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在弱酸性水稻土中施用弱堿性鈣鎂磷肥和弱酸性過磷酸鈣對水稻產量的影響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磷肥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明顯呈正相關,而鈣鎂磷肥與過磷酸鈣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因此鈣鎂磷肥調節(jié)土壤酸性的作用不明顯。
關鍵詞:祁門縣;弱酸性水稻土;鈣鎂磷肥;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61-02
祁門縣是一個山區(qū)縣,山塢田多,經測試,農田土壤大多為弱酸性水稻土。由于長期施用化肥,有機綠肥種植減少以及堿性礦質肥料(如石灰、石膏)較少施用等,土壤酸化比較嚴重。通過調整施肥品種,用鈣鎂磷肥(弱堿性)與習慣用的過磷酸鈣(弱酸性)作比較,探索其對水稻產量和效益的影響,分析數據關系,總結改良經驗,提出施肥指導意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安排在平里鎮(zhèn)雙鳳村新聯組章鍵飛農戶承包田。東經117°37′30.02\"、北緯29°45′042\",海拔103m,該地塊為泥質巖發(fā)育的扁石泥田,灌溉條件好,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 868mm,日照時數1 980.8h,年平均氣溫15.6℃,無霜期238d。耕作方式為稻-閑,前茬作物水稻,品種:金優(yōu)117,產量為550kg/667m2。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金優(yōu)117。供試肥料:氮肥:山東瑞星化工廠生產的東平湖牌尿素,含N46.4%;過磷酸鈣:銅陵產12%過磷酸鈣;鈣鎂磷肥:湖北產12%鈣鎂磷肥;鉀肥:俄羅斯產60%氯化鉀。
1.3 試驗設計 試驗在每667m2施用N 10.5kg、K2O 6kg基礎上,磷肥設5個處理:處理1空白對照(不施磷肥、ck1);處理2過磷酸鈣25kg(ck2);處理3鈣鎂磷肥12.5kg;處理4鈣鎂磷肥25kg;處理5鈣鎂磷肥37.5kg。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qū)組排列。氮肥的35%作基肥,20%作分蘗肥,15%作接力肥,30%作拔節(jié)肥;鉀肥的60%作基肥、40%作拔節(jié)肥;磷肥全部作基肥,在移栽前作耖口肥施用。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分析 小區(qū)實收產量見表1。
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
由于F0.05=4.952大于Fcrit=3.885說明5個處理樣本中存在顯著差異。
各處理比較(用新復極差法)
SE=9.986,按v=12、p=2查得新復極差表SSR0.05=3.08、SSR0.01=4.32,求得LSR0.05=10.75、LSR0.01=13.14。
從表3可以看出:處理間差異顯著,其中處理4為A水平,處理5為B水平,處理2為C水平,與不施磷肥差異不是那么顯著,也就是說山塢冷浸田施用磷肥增產顯著,只施氮、鉀肥不能奪高產。
2.2 回歸分析 由于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5的鈣鎂磷肥施肥量不同,故用施肥量與水稻產量作回歸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鈣鎂磷肥施用量的不同,水稻產量與之成一定的回歸關系,即y=-0.039 1x2+2.493 1x+384.93。
由于試驗中施用磷肥品種不同(處理2為過磷酸鈣),而處理4與處理2之間處同一水平,故用t分析來測定磷肥不同品種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表5、表6)。
從表6可以得出t0.05=6.313 752,[t]=1.035 76,現實得[t]
3 結論
祁門縣水田大多呈弱酸性水稻土,磷肥易被吸附而固定,不易被水稻吸收。多年來,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改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設定此試驗,旨在通過改施磷肥品種,用弱堿性鈣鎂磷肥代替弱酸性過磷酸鈣,以改變土壤的酸堿度,優(yōu)化磷肥的溶解環(huán)境,提高水稻對磷的吸收來增加水稻產量。
本試驗設置了空白對照,鎂磷肥不同的施肥量,同時用過磷酸鈣做參試,結果表明:磷肥對水稻產量影響明顯,水稻產量與田間磷肥供應呈正相關。試驗結果還表明鈣鎂磷肥與過磷酸鈣在祁門縣弱酸性水稻土中對水稻產量影響差異不顯著,說明鈣鎂磷肥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作用不明顯,或者說25kg/667m2用量對土壤酸堿度調節(jié)能力有限,所以在祁門縣弱酸性水稻田中推廣或應用鈣鎂磷肥意義不大。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