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五年制高職學生班級管理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也成為在班級管理中貫徹“以人為本”思想立足點。從需要層次理論出發(fā),根據(jù)五年制高職學生的五種需要來分析如何使班級管理更加有效。
關鍵詞:需要層次理論;班級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276-02
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好的管理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把班級管理工作同滿足學生需要有機結(jié)合起來,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符合學生的需求才能使學生感興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本文從需求層次理論出發(fā),以五年制高職學生的五種需要來分析如何使班級管理更有效。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基本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美國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提出的。馬斯洛認為,人類有多種需求,這些需求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nèi)在得到的滿足轉(zhuǎn)化,可按其性質(zhì)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之后,才會產(chǎn)生更高層次的需求,低層次的需求滿足的程度越高對高層次需求的追求就越強烈。低級需求通過外部物質(zhì)條件使人得到滿足,高級需要則是從內(nèi)在精神方面得到滿足。
二、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現(xiàn)狀
1.行為習慣和自控能力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法制、紀律觀念淡薄,遲到、曠課、上網(wǎng)吧、早戀、打架斗毆、敲詐勒索、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辱罵教師的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少數(sh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較差,違規(guī)違紀行為成為家常便飯,屢教不改。
2.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差。五年制高職學生招收的都是初中畢業(yè)生,年齡一般在15~16歲,錄取分數(shù)在200分左右,有的地方錄取最低分數(shù)為160分。在初中階段就沒有打下或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生活習慣,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差,不愛學習、不會學習。進入五年制高職學校后,文化基礎課如數(shù)學和英語等課程普遍較差,他們對全新的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技能課,學起來很費力。
3.心理素質(zhì)和心理承受能力差。許多學生進入五年制高職學校學習是“無奈之舉”,有不少學生是在家長的逼迫下才走進學校重新上學的,他們大多數(sh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厭學情緒,因此,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態(tài)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只為應付家長。為此,在他的潛意識里就是自己學習基礎差,學習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自暴自棄,遇到挫折就更難以承受了。
4.意志力差。許多學生由于家長的嬌生慣養(yǎng),無原則地溺愛、寵愛,加上家庭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缺乏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遇到困難,不思進取,不謀求解決,只有退縮或放棄。有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就業(yè)后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總嫌工作苦、工作累、工作時間長而經(jīng)常炒老板的“魷魚”,不停地找工作、換工作,游蕩于社會。也有部分學生遇到挫折干脆回到家里“啃老”。
三、用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班級管理
依據(jù)需求層次理論,我們應從滿足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提高對學生的需求滿足的重視程度,增強以人為本意識,提高教育管理的實效。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指饑餓、睡眠和性需求。他把人類的生理需要作為需要層次的基礎或根本,只有這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才會進一步激發(fā)高層次的需要?,F(xiàn)在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大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條件還是比較寬裕的,在生活上沒有后顧之憂的;對于少數(shù)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不僅要主動幫助他們申請享受到國家資助金,而且要從生活上、情感方面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和幫助;還要鼓勵和支持他們參加勤工儉學,自強不息,戰(zhàn)勝困難。學校在教學安排時必須顧及到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特點,每節(jié)課的上課時間不宜超過45分鐘,否則時間過長容易出現(xiàn)疲勞、瞌睡、開小差等問題,影響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教師不妨告訴學生,什么時間吃飯才符合人體的自然規(guī)律吃得更健康、更科學、穿衣打扮色彩如何搭配才漂亮、怎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使自已精力充沛、為什么對異性有好感、怎樣才能引起異性的關注等等,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只有滿足了學生的生理需求,學生才會更好的學習,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2.安全需要。馬斯洛告訴我們,人類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安全的需要。作為身心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五年制高職學生,對安全需要的渴望更為強烈。五年制高職學生綜合素質(zhì)不高,在中學時期時被視為“差生”,自信心遭到挫傷,失落感較強,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jù)調(diào)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更害怕在學習中犯錯誤,導致嚴重的焦慮、抑郁,缺乏安全感,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梢?,安全的課堂心理氛圍是學生學習的最起碼的保障。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學生管理必須以教育管理觀念變革為先導,樹立“學困生”不是“壞學生”、“人人有才,人無全才”的觀念。在教育中要識才、“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長處,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此外,客觀環(huán)境的安全也十分的重要,尤其是隨著中國獨生子女的增多,安全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接二連三的校園安全事故(如黑龍江寧安學生遇難事故、四川通江縣小學踩踏事故、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門口惡性殺人案件等)一次又一次地為學校管理者敲響了警鐘:學校安全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首先,加強安全知識教育,提高安全意識。使安全知識扎根于學生頭腦,安全措施立足于學生生活,防患于未然。其次,確保學校硬件設施無任何安全隱患。若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妥善解決。尤其是室內(nèi)的電線、電器設備應定期檢修,各種室內(nèi)附屬物應定期檢查加固。同時還要警惕建筑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再次,保證班級同學不受外界暴力威脅,防止班內(nèi)學生“稱霸”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社交的需要。引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滿足其歸屬與愛的需要。馬斯洛曾說:“每個人都有愛和歸屬的需要,都需要有自己的團體和集體,以尋求團體和集體的認同、支持和溫暖,否則個體將無法生存和生活。” 愛和歸屬這一基本需求是任何個體的成長都必不可少的,溫暖的家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同學的友愛、班集體的歸屬感這些需求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老師要幫助學生搭建溝通平臺,促進同學之間的有效交流;正視和積極引導班內(nèi)的非正式群體,使其積極地融入班級之中;優(yōu)化班級結(jié)構(gòu),把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融于和諧班級建設之中。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當努力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通過各種活動來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班級活動中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在班級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4.尊重的需要。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就是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與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知識及生活經(jīng)驗基礎,站在平等的地位,傾聽學生的想法,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不僅包括他的長處,而且包括他的缺點,尤其是尊重“學困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甚至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
還要做到:首先要善于發(fā)掘?qū)W生的才能。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肯定、表揚和認可。這些初中所謂的“差生”,有一天得到了表現(xiàn)其特長的機會,他將會非常珍惜,加倍努力。一旦他在某一方面得到了認可,找到了自信,這種情緒將會傳染,會影響到他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基石,賞識和鼓勵往往更能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和工作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班主任要經(jīng)常換位思考,給學生一個自由發(fā)展個性的空間。第三設立必要的獎勵機制。馬克·吐溫說:“靠一句美好的贊揚我能活上兩個月。”老師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表揚和贊美。特別是班級“后進生”,“后進生”是班級管理的“短板”,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老師要做到有教無類,看到后進生的每一個進步,適時地給予指導、鼓勵和表揚,使其增強信心,迎頭趕上,實現(xiàn)班級有效管理。
5.自我實現(xiàn)需要。所謂自我實現(xiàn),簡單來說就是“成為你自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白晕覍崿F(xiàn)也許可以大致被描述為充分利用和開發(fā)天資、能力、潛能等,這樣的人似乎在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
“90后”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我實現(xiàn)的欲望,老師應該給予充分指導和幫助,為學生搭建展現(xiàn)個人才能的平臺,為其提供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和場所。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比如有的學生硬筆書法比較好,就鼓勵他報名參加“鄭州市5+1綜合職業(yè)技能竟賽”、“河南省中職學生素質(zhì)能力大賽”等活動。這種激勵是學生在自我實現(xiàn)過程中不竭的動力源泉。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班級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當然,我們強調(diào)從學生需要入手,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基本途徑來優(yōu)化班級管理,并非毫無原則、有求必應地滿足所有學生的所有需要,而是在辯證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滿足學生合理需要來有效促進班級管理,實現(xiàn)班級管理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沈雙一.課堂管理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4] 朱軍.從需要層次理論透視學校班級管理[J].教育與職業(yè),2006,(15).
[5] 陳志沛.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學校管理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yè),2007,(20).
[6] 張靜.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對班級管理的一些啟示[J].教師,2011,(3).
[7] 劉旋,鄭玉秀.從自我實現(xiàn)需求看“90后”大學生的管理[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11):27.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