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概念,從古典經(jīng)濟學的核心詞匯淪落為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的邊緣詞匯,是因為這一概念本身存在的邏輯上、功用上的致命缺陷:概念模糊、自陷矛盾,勞動價值論缺乏解釋力,在處理核心經(jīng)濟問題(效率與公平問題)上缺乏功效。
關鍵詞:勞動;勞動(客觀)價值論;效用(主觀)價值論;經(jīng)濟學
中圖分類號:F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13-03
一、經(jīng)濟學關鍵詞的演變
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調整,這一變化可分成3個階段。第一階段,古老的經(jīng)濟學研究國家財富如何增長。比如,亞里士多德、阿奎那、圣托馬斯等先哲,將集體、國家的財富置于其研究的重心,對個人追逐財富增長的行為采取貶損、譴責的態(tài)度,突出表現(xiàn)在他們對利息的合理性的否定上。第二階段,到了近代,國民財富的增長成為經(jīng)濟學注目的焦點。經(jīng)濟學所研究的財富從國家轉移到個人。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以其令人嘆服的洞察力揭示并證明了自利行為的合理性、正當性。第三階段,19世紀后期,效用價值論(主觀價值論)引起經(jīng)濟學的一場革命(又稱“邊際革命”),將經(jīng)濟學引向一個新方向——人類行為學的基礎研究,經(jīng)濟學研究核心問題從財富、價值創(chuàng)造、增長問題,逐漸轉向個人偏好(價值取向)或個人行為選擇及其制度安排(制度環(huán)境)。
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以財富的增長為經(jīng)濟學研究的目的。無論是國家、集體財富,還是個人財富,經(jīng)濟學注目的焦點是財富增長的途徑,勞動自然成為研究的重點、核心。從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的樸素客觀(勞動)價值論,到李嘉圖的單一純粹的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的論述,勞動價值論基本完成。約翰·穆勒甚至斷言,勞動價值論是價值論的終結形態(tài),沒有繼續(xù)研究的必要,更無另辟蹊徑的可能。
第三階段,“(邊際)效用論”(主觀價值論)的出現(xiàn),完全顛覆了客觀價值論(勞動價值論)。這種學說當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所謂的經(jīng)濟學的“庸俗化”,而是嚴肅考察現(xiàn)實、理性探索理論的結果,是對以往理論的必要且可貴的突破、發(fā)展。主觀(效用)價值論認為,價值完全屬于人對物的評價,是個人賦予物的意義,而非物自身的性質。這種定義(觀念)將人的意志、偏好、需求(欲望)、選擇等因素納入價值的產(chǎn)生、決定、實現(xiàn)、運動之領域,將“勞動”驅逐出價值體系。主觀價值論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發(fā)展開辟了道路,人的行為及其制度環(huán)境遂成為經(jīng)濟學的核心內容,供求均衡,邊際成本(利潤),機會成本,博弈論,交易成本,企業(yè)與契約性質等制度經(jīng)濟學的進展與繁榮,才有了可能。而反觀以“勞動”范疇為基石從而形成與資本主義經(jīng)濟學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或者社會主義經(jīng)濟學,則日益走向貧困、衰竭。
二、“勞動”范疇的邏輯問題
(一)概念的界定問題
一個內涵不清、外延不明的概念,是難以成為科學范疇的?!皠趧印备拍钸^于籠統(tǒng)模糊,難以界定,必須作進一步分解、細化、歸類、剖析,不然便流于虛泛。
1.“勞動”的一個定義是:勞動是人類體力、腦力的支出,是人生命力的耗費
人的幾乎所有活動無不是腦力、體力的支出,無不是生命力的耗費。在工廠車間、農(nóng)田耕地中的勞作,在寫字樓里打字整理文件書寫的工作,開會、聚會、研討,參加培訓進修,這些都是腦力體力的支出,是生命力的耗費;做飯、洗衣服、帶孩子、做家務也是腦力體力支出;休閑、旅游、散步、度假、郊游、交談,也可算是腦力體力付出;看書、思考、冥想也都有腦力體力付出和生命力耗費……在即使躺在床上以為啥都沒干,也都在耗費生命??梢?,如此理解的話,勞動跟“人的活動”、“人的行為”其實沒多大差別。但事實上,幾乎沒有人將勞動與“活動”、“行為”等同起來,而是認為“勞動”乃是人類“活動”、“行為”中比較特殊、重要的部分。于是有了下面的定義。
2.“勞動”的另一個定義是:勞動是人類創(chuàng)造(形成)價值的活動
這里把另一個概念——價值——帶進來。那么,我們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價值。在古典經(jīng)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jīng)濟學采用的客觀價值論(勞動價值論)下,價值被定義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循環(huán)定義,用勞動定義價值,又用價值定義勞動,是同義反復,是用自己定義自己(自我定義)。如果采用西方經(jīng)濟學主觀價值論(效用價值論),雖可以避免這種循環(huán)定義,但由此引出的“創(chuàng)造價值的活動”的勞動概念的外延將非常寬泛,以至于跟人類的“行為”、“活動”概念重疊,而回到前述第一個定義下的困境。
由于勞動范疇的復雜、模糊,難以界定,也由于先入為主的客觀價值論(勞動價值論)的誤導,曾經(jīng)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國家一度在“勞動”、“價值”的定義、界定問題上,理論界莫衷一是,實踐中缺乏依據(jù),只有唯領導(強權)意志是瞻。錯謬的“勞動”、“價值”認定,逼得人們在車間、地頭耗時間、磨洋工。資本運作、市場營銷、工程設計、產(chǎn)品開發(fā)、風險管理、資源配置等等領域的勞動被忽視、棄置,導致整個經(jīng)濟運行質量差、效率低。
(二)方法論上的誤區(qū)
量化分析,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重要性不可等同視之。一個對象、概念的可度量(計量)性,是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基本要求。而包括經(jīng)濟學在內的人文科學,重在定性研究,重在對一個事實或現(xiàn)象進行解釋,即使涉及到量的問題,也往往采取模糊數(shù)量概念(多少、大小、密疏、輕重,或者先后、早遲、首末等)來表述。量化研究,尤其精確、細密的計量研究,并非人類行為科學的基本要求??闪炕圆⒎墙?jīng)濟學,尤其理論經(jīng)濟學概念的必不可少的要求。
主觀價值學說把價值的來源、本質歸結為不同的個人主觀上賦予物品(服務)對自己的效用的評價,而不歸結為物品本質蘊含的屬性。這種學說否定了價值的客觀實體性、標準的一致性,及可計量性或者確量性。但這并不影響其對事實的解釋力、理性說服力,也不妨礙它成為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的基礎概念。
而對于客觀價值論的勞動價值論,它把價值的來源、本質歸結為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客觀”屬性,而與人的主觀評價無關。價值,就像物體具有的重量、顏色、味道一樣,并非因人而異的主觀判斷,而是一視同仁的客觀實在——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對于這種描述純粹客體屬性的概念,與純粹主觀性的概念相比,更靠近自然科學的思維、研究方法,即概念必須具備可觀測性、可度量性及確量性。
于是,對勞動的計量,并找到一個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勞動計量標準,成了勞動價值論的必須解決的問題。馬克思的解決方案是弄出一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定義,“即在現(xiàn)有正常的社會生產(chǎn)條件下、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chǎn)某一產(chǎn)品所需要的人類勞動(時間)”。但很顯然,這對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要得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或得到一個“一般人類勞動”的標準單位。這又必須將人類所有形式的勞動(包括簡單勞動、復雜勞動,腦力勞動、體力勞動,物質生產(chǎn)勞動與服務性勞動,甚至物化勞動與活勞動……等等)都實行通分化約,使之成為一個同一標準單位的倍數(shù)。事實證明,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勞動太復雜、太多樣、太多變了。人的智能與技術工具不僅目前而且在未來也無望達到完成這個任務的水平??陀^價值論可謂作繭自縛、自掘墳墓。
(三)勞動與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經(jīng)濟學核心基礎概念。有人高抬,或者難以割舍“勞動”概念,是因為他們認定勞動與“價值”概念有直接的、重要的聯(lián)系,即古典經(jīng)濟學所認定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創(chuàng)造了價值,價值是由勞動構成的。
一個社會理論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合理解釋事實。勞動價值論的困難在于它遭遇到大量難以解釋的事實。首先,一些沒有勞動凝結或者極少勞動凝結的物品,如自然金塊、鉆石、礦石、木料等等,具有價值甚至極高的價值。其二,同一樣物品,在識貨者與不識貨者眼中,評價極不相同。一個物品在渴求程度不同者眼里的價值也不同。拍賣場的事實是一個典型。其三,同一物品,在不同的時空下,具有不同價值。冬衣,在寒帶地區(qū)值錢,但在熱帶不值錢。沙漠地的淡水,比其他地區(qū)的淡水值錢。假如是勞動凝結產(chǎn)生價值,并且勞動量決定價值量,那么上述事實就無法解釋。
另外,由于勞動計量的不可行,客觀勞動量、價值量無法確定和計量。物品中含有多少勞動量,不同物品之間,甚至不同生產(chǎn)者生產(chǎn)的同類物品之間的勞動量、價值量的比較,也是不可能的。由于勞動量的不可計量,在勞動價值論盛行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經(jīng)濟中,價值的衡量、勞動報酬的認定往往與勞動無關,而與領導意志相關。“勞動好不如與領導關系好”,甚至“關系就是生產(chǎn)力”?!鞍磩诜峙洹钡臐撆_詞實際上是“按領導意志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的真意是“不聽話者不得食”。
19世紀后期應運而生的主觀價值論對我們觀察到的價值、價格事實所做的解釋更為合理。它認為,價值其實不是物品“內在”的屬性,而是人們各自賦予某物的對于各人自己的效用的評價。每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獨立作出對世界萬物對于自己效用的評價,賦予每一物品(服務)以獨特的價值。這種主觀價值論,對價格現(xiàn)象竟有更加合理、到位的解釋,也為包括供求規(guī)律、價格規(guī)律、均衡分析、市場機制、自由競爭、契約信用、機會成本、風險評估、博弈等概念、理論的拓展進深提供基礎鋪墊。主觀價值論的產(chǎn)生,徹底突破了禁錮古典經(jīng)濟學發(fā)展的桎梏,使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繁榮有了可能。
三、“勞動”,難為經(jīng)濟學之利器
經(jīng)濟學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效率、公平及其關系的問題。在處理這一經(jīng)濟學基本問題上,“勞動”概念及其理論不是一個好工具。
(一)效率問題
常識告訴我們,要分配,先得有可分配的物品(財富)。先生產(chǎn),后分配與消費。畫餅不能裹腹,取卵焉可殺雞。應當是: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效率問題是關乎稀缺資源下資源最佳配置與運用的問題,是投入產(chǎn)出、成本收益比率問題,也是關乎生產(chǎn)最佳組織問題。這里涉及三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是動力或目的問題——人為什么要追求效率?動力或目的,乃關乎人的利益,人的利益(這種“利益”不可單純理解為貨幣收入)又以自利為根基。故此,對自利、需求、偏好等概念,以及對人的需求(利益)、行為偏好(目的、目標)的研究乃是經(jīng)濟學的重要基礎,而勞動概念對此是不得其門的。
其次,效率問題涉及人的行為方式與行為目的之關聯(lián)性研究,這里涉及經(jīng)濟過程的制度性安排,所謂人的行為的制度環(huán)境,如產(chǎn)權分立,貨幣、交易、契約、企業(yè)組織、貿易政策等等。這里屬于制度經(jīng)濟學領域,更沒“勞動”什么事。
再接下來,是對人的行為方式本身的研究。這便涉及效率的另一重要內容——如何以最佳方式達成人已設定的目標,如分工、比較利益規(guī)律、泰羅制、福特生產(chǎn)流水線、規(guī)模經(jīng)濟、熊彼特創(chuàng)新、投入產(chǎn)出模型等等。在這里,“勞動”概念也太抽象,對此類有關生產(chǎn)力的具體問題的研究并無切實幫助。
(二)公平問題
公平問題也就是所謂分配問題。分配問題并不是一個獨立問題,它與效率問題緊密相關。真正的公平必須是在效率優(yōu)先的條件下的公平,缺乏效率的“公平”,是偽公平。往往在處理、解決效率問題過程中,分配(公平)問題也隨之得到基本的處理、解決(可分配之物)。
在處理動力問題時,自利原則即為分配的基本原則,即人之所以采取行動,付出勞動,乃是為了自己的需求、利益得到最大滿足。誰投資、付出,誰得回報,自己勞動成果屬于自己,這是公平分配、天經(jīng)地義的第一法則。假如要求人們不為了自己的好處、利益,而為了他人而采取行動、付出勞動,這是不合理,也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其次,根據(jù)效率問題第二層面的制度性安排,勞動成果是在市場中得到價值實現(xiàn),其價值實現(xiàn)(分配)乃是受制于市場規(guī)律,由市場機制調節(jié)的。因此自由競爭、自愿選擇、對等談判、尊重契約等市場原則,成為公平分配的第二法則,這也是合理分配的制度安排。
再次,跟效率問題的第三層面相關,人的智慧與汗水的付出必定影響到其收益(分配),所謂天道酬勤,天道酬智。無論作為投資者、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還是受雇者、自雇者,都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與辛勞獲取報酬。巧干加勤奮者,必得公平回報。這算分配(公平)問題的第三層面。這里,“勞動”挨點邊,但也是太籠統(tǒng)、空泛,難及實質。
由此看來,效率、公平問題的關鍵依然是制度問題,跟產(chǎn)權制度(確保自利原則的落實)、市場環(huán)境(確保價值實現(xiàn)的公平機制)及生產(chǎn)組織安排(確保人行為的微觀層面之果效)相關,“勞動”概念及其理論基本派不上用場。
綜上所述,“勞動”概念之所以在西方經(jīng)濟學發(fā)展中走向式微,乃是由于它自身概念在邏輯上的缺陷以及其處理經(jīng)濟問題上缺乏功效所致。筆者拾人牙慧,套用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 “無神論,人類不稱職的向導” 這句著名警語格式,將此文的結論也用這樣的句式表述:“勞動,經(jīng)濟學不稱職的向導”。
參考文獻:
[1] 大衛(wèi)·鮑茲.古典自由主義——入門讀本[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亞當·斯密.國富論[M].高格,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4] 米塞斯.社會主義:經(jīng)濟與社會學的分析[M].王建民,等,譯.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8.
[5]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M].卓尚棟,譯.廣州:廣州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