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2種方法制備大鱗副泥鰍整體和分離的骨骼標本,記錄觀測結(jié)果并詳細敘述骨骼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結(jié)果表明:大鱗副泥鰍具發(fā)達的鼻區(qū)骨骼,眼區(qū)骨骼退化,具腹肋。腰帶僅有一對無名骨組成。
關鍵詞:大鱗副泥鰍;骨骼系統(tǒng);安慶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S9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1-73-03
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屬于鯉形目鰍科副泥鰍屬。在我國廣布內(nèi)陸的大小湖沼和池塘,是一種常見的經(jīng)濟魚類。目前國內(nèi)已有大鱗副泥鰍人工繁殖、繁殖能力的相關報道,但對其骨骼方面系統(tǒng)的研究還是一個空白,本文旨在通過對大鱗副泥鰍骨骼系統(tǒng)的研究,確定其親緣關系和進化地位,為其屬間或種間分類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實驗魚:大鱗副泥鰍10尾,購于安慶市場,成體全長9.5~14.2cm;體重10.7~21.9g。實驗器材:常用手術器械、電爐、燒杯、數(shù)碼相機等。實驗藥品:NaOH、二甲苯、乙醇、雙氧水等。
1.2 方法 實驗方法根據(jù)參考文獻[1-2]并按實際情況做出修改,主要以2種方法制備大鱗副泥鰍的骨骼標本。
(1)常規(guī)熱處理方法。先將魚體用沸水燙煮2~3min,再剔除內(nèi)臟、肌肉、結(jié)締組織。隨后將標本浸入0.5%~1%的氫氧化鈉溶液中12~24h,腐蝕難以剔除的肌肉。
(2)腐蝕法。先將魚體放入0.5%的NaOH浸泡3~5h,隨后取出放入沸水中燙煮3~5min,再剔除肌肉、內(nèi)臟和結(jié)締組織。
2 結(jié)果與分析
如圖1所示,大鱗副泥鰍的骨骼系統(tǒng)主要由中軸骨和附肢骨組成[2],中軸骨包括頭骨、脊柱和肋骨。附肢骨包括鰭條和支鰭骨。
圖1 大鱗副泥鰍骨骼由中軸骨和附肢骨骨骼組成
2.1 頭骨 大鱗副泥鰍頭骨由腦顱和咽顱組成。骨化程度高,骨塊間緊密相連,頭骨總的形狀是前端尖而后端寬[3]。
2.1.1 腦顱 腦顱(圖2)為保護腦和感覺器官的骨骼,按所在部位可分為鼻區(qū)、眼區(qū)、耳區(qū)和枕區(qū)。
2.1.1.1 鼻區(qū)骨骼 鼻區(qū)骨骼有前鼻骨2塊、鼻骨1塊、犁骨2塊(圖3),鼻區(qū)骨骼主要位于額骨的前方,整體呈三角形,前端與頜骨相連接,后端與額骨相連接,外側(cè)與前額骨相連,構(gòu)成鼻腔的上壁。
2.1.1.2 眼區(qū)骨骼 眼區(qū)骨骼有前額骨2塊、眶骨2塊、捩骨2塊、額骨2塊、翼蝶骨2塊、副蝶骨1塊,眼區(qū)骨骼骨板光滑。
圖2 大鱗副泥鰍腦顱結(jié)構(gòu)
圖3 大鱗副泥鰍的犁鼻骨
2.1.1.3 耳區(qū)骨骼 耳區(qū)骨骼有頂骨2塊、前耳骨2塊、鱗骨2塊。
2.1.1.4 枕區(qū)骨骼 枕區(qū)骨骼有上枕骨2塊、外枕骨2塊、基枕骨1塊。
2.1.2 咽顱
2.1.2.1 頜弓 為支持上、下頜的骨骼,上頜有前頜骨2塊、上頜骨2塊;下頜有下頜骨2塊、關節(jié)骨2塊(圖4、5)。
圖4 大鱗副泥鰍上頜骨
圖5 大鱗副泥鰍下頜骨
2.1.2.2 舌弓 舌弓為連接腦顱、支持舌的骨骼,共有15塊骨片組成,其中舌內(nèi)骨2節(jié)、基舌骨1塊、角舌骨3對和鰓皮輻射骨3對(圖6)。
圖6 大鱗副泥鰍舌弓骨骼
2.1.2.3 鰓弓 鰓弓為支持鰓和鰓間隔的骨骼,其第1~4對鰓骨的下鰓骨內(nèi)弓上有小鋸齒狀突起。下鰓骨細長,第5對鰓弓即喉齒,第1齒最小,第4齒最大,同時高于其他各齒。從第5齒開始逐漸變小。舌顎骨有2節(jié)。有前鰓蓋骨2塊、鰓蓋骨2塊、后鰓蓋骨2塊、間鰓蓋骨2塊(圖7、8)。
圖7 大鱗副泥鰍下鰓蓋骨骼
圖8 大鱗副泥鰍前鰓蓋骨骼
2.2 脊柱和肋骨 大鱗副泥鰍的椎骨約有46~51個。其中軀椎24~26枚(圖9),尾椎20~23枚(圖10)。腹肋25對,分別附于第4到第29軀椎的椎體橫突末端。中軸骨自第3椎體有顯著的前關節(jié)突和不顯著的后關節(jié)突。
圖9 大鱗副泥鰍軀椎骨骼
(A第二軀椎;B第三軀椎;C第四軀椎;D第五軀椎)
圖10 大鱗副泥鰍尾椎骨骼
(A,B第四尾椎;C,D第二尾椎;E,F(xiàn)第三尾椎)
2.3 附肢骨 胸鰭骨骼(圖11)包括肩帶和支鰭骨,肩帶有上鎖骨2塊、鎖骨2塊、烏喙骨2塊、肩胛骨2塊、鰭擔骨3塊;支鰭骨與鰭條相連或直接附在肩帶上。腹鰭(圖12)僅由一對無名骨組成的腰帶相連。腰帶正面觀為長圓形。
圖11 大鱗副泥鰍胸鰭骨骼 (下轉(zhuǎn)92頁)
(上接74頁)
圖12 大鱗副泥鰍腹鰭骨骼
3 小結(jié)
大鱗副泥鰍背部平直,頭部前尖后寬。顱長是顱寬的2.47倍,是顱高的2.51倍。腦顱骨骼27塊,鰓弓15枚。鰓蓋系8塊,分別為前鰓蓋骨2塊、鰓蓋骨2塊、后鰓蓋骨2塊、間鰓蓋骨2塊。蝶區(qū)外骨系有退化現(xiàn)象,但眼窩內(nèi)骨系則完全和鯉科魚類一樣,仍有5對骨片組成,骨片細小。第五對鰓弓特化成了一對下咽骨,下咽骨上無鰓而是長有一定數(shù)目的咽齒,這是鯉科魚類的分類依據(jù)。
大鱗副泥鰍具有腹肋。腹肋25對,分別附于第4到第29軀椎的椎體橫突末端。與文獻報道[4-5]的基本一致。其圍眶骨骼的變化印證了鯉科魚類進化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進化極向[6]。
參考文獻
[1]楊凡,郭明蘭,蘇永全,等.紅羅非魚的骨骼系統(tǒng)[J].廈門大學學報,2007,46:161-166.
[2]孟慶聞,蘇錦祥,李婉端. 魚類比較解剖[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7:57-118.
[3]王元軍,李殿香.南四湖大鱗副泥鰍生物學研究初步[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3,24(3):44-46.
[4]王元軍,李殿香.大鱗副泥鰍雌雄個體的形態(tài)分析[J].四川動物,2005,24(2):159-160.
[5]王元軍.基于判別分析的泥鰍和大鱗副泥鰍識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2):564-568.
[6]王緒楨.中國(魚丹)亞科魚類的骨骼學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0.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