉米收獲機械化發(fā)展探討[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2.5.
[2]關于加快發(fā)展丹東市玉米收獲機械化問題的思考,遼寧金農網.
[3] 叢麗紅.丹東地區(qū)玉米高產綜合栽培技術[J].種子世界,2012.4.
作者簡介:宋青川(1985-)男,研實員,主要研究方向:種子繁制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