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西紅壤旱地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對甘薯新品種贛薯2號結薯性狀和鮮薯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栽插密度為6.75萬株/hm2時,甘薯的鮮薯產量最高,可達49 260kg/hm2,同時在此栽插密度下結薯性狀好,外觀品質佳。
關鍵詞:紅壤旱地;甘薯;栽插密度;結薯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7-32-03
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又名紅薯、山芋、地瓜、番薯、白薯等,為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屬(Ipomoea)雙子葉蔓生草本植物,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為多年生植物,在溫帶為一年生作物[1-3]。甘薯為高產作物,適應性強,耐旱耐瘠,適應不同種植方式,曾在我國糧食緊缺年代作為救災糧食大量種植,1960年全國種植面積為1 048.1萬hm2,創(chuàng)歷史最高點[4]。近年來,甘薯面積呈下降趨勢,但仍是繼水稻、小麥、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5-8]。
甘薯合理密植是增產的重要因素之一。陳石品[9-10]研究指出,不同栽插密度對脫毒甘薯產量影響非常大,密度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曲線為拋物線,當密度為60 000株/hm2時產量最高。左明玉[11]等對三康8號栽培研究結果為栽插69 000株/hm2產量最高,效果最好;羅鴻認為甘薯一號栽插密度為75 000株/hm2產量最高。吳問勝[12]等認為短蔓品種應密植,旱薄地宜密植。栽插密度還與栽插時間早晚有關系,一般情況下,同一品種栽插時間早應適當稀植,栽插時間晚應適當密植。本研究以贛薯2號為材料,在江西紅壤旱地開展不同栽插密度試驗,研究其在江西紅壤旱地的合理密度。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驗品種為贛薯2號。
1.2 試驗地點和試前肥力 試驗設在江西省紅壤研究所旱作物博覽園內,為中度熟化紅壤旱地,母質為第四紀紅粘土,具有代表性,前茬為秋芝麻—冬閑,持水力較弱,肥力中等(見表1)。
1.3 試驗處理設計和試驗方法 贛薯2號是一個新選育水果型品種,以鮮生食為主,也適宜烘烤蒸煮食用。由于贛薯2號從選育到應用時間不長,對其在紅壤旱地的配套栽插密度還沒有做過具體研究。為研究其在紅壤旱地的最佳栽插密度特進行了本次試驗。在育苗時間、栽插方式、栽插時間、施肥水平、收獲時期一致的前提下,設計了5個不同栽插密度處理,即A1(ck)=5.25萬株/hm2,A2=6.00萬株/hm2,A3=6.75萬株/hm2,A4=7.50萬株/hm2,A5=8.25萬株/hm2,以處理A1作為對照。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qū)面積20m2(5m×4m),走道寬40cm,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前將土壤翻耕耙勻做小區(qū),2012年5月28日統(tǒng)一栽插。栽插前統(tǒng)一施有機肥400kg/667m2+施復合肥50kg/667m2作基肥,采用取單壟單行的栽插方式。在贛薯2號的整個生育期內各種病蟲害防治和水分管理都保持一致,各處理統(tǒng)一在10月25日收獲。
各試驗處理在收獲時分小區(qū)測量鮮薯產量。同時每小區(qū)隨機取5株甘薯考種,調查的指標為生育進程、結薯性狀、外觀品質、鮮薯產量。
1.4 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Excel2003和DPS v7.05統(tǒng)計分析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生育進程的影響 育苗時間統(tǒng)一為2012年3月11日,栽插時間統(tǒng)一為2012年5月28日。不同栽插密度處理下贛薯2號的的生育進程表見表2。結果表明:不同處理的生育進程有所不同,主要表現(xiàn)栽插密度越稀,其分枝期越早和封壟期越晚;但不同的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還苗期沒有影響。
2.2 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結薯性狀和外觀品質的影響 由于贛薯2號收獲期的彈性比較大,為了比較測產的準確性,所有處理均于10月25日收獲。從表3可以看出,單株鮮薯重表現(xiàn)為處理A1(847g/株)>處理A2(837g/株)>處理A3(789g/株)>處理A4(720g/株)>處理A5(640g/株),可見栽插密度越大,贛薯2號的單株鮮薯重就越??;各處理的單株最大鮮薯最重的是處理A1(525g/株),最小的是處理A5(420g/株),而且從單株最大鮮薯重來看,也表現(xiàn)為栽插密度越大其最大鮮薯重越小。贛薯2號是一種鮮食為主的水果型品種,其薯塊太大或者是太小均影響商品性,中型薯率越高越表明其商品性越好,價格也要高一些。在本試驗中,中型薯率中表現(xiàn)為處理A3(47.0%)>處理A4(43.5%)>處理A2(39.4%)>處理A5(36.2%)>處理A1(30.0%),其中處理A4、處理A3、處理A2的比率較高,商品性較好。在鮮薯外觀品質中,處理A3表現(xiàn)最好,其次是處理A4和處理A2。
2.3 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產量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下贛薯2號鮮薯產量情況見表4。由表4可知,產量從高至低依次為:處理A3(49 260kg/hm2)>處理A4(46 800kg/hm2)>處理A2(45 900kg/hm2)>處理A5(42 727kg/hm2)>處理A1(40 367kg/hm2)。進一分析可以得出,(1)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產量影響明顯。(2)單一從高產這個因素來考慮,處理A3產量最高,比稀植5.25萬株/hm2增產22.0%,達極顯著差異水平,比稀植6.00萬株/hm2增產7.3%,但未達極顯著差異水平;比密植8.25萬株/hm2增產15.3%,達極顯著差異水平;比密植7.50萬株/hm2增產5.3%,未達到顯著水平。(3)以稀植5.25萬株/hm2為對照,稀植6.00萬株/hm2增產13.7%,達極顯著水平;密植7.50萬株/hm2比密植8.25萬株/hm2增產,也達到了極顯薯水平。因此,在江西省紅壤旱地贛薯2號的栽插密度以6.00萬~7.50萬株/hm2為宜,其中以栽插密度6.75萬株/hm2左右效果最佳。
3 小結
在本試驗條件下,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生育進程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栽插密度越稀,其分枝期越早和封壟期越晚;但不同的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還苗期沒有影響。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主要結薯性狀有影響,隨著栽插密度增大,贛薯2號的單株鮮薯重就越輕,其單株最大鮮薯重也越輕,說明群體密度與贛薯2號單株鮮薯重和單株最大鮮薯重呈負相關。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結薯性狀的中薯率影響表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即密度在5.25萬~6.75萬株/hm2時隨著密度增加,中薯率也隨之上升;當密度在6.75萬~8.25萬株/hm2時隨著密度增加,中薯率反而隨之下降。贛薯2號的外觀品質不是說栽插越稀越好,也不是越密越好。在本次試驗條件下,表現(xiàn)為以栽插密度為6.75萬株/hm2的外觀品質最好。不同栽插密度對“贛薯2號”的鮮薯產量影響明顯,過稀過密都不利高產。在江西省紅壤旱地5月下旬栽插的情況下,“贛薯2號”栽插密度不宜在6.00萬株/hm2以下和7.50萬株/hm2以上,以定苗6.75萬株/hm2左右為宜,產量最高,可達49 260kg/hm2。
參考文獻
[1]牟致遠,賴仲銘.作物育種學(各論)[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2.
[2]陸漱韻,劉慶昌,李惟基.甘薯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8.
[3]刁操銓.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4.
[4]王裕欣,肖利貞主編.甘薯產業(yè)化經營[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5]馬代夫.世界甘薯生產現(xiàn)狀和發(fā)展預測[J].世界農業(yè),2001(1):17-19.
[6]房伯平,張雄堅,陳景益,等.我國甘薯種質資源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4(增刊):3-5.
[7]陳選陽,陳鳳翔,袁照年,等.甘薯新品種金山630的選育及其生理特性[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29(3):347-350.
[8]劉潤平.整合資源 共走“紅薯之路” 解決糧食安全[J].2009,12:8-9.
[9]黃成星.優(yōu)質鮮食甘薯品種齊寧10號選育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06.
[10]陳石品.脫毒甘薯不同種植密度對比試驗[J].江西農業(yè)科技,2000(5):14-16.
[11]左明玉,周開芳,鄭明強.不同栽植密度對脫毒紅薯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38(8):62-63.
[12]吳問勝.紫心甘薯贛薯1號主要特征特性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yè)大學,2011.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