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校體育教學也先后進行了對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快樂體育、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的教改嘗試;隨著各類主管部門對體育的重視,尤其現在中考以60分計入總成績,使得學生也比較認可體育課、認可體育教師了,進而達到喜歡體育活動,能夠自覺地進行體育鍛煉。但也存在一些學生對體育活動神情漠然,對體育課若即若離的現象。
體育課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近一個學年的觀察發(fā)現: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太強,從準備部分的身體適應性練習、徒手操、教材的輔助性練習,甚至教材的主要內容也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學生感覺不到運動的滿足。這樣慢慢地扼殺了學生的體育興趣,才出現上述情況。通過一些課堂教學的體會,就“新授側向滑步推鉛球”的上課實錄和體會,簡析使學生真正成為體育課教學中學習的主體地位。
一、課堂教學的目的
讓學生初步掌握側向滑步推鉛球的滑步與最后用力的動作技術的銜接,發(fā)展學生的上肢力量,提高學生身體的協(xié)調性,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思維想象力的培養(yǎng),鍛煉學生努力進取的意志品質。
二、課堂教學設計
1.根據本課新授內容,主要是學生的上肢力量練習,依據中學時期的身體、生理特點和體育課的任務(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搭配內容為復習彎道跑技術。
2.為了順利解決好本課的重點、難點,完成教學任務,依據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動作技能掌握規(guī)律,由易到難,采用完整動作與分解動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講解、示范輔助性練習,使學生初步掌握技術動作。
3.教學實施的程序分四步來完成。第一步,明確本次課學習目標,作為生理、心理準備;第二步,通過輔助性的身體練習及簡單完整動作的練習,初步掌握技術動作;第三步,通過搭配內容的鞏固練習及課課練等方式,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第四步,心理、身體的消除疲勞過程。
三、場地器械的設置
針對上課班級多、場地小的客觀原因及搭配內容的現實要求,設定本次課的活動均在一個內園8米、外園10米的同心圓上;結合本次課目的(使學生初步掌握滑步與最后用力的銜接)決定以實心球代替鉛球來試行,數量每兩人一個。
四、教學實施的具體情境
(一)開始準備部分
執(zhí)行上課常規(guī),身體適應性練習內容為開口螺旋與閉口螺旋,教師在隊伍前領跑并吹哨口令,當開口螺旋到外圓時,立定、徒手操。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學生自我探索,體驗新知識
師:結合本身體會,請大家說說立定跳遠與急行跳遠哪一種跳得遠。
生:當然是急行跳遠跳得遠。
師:結合動作的過程,想一想為什么跳得遠。
生:因為有助跑的過程。
師:如果初一所學的原地側向推鉛球,我們也給它一個助跑的過程,是不是也飛行的距離遠呢?這時學生可能猶豫不決。
師:那我們試試看。
教師把原地與滑步兩種動作完整 的示范一遍,讓學生來比較。
生:還是有助跑的遠(學生不知道是滑步)。
師:在同一種規(guī)則允許的情況下,為什么不學習效果好的動作呢?這就是本節(jié)課所學的側向滑步推鉛球。
教師提醒同學注意滑步與最后用力的銜接并師范一遍,采用分解動作示范并講解所學重點(滑步)難點(銜接)。
2.輔助性練習,打下基礎,鞏固舊知
A.學生隨教師一起做擺動腿的擺動練習,提醒學生左側支撐。
B.左、右二同學配合,一人拉住練習者的手,做擺動腿的擺動和支撐腿的登地練習,體會兩腿擺、登的配合,每人四次然后輪換。
C.徒手做2~3次連續(xù)滑步練習。
D.做滑步與最后用力相結合的練習。
E.學生沿圓散開,以圓心為投擲方向做持實心球的滑步與最后用力相結合的練習。
F.內外圓的學生輪流在教師統(tǒng)一口令下進行練習,并強調安全措施。
G.彎道跑的復習情況女生在內圓、男生咱外圓1~3報數做叫號追捕的游戲,鞏固彎到跑技術。
(三)結束部分
a.心理放松;b.放松活動;c.創(chuàng)新提示(還有沒有加長鉛球出手前的“助跑距離”的方法嗎?下節(jié)課請同學說出)。
五、實時穿插激勵法
在本節(jié)課中正確運用激勵法,也是真正實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正確運用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本節(jié)課能否上得生動、實效。
1.具體到本節(jié)課中,從開始的準備活動,教師與學生互動,采用溝通式的激勵,師生雙方的感情都在一個平臺上一起運動,建立起一種尊重、友愛、平等的良好關系,當學生感到這種情感得到滿足后,他們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本次課。這種激勵感情不僅在本節(jié)課中,課外活動時間學生也自覺不自覺向你靠近,因為他認為老師是一個可信任和了解的朋友。
2.在誘導性的練習中,采用參與式的激勵。教師從我們經常做的運動項目回憶,使每一同學都知道立定跳遠和急行跳遠哪一種項目能跳得更遠。這是一種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體現,也是精神方面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是精神方面的一種高層次的需求。從這一方面出發(fā),學生能積極發(fā)言,教師積極聽取學生的建議;學生從實際出發(fā),集思廣益,教師教得自在,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得到極大提高。
3.在一般的體育課中,表現好的學生有本節(jié)課特長的都想得到表楊;而表現不太好的,沒有特長的,則害怕老師的批評或者冷遇。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采用期望式的激勵,本節(jié)課中教師首先強調了是新授課,大家只要學會簡單的連續(xù)動作就可以了。難度的降低,給了學生提升的空間,在學生都能夠掌握的基礎上,期望同學能夠再進一步地深入。而后是實事求是的表揚,提出新的期望:“你如果再……會更好,自己再做做、試試”等鼓勵語,學生會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的課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
六、教學實踐的總結
1.本次課在設計中,內容為鉛球的側向滑步推鉛球,而實際采用實心球;這樣對于上肢力量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壓力就小得多了,有更多的優(yōu)勢使他們從中感受到體育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2.準備部分中適應性練習的導入,師生共動,縮短了師生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起到教師的主導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新授課題的提出,從身邊簡單的體育技能入手,既引發(fā)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在練習過程中注重集體教學,主要讓學生更貼近現代人必備的素質協(xié)作精聲神,在學生成員的互動過程中,體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義,體驗作為個體的人在集體中的價值,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
4.現時期強調體育課中促進健康意識和能力,主要的素材來源應是生活,學生有必要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健身鍛煉的影響,不同的力量素質、不同的身體狀況等問題都是他們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他的觀察和探索,才得以明確。為了不斷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布置課下作業(y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這也為學生的“終生體育”觀念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