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自己支配的時間多了,根據(jù)不同興趣愛好,玩電腦,習書畫,練太極,打麻將,養(yǎng)寵物,去旅游……而我,隔三差五,總喜歡到離家不遠的中關村圖書大廈轉(zhuǎn)轉(zhuǎn),且無什么目的,文學也好歷史也罷,這翻翻,那瞧瞧,突然—本名為《什么可以吃》的生活用書,闖入眼簾。
“什么可以吃?”這個原本算不上問題的問題,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卻成了不知如何是好的“頭等大事”。地溝油、瘦肉精、蘇丹紅、吊白塊、塑化劑、染色饅頭、三聚氰胺……真是讓你防不勝防,望而卻步,不知到底如何是好。正是這個緣故,《什么可以吃》一下子把我強烈吸引,救命稻草般,拿到手中再也不肯放下。
書的作者叫馬志英,是上海市食品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食品學會食品安全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術總監(jiān),長期從事食品生化研究,曾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十多個,并獲多項國家專利,在食品安全科研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被有關食品安全政府監(jiān)管部門聘為顧問專家。這本書突出的優(yōu)點,與當前林林總總的健康、養(yǎng)生、營養(yǎng)與食品書籍不同,并非從表面上簡單地告訴你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僅讓讀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是作者根據(jù)幾十年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從食品風險評估這一全新視角,從一樁又—樁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案例,從“源”上詮釋了飲食危害。而食品風險評估,即便在國際上也是個嶄新的科技領域,在我國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簡單說來,進行食品風險評估,就是不僅要檢測人們從食品中攝入的有害物質(zhì)的數(shù)量,又要檢測人體內(nèi)含有這種有害物質(zhì)的數(shù)量,按照國際或我國提出的安全攝入水平,斷定安全與否。實際上,食品安全風險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消除,換言之,日常生活中是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的,可取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努力加以控制,把風險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這本書就是針對每種飲食提出了可操作性很強的應對措施,既有理論又有實踐,還有不少簡易可行的“小竅門”,用“自問自答”方式,末了又歸納出簡便實用的“防范攻略”,生動易懂,切中要害,有理有據(jù)地幫助讀者結(jié)合自身情況進行個性的飲食風險評估,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安全食品的危害。
書中所列舉的17個問題,都是食品安全中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想了解和解決的問題,諸如:
食品添加劑到底有沒有毒?
飯店里的菜加了多少添加劑?
什么顏色的食品吃不得?
阻擋塑化劑入口有哪些辦法?
你吃的肉里殘留了多少藥物?
哪些蔬菜殘留藥物多?
海產(chǎn)品和淡水產(chǎn)品哪種更安全?
吃哪些天然食物也會中毒?
還要不要吃碘鹽?
怎么吃不容易鉛中毒?
輻射食品究竟安全嗎?
讀過后,給人的感覺是,每個問題都是由“表”及“里”、有“弊”有“利”、科學辯證地、全面地進行分析闡述,深入淺出,頭頭是道。更為難得的是,問題最后還教給你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防范攻略”。比如,在書中為首的‘食品添加劑到底有沒有毒”一節(jié)中,就介紹了“什么是食品添加劑”、“關于食品添加劑有哪些認識誤區(qū)”、“食品添加劑存在哪些安全問題”、“怎樣減少食品添加劑的危害”等,末了的“防范攻略”提醒人們:
只要食品色澤不自然,異?!磅r、艷、白”,就要防一防,別去買。
腌菜、酒類、糕點、蜜餞等可能超范圍或超量使用甜味劑。對于這類食品要認真挑選,謹慎購買。
對于主要靠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保鮮劑等來延長保質(zhì)期的食品,要加以特別關注。
食品標簽中有許多信息可以反映出食品的質(zhì)量情況。因此,要養(yǎng)成看食品標簽的習慣。特別是在買—些以前沒有吃過的新產(chǎn)品時,要特別留意它的標簽內(nèi)容。
不要長期偏食加工食品,避免營養(yǎng)失衡,以及過量攝入食品添加劑所帶來的健康隱患。
讀了《什么可以吃》,不但有理有據(jù)地知道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該吃,盡管或許還無力改變社會飲食的“大環(huán)境”,但完全可以學會食品安全識別,加強食品安全防范,調(diào)整自己的飲食行為,遠離飲食風險,構筑起讓自己真正放心的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