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5種藥劑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d和破口期前進行2次施藥,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00g/hm2、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750g/hm2、43%戊唑醇懸浮劑300g/hm2和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劑150g/hm2對水稻稻曲病具有較好的防效。這幾種藥劑可作防治稻曲病時交替使用的藥劑,從而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緩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的風險。
關鍵詞:殺菌劑;水稻稻曲??;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4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76-02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的稻綠核菌屬(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主要為害水稻谷粒,是一種典型的穗部病害,在本草綱目中即有對稻曲病“硬谷奴,谷穗霉者”的描述[1]。隨著感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氣候條件的變化、氮肥的過量施用和防治關鍵時期不合理,水稻稻曲病已經從一種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近年來,貴州省水稻稻曲病常年發(fā)病面積在10萬hm2左右,占種植面積的13.4%,平均病穗率在10%~30%,一般每穗病粒在1~5粒,嚴重時每穗病粒數可達20~30粒,減產率在0.04%~49%[2]。為了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的發(fā)生與危害,降低因稻曲病的發(fā)生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選擇科學的藥劑仍然是綜合防治稻曲病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因此,為了篩選出在水稻稻曲病防治過程中更多可供選擇的高效低毒的防治藥劑進行交替使用,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筆者選擇了幾種殺菌劑在水稻稻曲病的防治關鍵時期進行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評價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環(huán)境條件 試驗在貴州省花溪區(qū)進行,試驗地四周均種植水稻,土壤為黑壤土,偏施氮肥,常規(guī)灌溉。試驗作物為秈稻,品種為豐優(yōu)香粘,施藥時水稻處于孕穗末期,之前未用過任何殺菌劑。
1.2 試驗藥劑及施用劑量 詳見表1。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選擇長勢均勻、往年發(fā)病較重的稻田,按照長寬(6m×4m)設置試驗小區(qū),寬窄行栽培,種植密度為寬行40cm,窄行20cm,株距15cm。每個處理4次重復,共24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24m2,小區(qū)間留保護行,田間小區(qū)排布(表2)。
1.4 施藥方法 每hm2按750kg的用水量,采用HD-400噴霧器將試驗藥劑按處理劑量兌水稀釋后對水稻植株均勻噴霧,空白對照噴施清水。
1.5 施藥時間和次數 試驗共施藥2次,第一次施藥為水稻破口前7d,溫度20~28℃,相對濕度97%,此后出現2d小雨,陰天1d;第二次施藥為抽穗初期,當天多云,溫度21~28℃,相對濕度94%,此后出現2d小雨。
1.6 調查計算與分級標準 由于稻曲病無藥前基數,待黃熟期病情穩(wěn)定后于9月20日調查1次。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連5叢,共25叢,按下列分級標準進行評價:0級:全株無病;1級:每穗有1個病粒;2級:每有2~4個病粒;3級:每穗有5~7個病粒;4級:每穗有8~10個病粒;5級:每穗有10個以上。按下列公式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3-4],采用DPS軟件新復極差法(DMRT)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藥劑對水稻植株生長的影響 在本試驗條件下,在整個試驗期間各供試藥劑處理后對水稻葉片、植株的正常生長未見不良影響,各藥劑在施用過程中對水稻安全。
2.2 不同藥劑對水稻稻曲病的控制效果 采用DPS數據分析軟件對各藥劑的防治效果進行Duncan新復極差顯著性分析。幾種藥劑對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表明,各藥劑對水稻稻曲病都有一定的防效,通過對2次施藥后防效計算,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劑150g/hm2、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00g/hm2、43%戊唑醇懸浮劑300g/hm2、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750g/hm2和25%咪鮮胺乳油750g/hm2的防效分別為70.79%、79.38%、71.16%、73.63%和63.54%。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各藥劑對稻曲病的防效與空白對照之間均成顯著性差異,其中,試驗藥劑30%苯醚甲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300g/hm2的防效最高,與其它各試驗藥劑的防效成顯著性差異;其余3個藥劑75%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劑150g/hm2、43%戊唑醇懸浮劑300g/hm2和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750g/hm2的防效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分別與25%咪鮮胺乳油750g/hm2的防效之間成顯著性差異(表3)。
3 結論與討論
從試驗結果可以看出,參試的5個藥劑對水稻稻曲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效,且對水稻植株生長安全,但各藥劑之間的防效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防效達70.00%以上的4個藥劑可用于防治稻曲病時交替使用的藥劑,以降低稻曲病菌抗藥性產生的風險,延長藥劑的使用年限,提高防治效果。
在稻曲病防治過程中,應注重掌握該病害的防治關鍵時期,在稻曲病常年較重發(fā)生的區(qū)域或田塊,建議在水稻破口期前7~10d進行第一次施藥,然后在破口期進行第二次施藥,以保證在經濟、安全的前提下,達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6]。在該試驗中25%咪鮮胺乳油的防效相對較低,這與夏海生等[7]報道的結果相似,建議進一步開展相關試驗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魏景超.水稻病原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75:256.
[2]楊昌達.貴州稻作[M].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363.
[3]黃世文,余柳青.國內稻曲病的研究現狀[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2 (2):45-51.
[4]肖業(yè)武,劉二明,李小娟.水稻稻曲病田間分布及抽樣方法研究初報[J].作物研究,2007(1):38-40.
[5]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M].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2:326-347.
[6]郭才國.不同施藥時期和次數對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2):80-81.
[7]夏海生,巫鵬云,季一勝,等.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比較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23):117-11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