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習過程中的資源整合,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能夠反映出學生學習能力與溝通協(xié)作能力的好壞。本科教學的課程中應多設置些能夠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課程及實踐,使得學生有機會去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
關鍵詞:獨立思考能力;資源整合;本科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164-03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宏偉藍圖,發(fā)出了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
亨利·紐曼認為,大學真正的目的是培養(yǎng)特定的思維方法,建立獨特的自我認同;提高一個社會理智和心智的水準;培養(yǎng)高尚的公共意識和文化品位;向公眾提供社會的準則;給予人們先進的理念和冷靜的思考;促進進步的政治實踐;理解、分析、設計、創(chuàng)造和傳播本社會的文化模型。
按照紐曼對于教育的理解,在民主自由、信息多元的社會趨勢之下,大學教育應該讓學生能透過學習活動,去搜集、整理、分析、與運用相關資訊,能獨立思考,并有系統(tǒng)判別問題;而能養(yǎng)成溝通協(xié)調、講道理、理性批判事物、容忍不同的意見、與反省的習慣;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和沖突。
青年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進程。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靠本領成就的觀念。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前列。
未來大學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要發(fā)展方向的,大學教育特別是高等農業(yè)院校農業(yè)經濟管理教育如何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為此,高等農業(yè)院校的廣大教師應積極探索與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的教育新思路和培養(yǎng)模式。
二、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現(xiàn)在的學生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溺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得他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由父母做主,自己沒有任何的主見,從而產生對外界的依賴性非常強。無論事情大小,只要碰到問題,他們不會自己先去思考,這個問題是否自己可以獨立解決?自己能否去獨立思考?科技的發(fā)達,現(xiàn)在的學生每人一部手機,所有事情的答案全部依賴于網(wǎng)絡的答案,網(wǎng)絡的答案就是真理,不會去分析這種網(wǎng)絡答案的真?zhèn)?,過分地依賴外界,將使學生淡化本身的獨立思考、實踐。農業(yè)經濟系的學生是一表招生,生源質量很高,但是,課堂在教學中也能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弱,對于自己未來的規(guī)劃不是很明確,基本上是隨波逐流,終日只跟隨著學校的安排和老師的指示做出相應的反應,鮮有對個人事務的預想與設計,更乏對大學生涯的總體規(guī)劃,故而,有著“過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傾向[1]??v使有很多學生有自己的規(guī)劃,但是這些規(guī)劃大部分都使與自己的實際能力不符,有種好高騖遠的傾向。這正是現(xiàn)在學生很自我的表現(xiàn),這種自我并不是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xiàn)。而是個人主義、責任感缺乏的體現(xiàn),也是過分自信的表現(xiàn)。只顧個人利益的得失,不重視團隊的合作;對于書本的知識識記能力很強,死讀書、讀死書,正是他們真實的表現(xiàn)。他們更加喜歡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講課模式,從考試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大家都期望開卷考試,同時希望老師給出開卷考試的范圍,一旦老師不給出范圍,學生就會對老師有不切實際的評價。學生認為,開卷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容易,而實際上開卷考試也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懈怠。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都覺得老師課堂上講的東西沒有用,開卷考試也容易通過,學生開始不重視自身的課程學業(yè),逃課曠課、遲到、早退都成為了校園里的“一道風景線”。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積極做作業(yè),考試時又存在僥幸心理。不主動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上課不是為真正學到技能和知識,而只是為了應付學分。課堂上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交流很少,一旦老師對于某個知識點引申案例,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的時候,大家便默不做聲,不會積極主動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大學的課余時間,很少有人去多讀書,多去培養(yǎng)自己的思考能力[2]。
三、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過程中的作用
教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應多以啟發(fā)式的問題來講解知識點,啟發(fā)式問題的回答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式或者是全班討論式進行,需要確保全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去獨立思考來分析解決問題。愛因斯坦說得好:問題的構成比其解答更重要,后者可能只是一種數(shù)學或實驗的技能而已。用一種新角度對舊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或新的可能,需要創(chuàng)造的想象。它建立了創(chuàng)造的里程碑。
實際上,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一種動態(tài)整合。本科教學的課程中應多設置些能夠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課程及實踐,使得學生有機會去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而不是答案是老師唯一給出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強弱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能力與溝通協(xié)作能力的好壞,是獨自和團隊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學校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做到:(1)認識到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是學習的兩個相互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威力部分。(2)在問題的解決途徑中可以充分認識新知識的形成的過程。(3)洞悉解決問題的脈絡,以抽象、概括、總結及一般化問題特征的能力。(4) 應用不同的策略,以及運用各種合宜的推理思考方式去解決問題;并對新的情境,采取適當?shù)慕忸}策略或方法。(5)在解題時,能監(jiān)督并反省其思考過程,以及發(fā)展并評估其論辯與證明。
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被引導,也應該被學生有意識地自主學會!教師在教學中及課余必須多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知識點的講解可以通過形成問題(包含時間與空間)的方式來拋給大家,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讓他們成為具有獨立的、優(yōu)良的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教師要按照不同學生的個性選擇適合學生程度的問題,把握學生以往分析問題的經驗,以利其思考與探索,去尋求答案。
教師可以遵循前述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的五大步驟,去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與思考技能。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去定義問題,以了解以下疑問:問題的最初狀態(tài)是什么?目標狀態(tài)是什么?能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有何限制?有效的解決方式同時要能質疑所獲得的資訊的可靠性,并且清楚了解問題的哪一部分是資料?那一部分是推論。讓學生口頭定義問題,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以判斷他們能否建立一個良好的問題表征。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做解決問題的方案的計劃,在計劃中要多做不同的假設條件下,不同的預判結果是什么?哪一種預判是最符合我們現(xiàn)在需要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同的假設條件的具體解題路徑是什么?自己心中的疑惑越多,那么,問題的解決思路就越寬闊。這樣,也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不僅注意到現(xiàn)在的問題與過去某些問題的類似性,也要仔細察覺其相異處,思考有效可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
同時,學生在驗證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的最優(yōu)解時,教師應時刻提醒假設條件的變化可能會對問題的解釋的偏差,注意假設條件的不同應用變化,檢查學生解題的過程。學生的反饋結果教師應及時回饋,對學生結果進行評價,并且訓練學生換位思考,嘗試運用各種解題策略。不能讓學生陷入死胡同的解題方式里,適當引導其改變策略,有些問題或許有很多的解答方案,第一個方案不見得就是最有效率的,教師要幫助學生評價其答案。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一些因素(成本、時間、準確性和完全性)影響答案的價值,那么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依據(jù)一些準則,去判定解答的優(yōu)先等第,例如社會上的問題,必須考量倫理和道德的議題等。這些判定的準則,有時候甚至是矛盾對立的。
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避免陷入惰性思維的僵局。學生解題的能力往往會受到自己主觀意圖的影響,受到自己對解答的意圖、知覺與方式的傾向的影響。有些傾向有助于解決問題。但當先前的解答經驗不適于新情境問題時,惰性思維模式就會將常識和前人的經驗作為金科玉律,事事以此為基準,阻礙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大學教育中要注意問題的多變性和新奇性,這有助于發(fā)展有效的認知策略。為了避免或減低僵化,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解題歷程,而不是只看正確的答案而已[3]。
教師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反省的習慣,將有助于提升學生推理能力和解題能力。為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與批判力,首先教師要建立一個良性的、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在教室課堂中,要鼓勵學生提出新奇的,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對于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帶有色眼鏡去給學生定格貼標簽。當學生看到他們能毫無畏懼提問他們想問的,而不擔憂教師的反彈,且獲教師的肯定時,其批判和創(chuàng)意方能自然產生。教師要詳細向學生說明他的期望與要求,并且有系統(tǒng)獎勵學生的創(chuàng)意。
總之,要培養(yǎng)學生能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盡量多地掌握科學知識,尤其是跨學科的知識,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豐富知識結構。如此,才會多一種專業(yè)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老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的傳授是大學老師必須要盡心盡責完成的首要任務。除此之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安排上,老師應該發(fā)揮更大的指導作用。教師必須作為學生的典范,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己是個獨立思考的學習者,也是一位優(yōu)良的問題解決者。大多數(shù)學校設有規(guī)劃學生的跨學科知識的學習。盡管這種自由增加了學生的選擇范圍,但也造成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在知識學習階段的無助與迷茫。因此,大學老師應該適當?shù)脑黾哟髮W跨學科知識結構搭配方而的指導。此外,知識的更新也與大學老師課堂教學息息相關。教師也要期許建立教室成為合作解題的群體文化的學習社區(qū)。解題不只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的工具;學生透過解題方法,來進行新知的探究。因為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可增加對新概念的了解,同時能提高加深學生原有經驗的能力。解題是整合所有學習的過程,因此各領域課程中應該有解題的安排,讓學生能熟悉解題的歷程,以培養(yǎng)解題的能力。除經由解題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知識外,也能發(fā)展一般化和抽象化的能力,以及各種表征方式,使學生能應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并能對新情境采取適當?shù)牟呗?;在解題的過程中,能反省并監(jiān)控解題時的思考歷程[4]。
參考文獻:
[1] 程斯納.成長的思考——淺談當代大學生自主獨立能力的缺失與培養(yǎng)[J].科技導刊,2012,(2):4-16.
[2] 劉烈輝,黃曉吉.新時期大學生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2):46-54.
[3] 高有濤.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引導與培養(yǎng)[J].科技導刊,2012,(6):68-69.
[4] 陳曉萍. 獨立思考精神:優(yōu)秀學者的必備品質[J].心理學報,2010,(1):4-9.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