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鈣、鎂、硫中量元素肥料和硼、鐵、鋅、錳、銅、鉬微量元素肥料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物缺素癥狀及其施用技術,為農業(y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理功能;缺素癥狀;施用技術
中圖分類號 S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63-03
中微量元素在植物體內雖然含量低,但對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作物缺乏某種中微量元素時,會降低作物產量和品質;中微量元素過多,則會造成作物的肥害,也浪費了肥料資源。因此,科學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顯得非常重要。正確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和減輕作物病蟲害。
1 中量元素肥料的功能及其施用技術
1.1 鈣肥 鈣以果膠酸鈣形態(tài)與其它物質一起構成細胞壁,起到穩(wěn)定生物膜和加固植物結構的作用。鈣在植物體中移動性小,主要集中在較老的組織中,很少向幼嫩器官轉移。作物缺鈣時根尖和頂芽首先生長停滯,根尖壞死腐爛,幼葉失綠、變形,出現(xiàn)彎鉤狀,葉片皺縮,葉緣卷曲,黃化,植株矮小。需鈣量多的作物有苜蓿、大豆、花生、蘆筍、菜豆、豌豆、向日葵、草木樨、大白菜、番茄、芹菜、花椰菜等。
鈣肥常用的有硝酸鈣、硝酸銨鈣、(重)過磷酸鈣、石膏、石灰、石灰氮和爐渣鈣肥等。因鈣肥大部分為非水溶性的,通常用作基肥,撒施要力求均勻,防止局部土壤過堿或過酸,也可條施、穴施。鈣肥不宜連續(xù)大量施用,施用過多會降低硼、鋅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和造成土壤板結。石灰旱地基施以25~50kg/667m2為宜,稻田一般基施15~25kg/667m2,分蘗和幼穗分化始期再追施25kg/667m2,當土壤基施鈣肥無效時,應葉面噴施水溶性鈣肥,如硝酸鈣、氯化鈣、螯合鈣,使用濃度因肥料、作物而異,果樹、蔬菜上一般選用0.3%~1.0%硝酸鈣溶液。
1.2 鎂肥 鎂是葉綠素的組成成分,是多種酶的活化劑,參與蛋白質合成,對氮素代謝有重要作用。鎂在作物體內移動性大,它可向新生組織轉移。作物缺鎂時首先老葉葉脈間開始缺綠,葉片黃色或黃褐色,葉脈綠色,開花明顯受抑制,顏色蒼白,果皮粗糙,果實暗黃?;ㄉ?、大豆、甜菜、馬鈴薯、果樹、蔬菜、棉花、桑樹、茶樹、煙草等都是需鎂肥較多的作物。
常見的鎂肥有硫酸鎂、氯化鎂、硝酸鎂、碳酸鎂、白云石、磷酸鎂、磷酸鎂銨等。鎂肥可作基肥、追肥或葉面噴施。施用鎂肥時應根據(jù)土壤酸堿度選擇適宜的鎂肥品種,對中性和堿性土壤,宜選用速效的生理酸性鎂肥,如硫酸鎂;對酸性土壤以選用碳酸鎂為好。硫酸鎂作基肥用量為7.5kg/667m2左右,追肥用量為1.0~1.5kg/667m2。在作物生長前期、中期進行葉面噴施效果好,但不同作物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時期要求噴施濃度不同,如:大田作物(水稻、棉花、玉米)選用0.3%~0.8%硫酸鎂溶液;果樹一般噴施0.5%~2.0%硫酸鎂溶液;蔬菜噴施0.5%~1.5%硫酸鎂溶液或0.5%~1.0%硝酸鎂溶液,葉面噴施鎂肥時應連續(xù)噴施多次。
1.3 硫肥 硫是蛋白質的組成成分,硫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影響葉綠素形成,是某些酶的成分,是許多揮發(fā)性化合物的結構成分。硫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較差,不易被再利用。作物缺硫時褪植株頂端及幼芽較易受害,通常幼芽先變黃,葉片褪綠或黃化,新葉比老葉明顯,不易枯干,莖細弱,根細長不分支,開花結實時間延長,果實減少。小麥、玉米、水稻、大豆、油菜、苜蓿、豌豆、芥菜、蔥、蒜等是需硫較多、對硫反應敏感的作物。
常用的硫肥品種有硫磺、石膏、硫酸鉀、硫酸銨、硫酸鉀鎂、硫酸鎂、硫代硫酸銨、過磷酸鈣、硫包衣尿素等。硫肥一般作基肥施用,施用量因土壤、作物而異。旱地上可將石膏粉碎撒于地表,結合耕耙施入土中,基施15~25kg/667m2;稻田可將硫磺或石膏結合耕作基施或栽秧后撒施、塞秧根,用量5~10kg/667m2。對缺硫水稻用2~3kg/667m2蘸秧根。
2 微量元素肥料的功效及其施用技術
2.1 硼肥 硼能促進碳水化合物的運輸和代謝,促進生殖器官的建成和發(fā)育,參與半纖維素及細胞壁的合成,促進細胞伸長和分裂,調節(jié)酚代謝和木質化作用,增強作物抗逆性,提高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硼不易從衰老組織向活躍生長組織移動,作物缺硼時首先生長點生長不正?;蛲⒅鸩娇菸劳?,根系不發(fā)達,葉色暗綠、葉形變小、肥厚、皺縮,植株矮化,花發(fā)育不健全,果穗不充實,蕾花易脫落,塊根、漿果心腐或壞死。不同的作物對硼的需求有一定差異,對硼敏感的作物有棉花、油菜、大豆、甜菜、馬鈴薯、花生、白菜、黃瓜、芹菜、蘿卜、蘋果、桃、梨、葡萄、柑橘、香蕉等。
常用的硼肥有硼砂、硼酸、五硼酸鈉、八硼酸鈉、八硼酸鉀等。作物對硼的需要量和中毒量之間范圍很窄,施硼肥必須謹慎。硼肥可以基施、追施、浸種、拌種和根外追施?;┡鹕坝昧繛?.25~0.5kg/667m2,可與其它化肥或干土混勻施用,一定要施均勻,以免影響出苗;浸種用0.01%~0.05%的硼砂或硼酸溶液,一般浸種6~12h,拌種時每1kg種子用硼砂或硼酸0.4~1.0g;土壤追施硼肥,在作物生長前期每667m2用0.25~0.5kg硼砂與氮肥均勻混合,在作物行間開溝條施或穴施。為防止土壤追施硼肥濃度過高而出現(xiàn)作物中毒,追肥通常采用根外追肥的方法,葉面噴施用0.05%~0.2%硼砂溶液或0.02%~0.1%硼酸溶液,噴液量為50~75kg/667m2,應以多次噴施為好,一般噴2~3次。
2.2 鐵肥 葉綠素的合成需要有鐵的存在,鐵參與植物細胞內氧化還原反應和電子傳遞,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和呼吸作用。鐵在植物體內流動性很小,老葉片中的鐵不能向新生組織轉移,作物缺鐵首先出現(xiàn)幼葉失綠,葉脈保持綠色,葉脈間失綠,嚴重時幼葉全部變?yōu)辄S白色,而老葉仍為綠色,雙子葉植物形成網紋花葉,單子葉植物形成黃綠相間條紋花葉。對缺鐵敏感或比較敏感的植物有玉米、花生、甜菜、花椰菜、甘藍、空心菜、馬鈴薯、菠菜、番茄、黃瓜、柑橘、蘋果、桃、李、葡萄等。
常見的鐵肥有硫酸亞鐵、硫酸亞鐵銨和螯合態(tài)鐵等??勺骰?、種肥和葉面噴施。由于硫酸亞鐵在土壤中會很快轉化成難溶性高價鐵而失效,果樹缺鐵時每667m2可以用5~10kg硫酸亞鐵與10~20倍有機肥混合均勻后基施;種肥常采用浸種或拌種的方法,一般浸種用0.05%硫酸亞鐵溶液,浸泡18~24h,拌種時每1kg種子用硫酸亞鐵3~5g;葉面噴施硫酸亞鐵溶液濃度一般為0.1%~0.2%,若在溶液中加配尿素和檸檬酸效果較好,連噴2~3次,每隔5~7d噴1次。
2.3 鋅肥 鋅是多種酶的組分或活化劑,促進光合作用,參與生長素和蛋白質代謝,促進生殖器官的發(fā)育。鋅在植物中不能遷移,缺鋅時首先出現(xiàn)在細嫩葉片和其它細嫩器官上,缺鋅癥狀因品種和缺鋅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葉片失綠,葉片褪綠黃白化,脈間變黃,主脈兩側出現(xiàn)不規(guī)則的棕色斑點,葉片小,叢生呈簇狀,生長受抑制,生育期延遲,植株矮小,莖節(jié)間縮短。對鋅敏感的作物有玉米、水稻、棉花、甜菜、亞麻、蘋果、桃、柑橘、檸檬、梨、菜豆、啤酒花等。
常用的鋅肥有硫酸鋅、氯化鋅、氧化鋅和鋅螯合物等。其中硫酸鋅使用最廣泛,硫酸鋅可作基肥、種肥和葉面噴施。硫酸鋅基施用量一般為1kg/667m2,先將1kg硫酸鋅與20~25kg細干土或生理酸性肥料(但不能與磷肥混合)混合均勻,然后撒施后耕翻入土,也可條施、穴施;一般浸種用0.02%~0.05%硫酸鋅水溶液,浸12h,拌種時硫酸鋅用量通常為每1kg種子用硫酸鋅2~6g;葉面噴施硫酸鋅時,一般作物噴施濃度為0.02%~0.1%,玉米、水稻可用濃度為0.1%~0.5%,配制硫酸鋅溶液時若加入少量0.2%石灰水溶液以調節(jié)pH,可避免傷害植株,提高應用效果。
2.4 錳肥 錳能維持葉綠體結構,增強光合作用,調節(jié)酶活性,影響植物體內氧化還原狀況,促進碳、氮代謝及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錳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很小,缺錳植物首先在新生葉片葉脈間失綠發(fā)黃,葉脈仍為綠色,脈紋較清晰,嚴重缺錳時有灰白色或褐色斑點出現(xiàn),黃、綠色界不夠清晰,并逐漸擴散到葉子的其它部分,以致病斑枯死,并可能穿孔,有時葉片發(fā)皺、卷曲甚至凋萎。對錳敏感的作物有豆科作物、小麥、燕麥、馬鈴薯、洋蔥、菠菜、蘋果、草莓等。
常用的錳肥主要是硫酸錳,其次為氯化錳、氧化錳、硝酸錳和碳酸錳等。硫酸錳可以作基肥、浸種、拌種和葉面噴施?;r用硫酸錳1~2kg/667m2,與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氯化鉀混合均勻后條施或撒施;用于拌種時,一般禾本科作物每1kg種子用硫酸錳4g,豆作物每1kg種子用硫酸錳8~12g,甜菜每1kg種子用硫酸錳16g;硫酸錳溶液浸種濃度為0.1%~0.2%,浸種時間為12~24h;葉面噴施時,大田作物硫酸錳溶液濃度一般為0.05%~0.1%,果樹用0.3%~0.4%,豆科作物以0.03%為好,水稻以0.1%為好,施用量為50~80kg/667m2,一般噴1~2次即可。
2.5 銅肥 銅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參與氧化還原反應,構成銅蛋白并參與光合作用,參與氮素代謝,影響固氮作用,促進花器官的發(fā)育。銅在植物體內的移動性也很小,作物缺銅時新生葉失綠,葉尖發(fā)白卷曲,葉片變窄變薄,葉片上出現(xiàn)壞死斑點,進而枯萎死亡,繁殖器官發(fā)育受阻、裂果。對銅敏感作物主要有燕麥、小麥、大麥、玉米、菠菜、洋蔥、萵苣、番茄、苜蓿和煙草等。
常用的銅肥是硫酸銅和螯合銅肥。硫酸銅可以作基肥、浸種、拌種和葉面噴施。作基肥一般用量為1~1.5kg/667m2,缺銅地區(qū),可每隔3~5a施用1次;浸種時用0.01%~0.05%硫酸銅溶液浸12h,拌種時每1kg種子用硫酸銅0.3~0.6g;葉面噴施一般作物常用濃度為0.02%~0.04%,果樹用0.2%~0.4%,并加配硫酸銅用量的10%~20%的熟石灰,以防毒害。
2.6 鉬肥 鉬是植物體內固氮酶和硝酸還原酶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氮素代謝,影響著固氮菌發(fā)揮作用,對作物繁殖器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重要影響。鉬在體內的移動性并不大,大量鉬積累在根部和豆科作物根瘤中,植物缺鉬首先出現(xiàn)在老葉或莖中部葉片,并逐漸向幼葉及生長點發(fā)展,葉片易出現(xiàn)黃色或橙黃色大小不一的斑點,葉片瘦長畸形、葉片變厚,邊緣發(fā)生焦枯,并向內卷曲,組織失水而萎蔫,植株矮小,生長緩慢。需鉬較多的作物有甜菜、棉花、胡蘿卜、油菜、大豆、花椰菜、甘藍、花生、紫云英、綠豆、菠菜、萵苣、番茄、馬鈴薯、甘薯、檸檬等。
常用的鉬肥有鉬酸銨和鉬酸鈉。由于鉬肥較貴,作物需要量又少,很少用作基肥,一般都用作拌種、浸種和葉面噴施,既可節(jié)省用量,又有較好效果。拌種用量一般為每1kg種子用鉬酸銨2~6g,浸種用0.05%~0.1%的鉬酸(下轉72頁)(上接64頁)銨溶液浸12h,浸過或拌過鉬肥的種子,不能被人畜食用,以免中毒;葉面噴施鉬酸銨溶液一般濃度為0.01%~0.1%,每667m2噴施50~60kg,在作物苗期和蕾期噴施2~3次,豆科作物配合根瘤菌劑施用效果更佳。
3 小結
綜上所述,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中量元素鈣、鎂、硫和微量元素硼、鐵、鋅、錳、銅、鉬是植物正常生長所必需的,具有各自獨特的生理功能,是不能被大量營養(yǎng)元素替代的。因此,在農業(yè)生產中,按平衡施肥技術的要求,正確分析不同作物需肥特性,掌握不同土壤供肥狀況和肥料釋放相關特點,科學合理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對促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yè)增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景陵,陳倫壽.植物營養(yǎng)失調癥彩色圖譜—診斷與施肥[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9.
[2]李燕婷,肖艷,李秀英,等.作物葉面施肥技術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奚振邦.現(xiàn)代化學肥料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