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聽了幾節(jié)科學觀摩課,在這些課中,每位老師都很重視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盡可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把探究活動進行的足夠的扎實與充分,每一節(jié)課都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從中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聯系教學實際,從五個方面談幾點想法。
實驗記錄表教學引入課堂生成課外探究一、正確處理實驗記錄表
在科學課上,我們必須要尊重證據。在目前的科學學習中,科學探究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小學生在進入探究操作階段后經常會呈現目標模糊、操作錯誤、結論不明、表述不清等低效學習行為,常常導致實驗時一片歡騰,實驗后詞不達意的現象。而實驗記錄單的使用,能幫助學生關注問題、啟發(fā)思維,它同時也是表現實驗操作過程的重要手段,通過記錄單上的信息,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思想軌跡??茖W教師在教學中,常常使用科學記錄表,卻很少去考慮學生是否愿意去填,該什么時候去填。要知道,學生在感興趣的研究活動中,是很難中途割愛放下手中的實驗來填記錄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fā)現,學生在填寫記錄單中的數據時都很順利,但當填寫“我們的發(fā)現”這一欄就卡住了,不知道填什么好,習慣性地等待教師的總結。我想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有些研究記錄過于繁瑣、復雜,記錄冗長無味;有些研究記錄的要求顯然過于籠統(tǒng),會讓學生無從下手,記錄表的設計應以簡單、清晰為前提,并能考慮表格的比較和統(tǒng)計,便于孩子交流和展示。有些記錄的要求也可以更加詳細和具體一些,讓學生知道要做些什么。我在講述“認識光”時,開始設計的實驗報告單是讓學生填寫當光照到果凍、茶水、直筒等物體上時你有什么發(fā)現,結果沒有幾個小組能把看到的現象表述出來,經過再三考慮,我把實驗報告單的難度降低,在報告單上打印出果凍、茶水、直筒等物體的圖片,直接讓學生把看到的現象畫出來,學生們的實驗報告單完成的非常好,能把看到的光在果凍、茶水中的傳播路徑畫出來,畫出來之后學生就能正確的表述出來了。
我還發(fā)現,在課堂中看到很多這樣的現象:下課鈴響,孩子們把實驗記錄單隨手丟棄在桌子上,教師“視而不見”,有的干脆把記錄單揉成一團,連同課桌上的垃圾一同清理掉。在課堂上,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讓孩子來研究來記錄,可當孩子們走出教室時,這些卻變成了一堆垃圾,思考的證據全都丟失了,那么如何了解孩子們思維的深度呢?如何教會孩子用事實來說話呢?
二、把學生巧妙地引入課堂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順利地把學生引導到科學課堂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在科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學生的回答不配合教師的提問,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但教師卻聽不懂學生的發(fā)言,生硬地把學生逼著走向預先設置的課堂思路上,“逼著”學生回答本來他們不想回答的問題。比如,在講《玩鏡子》時,我就有這樣的體會。上課時,我先問同學們有沒有玩過鏡子?平時是怎么玩鏡子的?學生回答完之后,我又問他們關于鏡子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知識?我預設時期望學生提出鏡子成像有哪些特點?講完課之后,我發(fā)現我的想法錯了,他們的問題很多:鏡子為什么能照出自己?鏡子的材料是什么?鏡子反面的像漆一樣的東西是什么……我沒有讀懂學生,沒有考慮到他們才上四年級,還說不出這么專業(yè)的術語,提不出這么深刻的問題,開始給他們的范圍太大了。其實,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可以一一解決,但是這樣就會浪費很多的時間,不能和學生共同完成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后來我修改了一下教學引入,縮小他們的考慮范圍,直接問他們:“平面鏡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完全一樣嗎?”這樣學生就會思考平面鏡中的像的問題了,可謂短平快,這樣就不會在不必要的問題上浪費時間,使學生順利地進入課堂。
三、巧妙處理課堂的生成問題
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教案是預設的,而我們的課堂卻是動態(tài)的不斷生成的過程。作為一名有思想有責任心的教師,我們渴望在課堂上有新的東西生成,希望學生能提出更多的問題,一切以學生為本,會及時地捕捉和利用課堂上的細節(jié),成就一節(jié)新的課堂,可是有的老師卻對學生的問題視而不見,只是“哦”或者是點頭表示聽見了而已,不會及時的處理這樣的生成。比如,我在講授《認識光》一課時就有這樣的體會,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當用激光燈照射茶水時,有一個小組除了發(fā)現光在茶水中是沿直線傳播的之外,還發(fā)現了有一部分光照到茶水面上后又反射回來了。他們把現象告訴了我,我沒有理會,當匯報時,他們又說出了他們的這一發(fā)現,還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一部分光又返回來了,我沒有作答,也沒有做任何評價,直接進入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課下,我的師傅曹老師告訴我,要對這個課堂生成性問題做出答復,這是引導學生課下繼續(xù)探究光的反射的很好的轉折點。我們學習科學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而教師卻把這寶貴的生成性資源浪費了,一個精彩的問題,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火花,就這樣被老師不經意間扼殺了。
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課堂教學生成機制的高效發(fā)揮,正有賴于科學預設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預設”不僅與“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統(tǒng)一,相輔相成。“預設”不為別的,正是為了更有效的生成??茖W的“預設”也應包含對課堂生成前景的估計。
四、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
探究無止境,不能把上課鈴聲作為探究的起點和終點。為了充分地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最后,大部分老師都會設置拓展活動環(huán)節(jié)。以講授《水往高處走》為例,在用一句諺語巧妙的引入課題之后,學生自主探究出了毛細現象的規(guī)律。學習科學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生活服務,同學們又繼續(xù)探究出了為什么我們在蓋樓的時候要在地面上鋪上一層油氈紙,還探究出了為什么農民伯伯要經常給土壤松土。課上到這里,仿佛已經完成了教學目標,其實學生們探究的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如果有個好的結束環(huán)節(jié)能夠把學生探究的欲望延續(xù)到日常生活中就再好不過了。于是,我先向同學們展示了我自己利用毛細現象制作的自動飲水鳥,激發(fā)了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興趣后,趁熱打鐵,我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能不能把白色的百合花變成漂亮的七彩百合花呢?我就結束了我的這節(jié)課,但是這樣的課下探究仿佛是一句空話,如果換成“下節(jié)課把你們做得七彩百合帶來跟同學們一起交流,比一比誰的更漂亮?!边@樣,既不讓我們的課外探究活動成為一種形式、一句空話,還可以對學生的課外探究行為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能局限于課堂上的科學探究活動。指導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行為習慣,應該貫徹于課堂始終,落實在每個細節(ji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