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口耳相傳”的傳播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教育信息的傳播質量、效率與規(guī)模,而且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筆者通過不斷實踐,切實感覺到借助信息技術,能夠盡最大限度地助力語文教學。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下,讓計算機進入教室,已成為教師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也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學習觀的轉變。這是信息時代對學校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更是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鑒于其課程特點,正在邁出和信息技術結合的步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p>
一、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具體化
根據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特點,由師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xiàn)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例如,在學習了《孟子兩章》后,開展關于“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為專題的綜合性學習時,老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將學習內容具體為若個問題,便于學生在網絡上學習,加以探索。
1.你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生平和經歷嗎?你知道孔子和孟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故事嗎?2.《論語》、《孟子》何時被列為“四書”的?何時成為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必讀書?3.孔子、孟子對周邊國家文化有何影響?4.了解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孔林的特點、規(guī)模及收藏品等情況。5.收集評價孔子、孟子的對聯(lián)。
通過網絡,學生在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跡的基礎上,進一步走進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并汲取精神營養(yǎng)。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信息技術的魅力所在。如果沒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是不能達到這種效果的。
二、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研究化
學生通過信息技術,可以主動地獲取由老師匯編整理并傳送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以及其他的網絡資料。學生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組織者的角色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這樣,教學過程就由傳統(tǒng)的接受型轉變?yōu)樘骄啃汀?/p>
例如,在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課時,將《記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記》、《西湖游記》等有關寫景抒情類散文進行整理,供學習探究分析。學生通過網絡資料對不同作者的身份、經歷、際遇、處境、思想性格等各方面的比較得出:寫景類抒情散文的思想精華,完全取決于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從而深入把握此類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的特點和技法。
在討論、探究不同作者世界觀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思想心靈進行的一次洗禮,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正確人生觀。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再是以往的被動接受,而是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趨于研究型。
三、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網絡化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yǎng)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培養(yǎng)學生自我改造、重組、創(chuàng)造教學內容的能力,從而養(yǎng)成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習慣。
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學習——故事苑漫步”。在課前,教師結合學情特點和語文學習特點,按照利于學生提升、便于互相配合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古詩中的離愁別緒”、“古詩中的名勝古跡”“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古詩中的山水風光”、“古詩中的日月星辰”等。由教師引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查找、篩選、分析、討論,然后編寫成詩集(也可以是網頁、文檔或幻燈片等電子作品),最好能為詩集寫上“前言”或“編后記”,配上相應的圖片。最后到課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所收獲的知識,教師與學生對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又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xiàn)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xiàn)象還是人文現(xiàn)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探究,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四、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結果創(chuàng)新化
網絡是學習環(huán)境,探究是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能力得到較大發(fā)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人格。例如,我們結合《小石潭記》一文的學習,適時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題目:“抒情入畫”。即自題自畫抒幽情。
說明:每人各畫一張柳宗元行蹤圖。
活動過程:1.交換所畫行蹤圖,人各一張。2.根據所持創(chuàng)意不同的圖畫,在課文中找尋最恰當?shù)脑~句,題寫于畫面上(不限一句)。3.共同欣賞比較,鑒賞畫題是否相符,觀摩切磋。有的畫的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的畫的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有的畫的是“四面竹樹環(huán)合”,不一而足,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理解力和綜合學習的能力。
該活動的實施,充分利用了所學成果。要在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美術知識、生活中旅游知識,還要有比較熟練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才能搞好這項活動?;顒颖旧砭腿诤狭酥R性、文學性,達到了信息素養(yǎng)與文學素養(yǎng)雙向發(fā)展的培養(yǎng)效果。
五、通過信息技術,使語文綜合性學習效果明顯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推薦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意在課內外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初中語文課本每學期都安排“名著導讀”的內容,如何將這一符合現(xiàn)代語文教學觀的良好設想如何落到實處呢?我們的做法是每學年指定四本名著進行研讀。比如初一要研讀《愛的教育》,初二要研讀《西游記》,要求學生按周次循序漸進閱讀,并作好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我們分別建立了《愛的教育》和《西游記》等著作的研讀網頁。
《西游記》研讀網頁內容豐富,包括:《西游記》電視?。恍≌f《西游記》全文;專家研究《西游記》的論文;網上有關《西游記》的精彩帖子;以及有關《西游記》文化、歷史的相關資料;還有供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愛的教育》研讀網站內容包括:《愛的教育》全文;《愛的教育》寫作背景介紹;研究《愛的教育》的論文;《愛的教育》的連環(huán)畫;《愛的教育》翻譯情況介紹及供學生交流的讀書心得體會的論壇等。
事實證明,名著研讀網站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了閱讀內容,尤其是專家論文對引導研讀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動形式促進了學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顯的,是其他媒體所無法取代的,為實現(xiàn)新課標規(guī)定的名著閱讀探索了一條有效的新途徑。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整合,以其資源豐富、查找快捷、互動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有效地改變了教師教學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豐富了學習的內容,拓展了學習的空間,提高了學習的質量,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一句話,信息技術給力語文綜合性學習。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