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研究阜麥8號的最佳施氮量和最適宜的播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為實現(xiàn)高產(chǎn)高效提供理論依據(jù),進行了阜麥8號的施肥與播量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氮素的增產(chǎn)效應大于密度,增施氮肥能明顯增加產(chǎn)量,增加密度也能增加產(chǎn)量,但二者增加到一定范圍時,二者的互作較顯著。研究探明阜麥8號最佳產(chǎn)量的施氮量為205.5kg/hm2,種植密度為375×104苗/hm2。
關鍵詞:阜麥8號;施氮量;種植密度;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29-02
阜麥8號是阜陽市農科院小麥研究室1999年以小偃9403為母本,以漯麥4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多年選育而成,2011年9月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皖麥2011008)。阜麥8號為半冬性品種,適宜種植區(qū)域廣泛,在安徽省淮河以北小麥主產(chǎn)地區(qū)均可推廣應用。阜麥8號具有較多優(yōu)良性狀和較大的增產(chǎn)潛能,2007-2009年省區(qū)域試驗,2a平均單產(chǎn)592.5kg/667m2(最高試點714.6kg/667m2),比對照皖麥50增產(chǎn)6.8%。2009-2010年在安徽省生產(chǎn)試驗中,平均比對照皖麥50增產(chǎn)7.2%。2012年在安徽省部分縣(市)區(qū)進入省小麥“良補”生產(chǎn),預計今后幾年會有很好的推廣勢頭。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2-2013年在阜陽市農科院門前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勢平坦,地力均勻,土壤為砂姜黑土,前茬作物為大豆。
1.2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裂區(qū)設計,以施氮水平(A)為主處理,設4個水平,分別是設置4個施氮水平:112.5kg/hm2 (A1)、216kg/hm2(A2)、205.5kg/hm2(A3)和285kg/hm2(A4),4個播種密度:225×104苗/hm2(B1)、300×104苗/hm2(B2)、375×104苗/hm2(B3)和450×104苗/hm2(B4)。3個重復,采用9行區(qū),行長5m,行距0.25m,小區(qū)面積為11.25m2
1.3 試驗過程 供試品種為阜麥8號,底肥施用三元復合肥750kg/hm2(A1施氮水平),底肥與追肥按7∶3施用,底肥于10月16日整地時翻土施入,次年3月16日拔節(jié)孕穗期追肥施尿素。5月25日分小區(qū)收獲脫粒,曬干稱重。期間3月5日打除草劑1次,4月28日治蚜蟲1次,管理同大田生產(chǎn)。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chǎn)量結果 阜麥8號的產(chǎn)量情況見表1。
表1 阜麥8號的產(chǎn)量結果
[處理\ 區(qū)組產(chǎn)量(kg) \折合產(chǎn)量
(kg/hm2)\Ⅰ\Ⅱ\Ⅲ\平均\A1B1\7.2\6.15\6.57\6.64\5 902.251 73\A1B2\7.17\7.17\6.6\6.98\6 204.475 47\A1B3\7.38\7.41\6.9\7.23\6 426.698 8\A1B4\7.29\7.65\7.8\7.58\6 737.811 47\A2B1\7.35\7.5\6.57\7.14\6 346.698 4\A2B2\7.5\7.5\7.74\7.58\6 737.811 47\A2B3\8.1\7.95\7.65\7.9\7 022.257 33\A2B4\7.71\8.61\8.7\8.34\7 413.370 4\A3B1\7.5\8.25\7.32\7.69\6 835.589 73\A3B2\9.3\9.06\8.4\8.92\7 928.928 53\A3B3\9.6\9.15\9.3\9.35\8 311.152 67\A3B4\9\9.3\8.7\9\8 000.04\A4B1\7.53\7.68\7.95\7.72\6 862.256 53\A4B2\8.58\9.6\8.7\8.96\7 964.484 27\A4B3\8.4\8.4\8.46\8.42\7 484.481 87\A4B4\7.77\8.61\8.04\8.14\7 235.591 73\]
2.2 顯著性測驗 詳見表2。由表2可看出,區(qū)組間F=2.67<5.14,差異不顯著,F(xiàn)a=48.47>F0.01,差異極顯著;FB=18.72>F0.01,差異極顯著;FA×B=2.84>F0.05,達顯著水平。結果表明,播種密度和施氮量均顯著影響小麥產(chǎn)量,且兩者間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兩因素中施氮量是導致產(chǎn)量變化的主導因素。綜合考慮產(chǎn)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試驗條件下,阜麥8號的適宜播量為375×104苗/hm2,適宜的施氮量為205.5kg/hm2,說明在阜麥8號高產(chǎn)栽培過程中,可以通過調節(jié)施氮量和播種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應,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時獲得較高產(chǎn)量。
表2 方差分析
[變異來源\DF\SS\MS\F\F0.05\F0.01\主區(qū)
部分\區(qū)組
A
Ea
總變異\2
3
6\0.66
18.06
0.745\0.33
6.02
0.12\2.67
48.47
\5.14
4.76
\10.92
9.78
\11\19.47\\\\\副區(qū)
部分\B
A×B
Eb\3
9
24\7.48
3.40
3.20\2.5
0.38
0.13\18.72
2.84
\3.01
2.3
\4.72
3.25
\總變異\47\33.56\\\\\]
2.3 主處理施氮量間的差異性 詳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施氮量在205.5kg/hm2(A3)和285kg/hm2(A4)水平時,差異不顯著,以施肥量在205.5kg/hm2(A3)水平時為最適宜,肥水低產(chǎn)量下降明顯,阜麥8號適宜高氮肥種植。
表3 不同施氮量產(chǎn)量比較
[處理\小區(qū)平均產(chǎn)量
(kg)\折合產(chǎn)量
(kg/hm2)\差異顯著性\5%\1%\A1\7.11\6 320\a\A\A2\7.74\6 880\b\B\A3\8.74\7 768.9\c\C\A4\8.31\7 386.7\c\C\]
2.4 不同種植密度的差異性 不同播量間產(chǎn)量達0.01顯著水平,以B3處理375萬苗/hm2的產(chǎn)量最高,其次是B4、B2,B2、B3、B4差異不顯著,說明最佳播量在300×104苗/hm2至450×104苗/hm2,達到225×104苗/hm2時減產(chǎn)明顯(見表4)。
表4 不同種植密度間產(chǎn)量比較
[處理\小區(qū)平均產(chǎn)量(kg)\折合產(chǎn)量
(kg/hm2)\差異顯著性\5%\1%\B1\7.3\6 488.9\a\A\B2\8.11\7 208.9\b\B\B3\8.23\7 315.6\b\B\B4\8.27\7 351.1\b\B\]
2.5 施氮量與播量的互作 詳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阜麥8號在低氮肥時,密度越大,產(chǎn)量越高;氮肥施用量超過205.5kg/hm2,隨著密度增加,產(chǎn)量增加,但當密度達到375×104苗/hm2時為最高,而后隨著密度增加產(chǎn)量水平開始明顯下降。當施肥量達285kg/hm2時,隨著密度增加到300×104苗/hm2后,產(chǎn)量水平呈顯著下降之勢。
表5 不同施氮量、播量產(chǎn)量比較
[施氮量\密度\小區(qū)平均產(chǎn)量
(kg)\差異顯著性\5%\1%\ A1\B1\6.64\a\A\B2\6.98\a\A\B3\7.23\b\B\B4\7.58\c\C\A2\B1\7.14\a\A\B2\7.58\b\B\B3\7.9\c\C\B4\8.34\d\D\A3\B1\7.69\a\A\B2\8.92\b\B\B4\9\b\B\B3\9.35\c\C\A4\B1\7.72\a\A\B4\8.14\b\B\B3\8.42\b\B\B2\8.96\c\C\]
2.6 不同組合的產(chǎn)量分析 詳見表6。從表6可以看出,低施氮肥和低密度產(chǎn)量最低,在施氮水平為205.5kg/hm2到285kg/hm2(A4)時,播種密度為在300×104苗/hm2(B2)到450×104苗/hm2(B4)時差異不顯著,最適宜的組合為施氮水平205.5kg/hm2,播種密度為375×104苗/hm2組合。
表6 不同組合產(chǎn)量比較
[處理\小區(qū)均產(chǎn)(kg)\差異顯著性\5%\1%\A3B3\9.35\a\A\A3B4\9\ab\AB\A4B2\8.96\ab\AB\A3B2\8.92\ab\AB\A4B3\8.82\ab\B\A2B4\8.34\b\B\A4B4\8.14\b\B\A2B3\7.9\b\B\A4B1\7.72\b\B\A3B1\7.69\b\B\A1B4\7.58\b\B\A2B2\7.58\b\B\A1B3\7.23\bc\BC\A2B1\7.14\bc\BC\A1B2\6.98\bc\BC\A1B1\6.64\c\C\]
3 小結與討論
3.1 不同施氮量對阜麥8號的產(chǎn)量的影響 阜麥8號在底施氮量下產(chǎn)量較低,適宜高肥力種植,以施肥量在205.5kg/hm2以上的水平時為最適宜,若施用過量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反而降低產(chǎn)量。
3.2 不同種植密度對阜麥8號的影響 高肥低密度,低肥高密度可有效增加產(chǎn)量,最佳播量在300×104苗/hm2至450×104苗/hm2,低于到225×104苗/hm2 時減產(chǎn)明顯,因此阜麥8號適宜高密度種植。
3.3 阜麥8號適宜施氮量和播種密度 阜麥8號和施氮量和播種密度的互作效應達顯著水平,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圍內即在112.5kg/hm2到205.5kg/hm2,施氮量與產(chǎn)量成正相關,超過這個范圍,產(chǎn)量不增反降;在種植密度低于300×104苗/hm2,隨著施氮量增加,產(chǎn)量顯著增加,超過300×104苗/hm2,產(chǎn)量不增反減。在一定范圍內施氮量越大,密度越少產(chǎn)量越高,呈負效應,從以上來看,在施氮量205.5kg/hm2和種植密度375×104苗/hm2,產(chǎn)量最高。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