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fā)展與完善。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使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健康人格教育,本人在多年的教學中作了幾點嘗試。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格滲透;微笑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在于不斷促進人的發(fā)展與完善。語文學科工具性、思想性、綜合性的特點以及文以載道的特性,使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尤其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利用這個優(yōu)勢,注重學生的人格教育。本人從事語文教學多年來,一直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
江蘇省模范教師于永珍講過這樣一句話,“教師是一本書,一本真正的教科書”。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了許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
孔子講求“仁、義、禮、智”,才有弟子三千,賢人七二的輝煌;徐特立正直、忠誠、愛國,才在青年的毛澤東心中播下了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的宏偉大志,毛澤東在擔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時仍深情地對徐老說,“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xiàn)在是我的老師,將來還是我的老師”。上海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先生在她七十誕辰時說:“我的一生作了三件事,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薄拔乙惠呑幼隼蠋?,一輩子學做老師?!庇阡衾蠋?,從教五十年,成就卓著,彪炳千秋,仍如此謙虛,奮斗不止。正是這種高尚的人格教育感染了千千萬萬的學生,使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拼搏取得了事業(yè)的輝煌!
語文教學中人格滲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了以下幾點:
一、微笑型教育——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平等的氛圍
微笑,是友好的表示,是善意的外露。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他一走上講臺,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微笑。提問學生應該是微笑,指導幫助學生應該是微笑。讓學生從微笑中縮短與老師的距離,體現(xiàn)師生之間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一種平等的氛圍。微笑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和諧的、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既使學生最大限度地開發(fā)自身的智慧又使學生感悟到對人應該是友善的、平等的、民主的。特別是對于班內一些性格內向、比較靦腆的同學,一個甜甜的“請”字,可以溫暖他們那冰冷的心靈;一個善意的微笑,可以鼓起他們大膽回答問題,主動探求真理的勇氣。微笑是人格高尚的特征,而那種動不動就橫眉豎眼、大聲呵斥,甚至大打出手的行為是人格低下的表現(xiàn)。
二、寬容型教育——體現(xiàn)對人的尊重與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哪怕是一個紀律性很差的學生。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那是我在講授《鴻門宴》一文,當時正講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張時刻,忽然教室門外一聲響亮的“報告”聲打斷了我津津有味的講解。進來一看,正是一位平時學習較差的同學,今天又遲到了。我怒不可遏,不容他解釋,劈頭一陣挖苦與痛罵,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那位同學的臉由白變紅,又由紅變白,最后竟一扭頭沖出了教室,留給我一個極大的難堪。事后我作了調查了解,原來這位同學是去送一位生病的同學去醫(yī)院,輸了液后又匆匆跑步返校的,沒想到做了好事反而遭了我的一頓臭罵。他怎能沒有情緒?從這件事上,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師必須學會寬容,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不管是學生答不來問題,還是犯了什么錯誤,都要頭腦冷靜地處理,特別是不要當著別的同學的面去指責、挖苦他,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臺階下,給他彌補過失的機會。老師對學生寬容,學生也就學會了對別人寬容,老師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也就換來了學生對別人的尊重與理解。
三、認錯型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實事求是和謙虛作風
偉人也有缺點,教師不是萬能。十年動亂期間,個人崇拜達到頂峰,實事求是的作風反而淡忘。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誠實、正直的健全人格,要求教師本身必須務實求真。一次在講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其中杜牧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蔽覍ⅰ耙或T”的“騎”讀成“qí”,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老師,你讀錯了,應讀“jì”。我一楞,怎么辦?是強詞奪理,保持教師永遠正確的尊嚴,還是承認自己錯了?我選擇了后者。我說:同學們,×××同學認為“一騎”的“騎”應讀“jì”,究竟應該讀什么,請同學們查一下《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典的解釋為如果是動詞讀“qí”。如果是名詞則讀“jì”。顯然,“一騎”中的“騎”應是名詞,故讀“jì”。老師讀錯了。我承認了自己讀音的錯誤,并表揚了這位同學的細心認真態(tài)度,號召大家向她學習,并進一步引導說,看來老師也會犯錯誤,其實,不論是誰,即使是偉人也并不可怕,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希望同學們能養(yǎng)成這種探究學問一絲不茍的嚴謹作風和實事求是精神。我的認錯做法并沒有降低自己的威信,學生反而從中感受到了教師的謙虛胸懷。
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需要為學生負責、為自己負責。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除了教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論文化知識,更應該從日常的生活、社會道德、個人素質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教育,不僅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會學生做人。教師也要與學生共同進步,對文化研究實事求是,學術態(tài)度要嚴謹。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多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的進步情況。
四、激勵型教育——讓學生樹立自信、品嘗成功的喜悅
看到學生的長處,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進步,教師都應及時給以表揚與鼓勵,讓學生感到“我能行”,品嘗到成功的滋味,這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班內中等以下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處于劣勢,成功時少,失敗時多,形成了一種自卑心理,嚴重時會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做出一些不利于班集體和他個人的事。對于這樣一些同學,最關鍵的問題是讓他們樹立足夠的自信心,從而鼓起不甘落后奮發(fā)向上的勇氣,向科學領域進軍。2006級學生李曉在進入高二后,由于放松了學習,期中考試成績一落千丈,成為班內倒數(shù)的幾名同學之一。本人一個時期也喪失了信心,上課無精打采,有時甚至看起了課外書。一次,他的作文有一定的新意,盡管還不如那些優(yōu)秀生的作文老練。但我及時抓住了他的這個“閃光點”,寫了這么一段評語:“文章構思新穎,具有獨創(chuàng)性,說明你很有文學細胞。努力下去,相信你會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辈⑶以谠u講時,讓他當眾念了自己的文章。從此以后,李曉同學好像變了個人似的,每天早起晚歸,刻苦用功,語文成績提高很快。多年后,他給我來信說:“老師,在我萬念俱滅、心灰意冷的時刻,是您的評語點燃了我的希望之燈;是您的表揚鼓起了我奮斗的勇氣。我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您的激勵、幫助,再一次深深地感謝您,親愛的老師。”
激勵型教育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人格的體現(xiàn),它需要教師關愛每一位同學,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哪怕是微小的一處閃光點,以此作為教育的契機,作為一個突破口,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樹立自信,品嘗成功,進而育人成才。
五、示范型教育——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
馬克思在《新亞美利加百科全書》中寫道:“最可靠的心理學家們都承認,人類的天性可分作認識、行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種功能,與這三種功能相對應的是真善美的觀念。真是思想的最終目的,善是行為的最終目的,美是感受的最終目的。”追求真善美,反對假丑惡,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文精神的最大體現(xiàn)。但往往空洞的說教是無力的,在這方面,我特別注重自身的示范性教育,以教師的人格行為教育感染學生。如每次上課,我都保持衣著整潔,樸素大方,不吐痰,不吸煙;教室里發(fā)現(xiàn)學生扔下的紙片我就悄悄地把它揀起扔到垃圾箱;班上哪位同學生病誤了課,我會抽時間去宿舍看望他并及時給他補課;哪位同學家中發(fā)生了意外,我會帶頭捐款給以資助;作文教學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寫作,一起交流,對那些能夠吐露真情實感的作文,我給以表揚、鼓勵,對那些弄虛作假、照搬抄襲的作文予以批評,針砭時弊,弘揚正氣,使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樹立高尚情操,增強個人對于社會,對于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完成學生人格的塑造。
當然,學生人格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我的探索畢竟還是非常膚淺,在未來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將不斷地深入的探究。陶行知在《創(chuàng)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它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痹谡Z文教育中,關注學生的心靈成長,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適應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人格,這應該是學生在未來社會立足的必要前提。
(編輯:陳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