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什么: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的名言,由此可見歷史的重要性。而且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挖掘學生的潛能,營造好學習的氛圍,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捷徑,這樣一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圍繞如何提高高中學生歷史興趣這一要點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興趣;學習氛圍;教學藝術
目前,高中的歷史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據(jù)調查,現(xiàn)在的高中學生提到歷史就會頭痛,單純地認為學歷史就是靠背;覺得歷史太枯燥,都是年代和事件,沒有什么意思;認為學歷史就是學過去的東西,就算學了也沒什么用;認為就算學了歷史也不能應對現(xiàn)在的社會問題。由于這種情況,加強歷史學科的建設與提高教學水平,并掌握學生的心理來改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也就顯得很緊迫了。
一、培養(yǎng)興趣
高中生興趣維持時間短,所以在第一節(jié)課,抓住學生的愛好是最為首要的。想要讓學生建立起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首先讓他們放松,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勇于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對接觸的這一新事物暢所欲言。因此要讓他們覺得你與他們沒有距離,你的親和力要感染他們。如果你只是站在教師的位置對他們發(fā)號施令,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這會抑制他們的主動性,壓抑了他們的潛力。所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的學習空間,學生更容易在這個氛圍中接受知識,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濃郁。
二、采取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高中生對事物有一定的想象力,若是單純的、枯燥的給他們講解歷史的時間和事件,他們很難對這一知識點產生深刻的印象,自然記憶也就困難。現(xiàn)代科技發(fā)達,教育硬件全面,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教材來輔助教學,讓他們接觸多彩的圖片,看到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會把他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既可以讓他們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大大提高他們學習效率,還可以使他們對這個知識點有更全面的理解,也有助于記憶。
三、講究歷史教學藝術
1.采用多式多樣的導入方式
一節(jié)課的課堂導入是很重要的,它的作用在于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趣而且新穎的課堂導入是一節(jié)好課的開始,但是乏味的導入會直接扼殺了學生的興趣。想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前我會問一些學生熟悉并且和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話題。例如,我在講“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時候,就問:“和父母出去旅游的時候,你們會乘坐什么樣的交通工具啊?”學生回答有:火車,輪船,飛機等。這時我會馬上導入:“對,就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時候發(fā)明了火車和輪船,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時候就發(fā)明了汽車、飛機?!边@種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覺得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那些歷史知識是在我們身邊的。
2.掌握語言的藝術,使用風趣幽默的教學方式
幽默的語言給人的感覺委婉含蓄并意味深長,比喻、類比、
雙關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既可以引人入勝使得妙趣橫生,同時又可以鞭辟入里,啟人思考。學生喜歡有幽默感并且風趣的教師,這種教師能使每一堂課都歡樂,不會單調乏味。教師通過有趣可笑但又意味深長的教學方式來達到教學目的。
3.通過故事性教學,活躍課堂氣氛
歷史課的安排大多是在上午第四節(jié)或者下午第一節(jié)。這個時間段基本都是學生餓了或者最犯困的時候,這個時間段,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一般都不太好。組織有效的教學,相對來說比較難。這個時候我就會講個和當節(jié)課有關系的歷史故事。例如,在講“三國鼎立”的時候,“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和“既生瑜,何生亮”等故事的講述就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4.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善于列舉現(xiàn)實資源
歷史和現(xiàn)實是密切相連的,現(xiàn)在博物館保存了很多的歷史文物,然而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來把握現(xiàn)在與未來,
來陶冶情操并培養(yǎng)愛國思想。比如,在講“秦王掃六合”的時候,必然會提到秦始皇陵兵馬俑與秦長城。在講“中華文化的勃興”的時候,涉及的戰(zhàn)國時盛行的一些鐘鼓之樂,我就會告訴學生在武漢市的博物館里完好保存著整套的編鐘,在國慶時會演奏,并鼓勵學生有機會的話去武漢聽聽,去感受一下古典的音樂美。
只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習,他們才會精神百倍,樂此不疲,學習興趣也會與日俱增,學習成績也會大大提高。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多多嘗試。
參考文獻:
[1]盧家湄.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杭州市教科所.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M].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3]燕國材.非智力因素的理論和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大豐市南陽高級中學)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