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熟的客家酒糟魚,具有魚體完整、肉質(zhì)松軟、骨爛如泥、肥而不膩、糟味濃郁、滋味香醇等特點。成品魚呈醬黃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酒糟魚味美價廉,是一般百姓喜愛的佳肴。過去,特別是在閩粵贛地區(qū),那些做小買賣的底層窮苦人,是最被人瞧不起的苦命人,他們在上等人鄙夷的白眼中,揮汗如雨地討生活。累壞了,碰上收入較好的時候,高高興興地掏出幾個銅殼子(10文一枚的銅板)買上二兩酒、一包酒糟魚(過去糟魚用蓮葉或荷葉包),一手端著大碗客家娘酒,一手拿著酒糟魚,蹲在圩場餐館門口,飲酒、吃魚,談天說地,神仙般快活,高興時還來上一首客家山歌,說 “有酒有魚有米飯,給個知縣也不換”。當(dāng)他們欠債賠錢的時候,也要賒二兩酒、一包酒糟魚,蹲在那里借酒澆愁。
《醒園錄》為清乾隆壬戌科(1742年)進(jìn)士李化楠所撰的一部飲食專著。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子李調(diào)元編刊成書。
《醒園錄》中提到了糟魚的做法:將魚破開,不下水,用鹽腌漬之。每魚一斤,約用鹽二三兩。腌漬二日,即于鹵內(nèi)洗凈,再以清水?dāng)[凈,去鱗翅及頭尾,于日中曬之。候魚半干(不可太干),砍成四塊或八塊(肉厚處再剖開),取做酒之糟聽用。每魚一層,蓋糟一層,上加整花椒,逐層用糟及椒安放壇內(nèi)。加糟汁液少許,微覺干,便取上好甜酒酌量傾入,用泥封壇口,四十天后可吃。臨吃時取魚帶酒糟,用豬板油細(xì)丁,拌入碗盛蒸之。
酒糟和魚是此菜的主料。每當(dāng)客家地區(qū)萬山紅遍、顆粒歸倉后,家家戶戶都會釀制米酒。浸軟的糯米蒸熟、晾涼后,拌上酒餅,挖入瓦甕,密封甕口,■在灶籮柴草堆里,發(fā)酵七天后就能生酒。榨出甜酒后,把酒糟烘干,便是上等的香酒糟了。客家人逐水而居,其繁衍生息處,水網(wǎng)密布,溪澗縱橫,水多,自然魚就多。
客家酒糟魚的具體做法如下:將5 kg的鯉魚從頭尾劈開,再從腰剁成兩半,清洗干凈,澆上白酒,逐層撒上食鹽拌勻,放在瓦缽中,腌漬1 d,取出待用。把腌漬過的魚,先去魚鱗、魚頭、魚尾、魚骨、魚鰭,晾干水分,著香酒糟、老姜絲、花椒粒,調(diào)勻,放入瓦甕內(nèi)加蓋密封待用。酒糟魚一般在夜間加工,燃料以木柴為佳。將密封好的魚拿出來,翻勻調(diào)料,放在大瓷碗中,加切碎的豬板油,裝在籠屜中文火慢蒸一夜,次日凌晨出鍋。吃酒糟魚最好涼食,出鍋即吃,味極鮮香。
此菜之所以先腌漬后熱蒸,是為了入味,而且腌漬的時間比較長。客家地區(qū)除了酒糟魚,還有酒糟筍、酒糟肉、酒糟雞、酒糟鴨,后四者和酒糟魚的做法大同小異,但酒糟魚是用生魚入酒糟,筍、豬肉、雞、鴨等須用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