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課堂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構建者,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美術欣賞問題課堂教學一、背景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雖然許多美術教師都認識到了欣賞課的重要性,也試圖做到最好,但是課堂的有效性卻得不到預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學生面對欣賞對象望而卻步,教師對欣賞課也是束手無策,形成兩難的尷尬境地。結合實際教學,欣賞課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二、欣賞課中的問題
1.“張冠李戴”,欣賞教學模式老化
在很多公開課中,常見到老師在欣賞課中用到“師問——生答——師總結”的模式。這如同一個傳球的游戲,不同的是這個球傳到學生手里的時候能不能發(fā)生有效而積極的變化,再到教師手里的時候是否可以得到質的升華。往往事與愿違,教師除了不停地重復學生的答案之外,也在以長篇大論的言語代替學生的自身感受。欣賞過程中學生扮演的就是一個純粹的“接球者”,教師缺乏構建主動欣賞模式的意識,無法引導學生對作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評論。
2.見物不見人
很多老師對作品的欣賞都只停留在畫面的可見部分,卻沒有充分挖掘作品深處的內(nèi)涵和真諦。美術作品是藝術家意識物化了的精神產(chǎn)品,作品中表現(xiàn)的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審美能力等,都與藝術家的人生經(jīng)歷、成長環(huán)境、情感氣質、宗教信仰和歷史際遇等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
3.只賞不畫與只畫不賞
小學美術欣賞注重內(nèi)容的廣度,讓學生對各種藝術門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也是美術教育的基礎。欣賞課在美術教學中的方式有隨堂欣賞、專題欣賞和現(xiàn)場欣賞。在專題欣賞課上,高年級的學生通常都有點“眼高手低”的心理特點,在欣賞多了以后反而想自己也來嘗試一番,而教師卻只賞不畫(做),下面蠢蠢欲動,場面難以控制。而在繪畫、工藝課的隨堂欣賞部分,教師卻言簡意賅絕口不提“欣賞”二字,殊不知欣賞正貫穿于整堂課。
4.向標準答案靠攏
在很多課中,有些教師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觀點,通過不斷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簽,也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揮。在面對諸如抽象作品、意象作品等作品時,往往束手無策,沒有了標準答案,用什么方法來構建通向這些作品的橋梁呢?是美術史為這些風格流派所下的概念定義,還是課本上簡單籠統(tǒng)的描述?不僅讓教學迷失在這樣兩難的局面,還使學生隨欣賞而來的鮮活的思維、獨到的見解也由于得不到支持而逐漸冷落,甚至銷聲匿跡。
三、美術欣賞教學的對策與建議
1.教學模式多元化
李力加教授說:美術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打破學生這種跟進式模仿行為,引導學生有表現(xiàn)的必然性向著個別化的探索發(fā)展?;谶@樣的教學目的,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還要探索并建立有序的、明確的欣賞步驟,朝多元化教學模式發(fā)展。
(1)描述
教師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觀察體驗作品,鼓勵用語言簡單地描述出作品最初感受,如題材內(nèi)容、畫種等。
(2)分析
對作品的色彩、線條、構圖、造型進行整體的語言表述,進一步深入的欣賞作品。教師應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為學生提供圖片和文字資料,對美術元素方面的問題提出質疑。如欣賞《古人的夢想》,通過畫面中都運用了哪些顏色?這些顏色搭配在一起給你什么樣的感覺?這些飛天的造型是什么樣的?給你怎么樣的感受?你能模仿一下他們的動作嗎?他又是怎樣飛的?等問題。由學生自己感受歸納出:色彩典雅、莊重、有些對比強烈,飛天的造型婀娜多姿,通過衣裙的飄動來襯托飛天的飛等。
(3)解釋
介紹作者,并對作品的意義、所體現(xiàn)的人文價值進行研究;通過前面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讓學生進行綜合提煉作品的主題思想。在《古人夢想》一課中:古人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些壁畫?他們在創(chuàng)作這些壁畫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作者創(chuàng)作這些壁畫想告訴我們什么?
(4)評價
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的學習與探索,對作品進行局部和整體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你喜歡這幅畫嗎,為什么”“通過欣賞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觸”等。只有通過這樣詳細的步驟,才能有的放矢,達到有效的欣賞效果。
2.注重美術學科的文化性
首都師范大學博導尹少淳教授說:美術課程關注文化,其實并不是現(xiàn)在的事情,因為美術課程始終就沒有脫離文化,也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美術是文化最形象和最直觀的表現(xiàn),美術作品就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表現(xiàn)之一。
一位老師在《故宮藏畫》這一課中,他是這樣做的:
環(huán)節(jié)一:教師分段展示作品,通過聽樂、觀舞、小憩、調笑等片段,與學生共同分析畫里畫外人物的命運。
環(huán)節(jié)二:充分挖掘作品的意蘊
學生:韓熙載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教師:原來頗有政治抱負的人!
學生:他為什么夜夜笙歌?
教師:無奈英雄老去!
學生:畫家顧閎中怎么完成這幅畫的?
教師:復雜的南唐政局!
教師講述:南唐后主李煜的人生悲劇!
學生背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教師總結:這樣的王朝怎么能不滅亡!而我們鑒賞者,只有把這樣一幅放到社會大背景中去考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畫面里面的深刻內(nèi)涵。美術作品形象直觀的特點,記錄歷史當中人物,反映當時社會的政局,與文化背景的有機融合,可見美術與文化的傳承密不可分。
3.通過不斷反思來補充學習
現(xiàn)在的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僅局限于專題美術欣賞課,還出現(xiàn)在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的課型中,還穿梭在生活當中的每一個角落。欣賞的題材內(nèi)容也包羅萬象,要做好每一課就必須有豐厚的藝術知識做基礎。美術教師應不斷反思自己的知識結構,針對個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補充學習。在教學方面,要深入學習美學,改變自己思考藝術的方式。在課堂上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他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立足于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能力,不斷向他們提出足以讓他們闡明觀點的問題。
美術教師不是重在教給學生多少美術理論知識與技能,重在讓他養(yǎng)成邊走邊賞的習慣,使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在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1\]伊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為和.小學美術新課程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劉世彬,蔡琳華.怎樣上好欣賞評述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李立加.走向多元的美術教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