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黔北地區(qū)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 citreua)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了調查,并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與控制柑橘夏梢的相關性及防治技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柑橘潛葉蛾在黔北地區(qū)柑橘產區(qū)每年5~9月均有發(fā)生,其中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是發(fā)生高峰期,7月上中旬發(fā)生最為嚴重;抹夏梢放梢時間與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量和危害程度密切相關,放梢時間越早,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量和危害程度越大。建議在生產上采用以適時抹夏梢控梢為重點的綜合防治技術進行防治和控制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
關鍵詞: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 citreua);發(fā)生規(guī)律;控制夏梢;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S436.661.2;S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3-5767-04
柑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作為世界第一大果樹品種,在全球百果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首位。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間自然條件適宜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93個國家[1]。柑橘是我國貴州省主要果樹種類之一,2008年貴州省柑橘栽培面積3.85萬hm2,產量19.11萬t, 產鮮果4 962.3 kg/hm2[2],是貴州省果樹產業(yè)中最大的產業(yè),具有較為悠久的栽培歷史和加工基礎,現已成為果樹產區(qū)發(fā)展地方經濟、解決“三農”問題和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產業(yè)。目前在柑橘生產上存在三大主要問題:一是品種結構不合理;二是管理粗放,導致果實品質差;三是產業(yè)無序化。近年來黔北地區(qū)柑橘栽培面積迅速擴大,產量也有所上升,但栽培管理水平并未得到相應提高,致使單位面積產量不高,存在大小年和豐歉不均等問題。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廣大果農對柑橘潛葉蛾(Phyllocnistis citreua)的危害程度認識不足,該蟲能導致樹體衰弱,落果嚴重,引起柑橘產量和品質低下。柑橘潛葉蛾隸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橘潛葉蛾科(Phyuocnistinae),又名鬼畫符、繪圖蟲,是危害柑橘新梢的主要害蟲,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與地區(qū)都有分布,在我國江蘇、福建、浙江、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重慶等柑橘產區(qū)也普遍發(fā)生,給柑橘產業(yè)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3]。柑橘潛葉蛾在黔北各柑橘產區(qū)均有發(fā)生,據調查,夏梢蟲梢率可達90%~100%,晚秋梢蟲梢率有80%~90%,蟲葉率高達15%~100%。雖然相關文獻[4-11]對柑橘潛葉蛾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報道,但對控制柑橘夏梢與柑橘潛葉蛾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于2009~2012年連續(xù)4年對早熟溫州蜜柑的物候期、抽梢情況、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危害情況和控制夏梢與柑橘潛葉蛾的相關性進行調查,從而為柑橘栽培管理尤其是樹體管理和防治病蟲害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貴州省蠶業(yè)辣椒研究所柑橘園內,試驗面積10.0 hm2,年平均溫度14.9 ℃ ,夏季最高溫度38.4 ℃,灌溉水源主要為雨水。柑橘樹于1985年春定植,株行距4.0 m×2.0 m,1 250 株/ hm2,砧木為枳殼砧。≥10 ℃的年有效積溫4 938 ℃;年平均降雨1 040 mm,主要分布在夏季,無霜期280 d;土壤為黃壤,肥力不足,土層深厚,一般都在1.0 m以上,pH 5.5~6.5。采用高標準的栽培方法進行管理。第三年部分植株開始開花結果,平均株產3.6 kg,最高株產8.5 kg;第四年平均株產12.6 kg,最高株產19.8 kg;第五年平均株產28.6 kg,最高株產34.6 kg。
1.2 早熟溫州蜜柑的物候期調查
于2009~2012年在園內選擇有代表性的5株樹作為固定觀察株,每年在固定觀察株東西南北4個方位,各選擇有代表性的5條結果母枝,并掛牌標記,記錄各次梢芽萌動期、自剪時期、開花期、結果期等。
1.3 抹夏梢與柑橘潛葉蛾發(fā)生動態(tài)相關性調查
處理1:全抹夏梢,抹夏梢時間從6月30日開始,每5 d 1次,分別為6月30日、7月5日、7月10日、7月15日和7月20日,直到7月20日結束,共5次,見梢就抹;處理2:不抹夏梢。每處理5株,3次重復,共30株。
調查每株柑橘樹的東西南北各個方向5條結果母枝上的蟲株率、蟲梢率、蟲葉率等。
1.4 放梢時間與柑橘潛葉蛾發(fā)生動態(tài)相關性調查
處理A:7月20日放梢;處理B:7月15日放梢;處理C:7月10日放梢;處理D:7月5日放梢;處理E:6月30日放梢;處理F:不抹夏梢。每處理5株,3次重復,共90株。調查每株柑橘樹的東西南北各個方向5條結果母枝上的蟲株率、蟲梢率、蟲葉率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反應
連續(xù)4年調查結果表明,早熟溫州蜜柑在本地區(qū)條件下,一年抽梢3~4次,3月中下旬是萌芽期,4月上旬至5月中旬為春梢抽發(fā)期,4月26日至5月20日為開花期,5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夏梢抽發(fā)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早秋梢抽發(fā)期,8月上旬至10月上旬為秋梢抽發(fā)期,5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果實生長期,經歷3個生長高峰期,至10月中下旬開始進入果實生理成熟期,11月中下旬進入相對休眠期。
2.2 柑橘潛葉蛾發(fā)生規(guī)律及危害情況
2.2.1 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規(guī)律
1)柑橘潛葉蛾的形態(tài)特征。雌成蟲(1.40~1.70) mm×0.38~0.44 mm,翅展約4.0 mm;雄成蟲(1.50~1.70) mm×(0.28~0.43) mm,翅展約4.1 mm,全體銀白色;卵,扁圓形,無色透明,直徑0.23~0.26 mm;幼蟲,體黃綠色,初孵幼蟲體長0.48~0.85 mm;老熟幼蟲,體扁平,紡錘形,長約4 mm,腹部末端尖細;蛹,雌蛹(2.20~2.40) mm×(0.41~0.48) mm;雄蛹(2.20~2.40) mm×(0.44~0.54) mm,均為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后為深黃褐色。
2)柑橘潛葉蛾的年生活史。柑橘潛葉蛾1年發(fā)生7~8代。1~3代蟲量少,4~6代蟲量多,6~7代蟲量較少,7~8代蟲量又增多。
3)柑橘潛葉蛾的生活史中每代都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主要以蛹和老熟幼蟲在晚秋梢或冬梢葉表皮下或作繭越冬,次年5月上旬越冬蛹開始羽化,多在清晨羽化,當天即可交尾產卵,且在1~3 cm長的嫩梢葉片產卵最多,卵多近于嫩葉背面中脈,一般每葉產1~2粒卵,也有4~5粒,卵孵化后幼蟲以產卵部位的卵底面潛入葉表皮下取食,形成彎曲隧道,幼蟲停止取食后,蟲體稍縮小而成預蛹,在葉緣附近將葉卷起包圍身體,并吐絲結繭化蛹。
2.2.2 柑橘潛葉蛾危害情況 柑橘潛葉蛾5月中旬開始發(fā)現幼蟲,5月中下旬蟲梢率達3.7%~9.2%,以后逐漸加重,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蟲梢率達78.5%~95.8%,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相對較輕,從8月中下旬蟲量又急劇上升。柑橘樹因柑橘潛葉蛾危害而造成大量傷口,容易誘發(fā)潰瘍病的發(fā)生,給害螨、盾蚧、粉蚧和卷葉蟲等提供了良好的過冬場所。
2.3 發(fā)蟲原因分析
2.3.1 氣候條件 本地區(qū)每年夏季7~9月若遇高溫高濕年份,為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提供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柑橘潛葉蛾繁殖和對柑橘樹的危害。
2.3.2 環(huán)境條件 栽植密度大、地勢低洼和管理水平較差的園區(qū)發(fā)蟲時間相對較早,危害程度嚴重,反之則發(fā)生時間相對較晚,危害程度較輕。
2.3.3 柑橘品種 柑橘種類和品種的不同,受柑橘潛葉蛾危害的程度有差異。這和胡軍華等[5]對36個柑橘種質材料進行潛葉蛾抗性鑒定的結果是一致的。
2.3.4 柑橘抽梢時間 柑橘抽梢時間不同,受柑橘潛葉蛾危害程度有所不同,柑橘在本地區(qū)栽培條件下,一年之中要抽春梢、夏梢、早秋梢、秋梢和晚秋梢,其中以春梢受害最輕,其次是早秋梢受害較輕,夏梢、秋梢和晚秋梢受害最重,因此夏梢、秋梢和晚秋梢等是柑橘潛葉蛾的主要危害對象。
2.3.5 柑橘樹齡 柑橘樹齡不同,受柑橘潛葉蛾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柑橘在本地區(qū)栽培條件下,有苗圃苗、幼齡樹、盛產樹和衰老樹等,其中苗圃苗受害最重,幼齡樹受害較重。這可能與柑橘樹齡不同,嫩梢嫩葉中含水量相對較高有關。
2.3.6 管理粗放
1)肥培管理不合理。肥料種類、配比、用量和時期等方面不合理,易引起柑橘樹植株長勢弱、抗病性差,易感蟲,有利于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
2)樹體管理不合理。生產上常常存在不及時整形修枝、抹梢、疏果,造成枝葉交叉重疊嚴重,植株間通風透光差,田間土壤濕度大,加上蟲源基數大等因素,利于柑橘潛葉蛾滋生繁殖,再加上病死株、病枝、病葉、病果和落地果等未及時帶出園區(qū)集中處理,使柑橘潛葉蛾危害更為嚴重。
3)土培水培不合理。土中雜草處理不及時,干旱灌水不及時,或因長期下雨排水不及時,導致植株長勢弱,抗蟲性降低,利于柑橘潛葉蛾滋生繁殖。
4)病蟲害防控不力。對柑橘潛葉蛾及其他病蟲害的測報不及時,不能正確掌握防治的關鍵時期;或因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規(guī)律了解不準確,不能對癥下藥,延誤防治時期;或不重視藥物試驗,沒有篩選出防控柑橘潛葉蛾及其他病蟲害的最佳藥物,造成亂施藥、用錯藥,或因用藥單一、防治方法不當、防治次數不夠,引起防控效果不力。
2.4 早熟溫州密柑控制夏梢與柑橘潛葉蛾發(fā)生動態(tài)的相關性
2.4.1 抹夏梢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量的影響 抹夏梢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量的影響見表1。由表1可知,抹夏梢與不抹夏梢處理在園區(qū)蟲株率、百株蟲頭數、嫩梢條數、蟲梢條數、蟲梢率、嫩葉片數和蟲葉數等指標間存在顯著差異,而在蟲葉率和百梢蟲頭數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抹夏梢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不抹夏梢的效果。通過抹夏梢能夠減少柑橘潛葉蛾的生存環(huán)境,減少蟲源基數,從而達到抑制柑橘潛葉蛾的大發(fā)生。
2.4.2 不同放梢時間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量的影響 不同放梢時間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量的影響見表2。由表2可知,放梢時間不同對柑橘潛葉蛾發(fā)生量的影響也不同。
從蟲株率看,7月20日放梢和7月15日放梢的新梢蟲株率存在顯著差異,且與其他3個放梢時間及不抹夏梢的蟲株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而7月10日、7月5日、6月30日及不抹夏梢處理的蟲株率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存在放梢時間越早蟲株率越大的現象。
從百株蟲頭數看,5個放梢時間新梢的百株蟲頭數與不抹夏梢的百株蟲頭數之間顯著差異,且5個放梢時間的百株蟲頭數相互間也存在顯著差異;放梢時間越早,百株蟲頭數越多。
從蟲梢率看,7月20日放梢和7月15日放梢新梢的蟲梢率存在顯著差異,且與其他3個放梢時間及不抹夏梢的蟲株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而7月10日放梢的蟲梢率與7月5日放梢時間的蟲梢率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7月10日放梢的蟲梢率與6月30日放梢及不抹夏梢的蟲梢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從百梢蟲頭數看,5個放梢時間新梢的百梢蟲頭數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且與不抹夏梢的百梢蟲頭數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存在放梢時間越晚百梢蟲頭數越小的現象。
從蟲葉率看,5個放梢時間新梢的蟲葉率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水平,且與不抹夏梢的新梢蟲葉率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放梢時間越晚,新梢蟲葉率越小,反之就越大。
從百葉蟲頭數看,5個放梢時間新梢的百葉蟲頭數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且與不抹夏梢的新梢百葉蟲頭數之間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3 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大面積柑橘潛葉蛾的蟲源、危害癥狀、發(fā)蟲過程和年發(fā)生規(guī)律等內容進行調查,明確了氣候、栽培條件、管理粗放等是造成柑橘潛葉蛾大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總結得出貴州省柑橘潛葉蛾可以采取以下綜合技術進行防治:
1)根據柑橘生長結果特性,采用合理的密植方式。合理密植能夠改善田間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土壤濕度減輕病原的發(fā)生,洼地采用深溝高畦栽培,利于雨后田間排水,降低田間土壤濕度減輕病原的發(fā)生,徹底清除柑橘殘枝病葉,病果集中燒毀處理。
2)實行配方施肥,依據柑橘的生長結果的需肥特點,多施農家肥,重施磷肥,適施氮肥,在需肥期及時補充各種肥料,采用土壤施肥和葉面噴施的方法,調節(jié)植株生長勢,增強植株抗蟲性。
3)及時合理進行整形修剪、摘心、剪蟲枝、拾落果。冬季剪除果樹內膛的弱枝、交叉蔭蔽枝,夏季對徒長枝、細弱枝、蔭蔽枝和病蟲枝進行修剪,并做到疏芽留梢,減少越冬蟲基數,創(chuàng)造利于天敵寄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植株枝葉間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植株生長環(huán)境的土壤濕度,使植株長勢旺,增強植株抗病性,減輕病菌的侵染程度。
4)適時抹梢控梢。①抹除夏梢,6月初開始至7月中旬放梢前對成齡柑橘樹徹底及時抹除夏梢,5~7 d進行1次,連續(xù)3~4次,一直到放梢時停止;②抹除晚秋梢,每年11月上旬抓住晴天對樹上抽發(fā)的晚秋梢進行徹底抹除;③合理疏梢,一般在8月上中旬,當早秋梢長至8~10 cm時進行,視樹勢強弱和母枝長短確定留梢量,樹勢強的少留早秋梢,樹勢弱的適當多留早秋梢;④母枝在20 cm以內的留梢1~3個,母枝大于20 cm的留梢2~4個,原則疏除弱芽、弱梢及潛葉蛾危害較重的梢。
參考文獻:
[1] 何 勁,祁春節(jié).中外柑橘產業(yè)發(fā)展模式比較與借鑒[J].浙江柑橘,2009,(4):2-7.
[2] 沈兆敏.分析柑橘生產現狀,壓縮面積促進發(fā)展[J].果農之友,2010(4):3-9.
[3] 向淑娟,肖鐵光,成 宇.柑橘潛葉蛾的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22):182-185.
[4] 金方倫. 黔北地區(qū)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J].西南園藝,1998,26(4):11-12.
[5] 胡軍華,李鴻筠. 不同柑橘品種對潛葉蛾抗性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04,33(2):19-20.
[6] 張志勇,古子懷.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綜合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9(16):126.
[7] 溫燕清.柑橘潛葉蛾的發(fā)生與防治研究綜述[J].三明農業(yè)科技,2006(2):23-24.
[8] 蔣耀智,曾 玲,湯 才,等.中國柑橘園柑橘潛葉蛾雄蟲對性誘劑趨向的晝夜節(jié)律[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10,32(2):29-30.
[9] 曾永新,宋志強.柑橘潛葉蛾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0,16(12):143,148.
[10] 徐小明,郭基洋,殷玉明,等.十種藥劑防治柑橘潛葉蛾效果評價報告[J].現代園藝,2010(2):37-38.
[11] 黃昌武,陳其海,寧繼文,等.漳河庫區(qū)柑橘潛葉蛾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2):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