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老師不能只依靠教參,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內容,增加語文課堂的厚度和容量,從而讓學生品味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歷程,從而進一步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巧添;內容;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不管是經典文章還是普通的文本,同樣的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師從中開發(f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大不相同,從特定的、客觀的文本中找出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和資源是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素養(yǎng),也是實現(xiàn)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語文老師絕不能僅靠著教參上的一鱗半爪的知識站在講臺上販賣,而是應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內容,從而增加語文課堂的厚度,提高語文課堂效率。那么,語文老師該如何增加課堂深度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加進教師自己的閱讀心得,從而引發(fā)學生的閱讀心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首先要被文本打動,對文本有自己的感悟,才能在語文課堂上打動學生。納蘭容若的“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賬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倍潭痰膸资畟€字,而要參透其中的情味恐怕就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教師要做深入的研讀,和作者融為一體,思其所思,痛其所痛,才能理解納蘭容若在此詞中所蘊含的“身在旅途而對故園念念于心”的濃濃相思之情。教師不對文本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不能有深刻、細致的閱讀心得,語文課就不能深刻而從容。如果語文老師沒有“火種”,又如何能點燃學生閱讀時心中的火炬呢?所以教師要以自己的閱讀心得而引發(fā)學生的閱讀心得,用文本的內蘊引導學生,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文本,深入地與作者交談,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增加了語文課堂的厚度。
對于這一點,我感悟最深的是2012年10月份在蘇州中學參加“黃厚江本色語文研討會”上聽黃厚江老師講《阿房宮賦》。黃厚江老師先讓學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他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展示了他自己對原文縮寫的一段話,讓學生在括號內填上恰當?shù)脑~;他還讓學生閱讀自己給文章寫的結尾,讓學生比較他寫的結尾和原文的結尾,通過比較,讓學生從語言、主旨、結構等多個角度對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又讓學生根據壓縮的短文用三個字概括文章的思路和主旨,我覺得黃厚江老師的這種以自己的閱讀體會引發(fā)學生閱讀體會的做法是課堂成功的關鍵,增加了課堂容量和厚度,是非常值得我們語文老師學習的。
教師的閱讀心得不僅體現(xiàn)在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言上的引導,也包括語文老師的朗讀,老師的范讀能夠有效地加深語文課堂的深度。語文課堂,尤其是公開課上,很少有老師敢于給學生做示范朗讀。我覺得教師的范讀能反映出老師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從而引領學生通過誦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上學期我們學校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張露在上《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大膽給學生做示范朗讀,學生被老師的朗讀所感染而踴躍起來示范讀,通過抑揚頓挫的讀書而獲得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在下課時許多同學就已經能背誦文本,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在蘇州聽黃厚江老師講《阿房宮賦》時,黃老師就在課堂上示范朗讀。黃老師的嗓音條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對文章的內容有著深刻的理解,對賦體文有著準確的把握,對古漢語有著纖細的敏感,這是我聽到過的很不錯的一次教師朗讀示范,范讀的效果好過那些專業(yè)的播音員。
二、增加一些和文本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把這些內容和原文進行比較,品味文本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自然具有典型性。在講課文內容時,語文教師可有意識的進行拓展,用課本做引線,吊起學生的胃口,引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比如我在執(zhí)教市級公開課《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增加了一些相關內容,讓學生讀、品、悟,再和原文進行比較,我覺得教學效果很好。比如,我在講到“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時,強調了“看”這個動詞的意境,然后補充了杜甫《后出塞·之一》中的“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讓學生體味兩個“看”中所蘊含的感情。學生紛紛回答:辛詞的“看”是滿含著“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欄桿拍遍空斷腸”的悲憤和無奈,而杜詩中的“看”則是年輕人剛剛入伍,對著朋友相贈的吳鉤會意含笑,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慷慨豪情。
三、增加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歷程
知人論世,是孟子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也是語文課堂中常用的基本方法,適當?shù)卦黾右恍┖臀谋居嘘P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歷程是必要的。
比如,在《想北平》的教學中,學生由于年齡、閱歷和知識積累等原因,不一定能完全體會老舍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對北平之愛,對國家民族之憂,老師要補充當時的寫作背景及老舍的經歷。老舍是位土生土長的北平作家,語言悠遠綿長,有著幾十年的情感積淀,所以作者選取的不是雄渾巍峨的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而是從細節(jié)處細膩而深刻地寫出短期停留的旅客絕不能寫出的北平特色,每一處景都表達了對北平刻骨銘心的深情眷戀。這篇文章寫于1936年,作者當時不在北平,而在山東濟南,因為抗戰(zhàn)的戰(zhàn)亂歲月中,他更加思念他摯愛的北平。對北平的想念及對民族的擔憂,讓他在文章的最后得以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在給學生補充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和老舍的生活經歷后,再讓學生品讀最后這句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升華,課堂厚度增加,使學生認識到老舍在文中表達的感情,不僅是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感情,而是一個中華赤子對祖國母親的眷戀之情,這是獻給所有中國人的心靈的燭光??梢姡Z文課堂上給學生補充一些文本的背景知識能有效地增加語文課堂的厚度。
如果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那么我認為一百個語文老師對同樣的文本內容挖掘的內涵也完全不同,作為語文老師,要在課堂上加進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加進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對文本有自己的感悟,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力,從而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厚度,打造高效課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