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序先生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48年生于四川璧山,1982年考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系,師從李純一先生,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1984年畢業(yè)后任教于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秦序先生致力于中國音樂史研究,成果頗豐,代表作有《中國南方高山、佤、苗等族體鳴木鼓與有關音樂起源的幾個問題》、《民族樂器口弦初探》,此外還有專著《中國音樂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月)、《中華文化通志·樂舞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等,還參與編撰國家重大項目《中華藝術通史》,譯著有日本岸邊成雄《唐俗樂二十八調(diào)的成立年代》、《唐代的樂器》等共約20余萬字。秦序先生的研究多涉及學科焦點問題。而存在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秦序先生提出的一些觀點與看法給人以豁然開朗之感,開拓思路,能夠讓人以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問題。
關鍵詞: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讀后感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267-02
一、研究成果
秦序先生有部分研究成果收集于《一葦凌波》,書名來自蘇東坡《前赤壁賦》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個題目其實體現(xiàn)了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心得,是秦序先生多年研究后感受的表達。
《一葦凌波》收集了秦序先生20篇文章,秦序先生自己將這些文章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六篇文章,主要是樂器相關問題的討論,討論的內(nèi)容涉及樂器起源、樂器測音、樂器發(fā)音規(guī)律等方面,最早的一篇是發(fā)表于1981年的《民族樂器口弦初探》,最晚的一篇是1995年發(fā)表的《音樂考古測音研究的誤區(qū)——銅鼓“雙音”及其“生律法傾向”、“律制”研究評析》,這些文章發(fā)表的時段為1981—1995年,可以說在這十五年中,秦序先生一直關注樂器相關問題的研究。
第二部分收集的九篇文章,主要是關于唐代音樂歷史以及這一時段歷史人物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有唐代音樂著作討論、唐代音樂作品研究、唐代音樂思想研究等等,最早的一篇是1983年發(fā)表的《〈霓裳羽衣曲〉的段數(shù)及變遷》,最晚的一篇是2001年發(fā)表的《崇雅與愛俗的矛盾組合——多層面的白居易音樂美學觀及其變化發(fā)展》,可知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秦序先生對于唐代音樂發(fā)展變化、以及在當時背景下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關系關注較多。
第三部分收集三篇文章,都是關于古琴相關問題的研究,涉及有古琴的樂曲、樂譜,古琴彈奏者,以及古琴自身發(fā)展等問題。這些文章時間最早的一篇是《中國音樂學》1995年第4期上發(fā)表的《琴樂“活法”及譜式優(yōu)劣之我見》,最晚的一篇是《中國音樂學》2003年(季刊)第3期上發(fā)表的《琴樂是一個不斷變革發(fā)展的多元開放系統(tǒng)——兼及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與發(fā)展》,還有一篇是《琴樂: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喜愛與試圖壟斷》,這一時段是1995—2003年,在這九年時間里,秦序先生在古琴相關問題研究領域也有涉獵。秦序先生在有關古琴研究認為古琴打譜有要注意其特殊性的存在,但是不可將特殊性擴大化。
第四部分收集兩篇文章,《楊蔭瀏先生在音樂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貢獻》是對于楊蔭瀏先生研究貢獻的評價,另一篇是為《吳華古典詩詞歌曲九十九首》所寫的序。
這兩篇文章中,《楊蔭瀏先生在音樂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貢獻》發(fā)表時間較早,其于《中國音樂》1994年第4期發(fā)表;而《給古代詩歌重新插上音樂的翅膀——〈吳華古典詩詞歌曲九十九首〉序》,則于2001年《吳華古典詩詞歌曲九十九首》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這一時段約八年時間。
由以上梳理來看,秦序先生在就某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時,同時也會關注另一個問題。但就整體來看,從1981—2003年這二十三年的時間,秦序先生的研究早期是專注于樂器自身問題,后逐漸發(fā)展至關注音樂發(fā)展、變化問題。
二、研究體系
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在文章中都有所體現(xiàn),下面將選取部分篇文章來進行論述。
在《中國南方高山、佤、苗等族體鳴木鼓與有關音樂起源的幾個問題》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以木鼓為研究對象,將木鼓的功用、材質(zhì)、歷史上演變,木鼓與整個社會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運用了民族學、考古學等探究方法作了極為詳盡的論述。在這篇文章里秦序先生就指出,在具體研究中,要注意研究問題不能夠簡單套用某一種模式,也不能夠?qū)⑹挛锇l(fā)展的因素簡單歸結于某一點,而是要明白事物發(fā)展系統(tǒng)中具有錯雜、多面、多層次的特點。在文章結語中,秦序先生認為對于藝術相關問題研究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現(xiàn)有研究仍顯不足。
而在接下來的《談西南洪水神話中的木鼓》這篇文章,又從少數(shù)民族神話中探討木鼓的起源問題。實際上這已經(jīng)表明,秦序先生的文章是圍繞一個問題進行了不同角度論證,都是就一個關注點展開不同層次的討論。
在有關唐代音樂歷史這一部分中,《唐代音樂傳說考校獻疑二則》一文里,秦序先生以唐代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中一段有關樂人斗樂的描述,以及清王國維《優(yōu)語錄》中一段引用材料為切入點,將兩段材料矛盾點拋出,并以其他相關材料進行比對。在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認為,對于史料中出現(xiàn)的類似傳說、傳聞的材料,或本身為引用材料、而與其他相關內(nèi)容集中于一本書出現(xiàn)彼此相互矛盾的,應該加以充分的考證。如果只是材料中有什么內(nèi)容就引用什么內(nèi)容,會導致對當時事物存在狀況的認知出現(xiàn)偏頗。而對于所有材料應持有的態(tài)度,秦序先生認為應抱有懷疑態(tài)度去審視,但這種懷疑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刀切”,要盡量保持客觀。在對待史料時,要仔細考證材料的來源,認真分析其使用價值,“從而使我們的音樂史研究和編纂建筑在更堅固牢靠的基礎之上”[1],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這篇文章其實是秦序先生在材料運用方法的一個論述。接下來《〈霓裳羽衣曲〉的段數(shù)及變遷——〈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二》以及《唐玄宗是〈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嗎?——〈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一》這兩篇文章又是論證同一個問題不同層面的例子。
秦序先生在《崇雅與愛俗的矛盾組合——多層面的白居易音樂美學觀及其變化發(fā)展》這篇文章中詳細闡述了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秦序先生在這篇文章里以白居易生平為背景,將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分成兩個時期來進行論述,文中大量引用能夠代表白居易觀點的作品(如詩作),然后進行分析比較,從而得出白居易的思想發(fā)展脈絡。秦序先生認為,白居易的思想變化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代表的是白居易所處階層在當時整個社會環(huán)境背景下思想變化的一個趨勢。
第三部分的文章《琴樂“活法”及譜式優(yōu)劣之我見》中則闡述了有關古琴樂譜的相關問題,這篇文章是以琴樂“活法”為名,既討論了古琴自身記譜特點、傳承方式的特點,也提出對古琴譜所持態(tài)度應有的態(tài)度。秦序先生認為古琴譜雖然沒有像西方五線譜譜面標識那樣詳細,但也不能夠就此斷定古琴譜就是不完善的、不詳盡的、落后的。秦序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古琴譜的產(chǎn)生有其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以及優(yōu)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音樂樂曲處理上所獨有的特點,但是這個特點不應絕對化、片面化,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琴樂同樣受到規(guī)律制約。
第四部分《楊蔭瀏先生在音樂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貢獻》一文中,秦序先生將楊蔭瀏先生研究的貢獻作了三大部分的梳理,對于楊先生的論著給予肯定。秦序先生認為,楊蔭瀏先生開創(chuàng)的語言音樂學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音樂文學這一領域里,秦序先生認為楊蔭瀏先生的相關研究更是舉足輕重:“楊蔭瀏先生的觀點為音樂文學史的研究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突破?!盵1]
眾所周知,從事中國音樂史研究,自身是要具有相當素質(zhì)才可以承擔研究重任。這其中,對于史料的把握是必不可缺的,因為掌握史料是立論基礎;對待史料還要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并且還要有對中國音樂相關史料的詮釋能力。而從以上梳理的內(nèi)容中,可以看到秦序先生對待史料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對于史料選擇視角開闊,研究方法多樣,選取的證明材料涉及領域不僅僅局限于歷史這一學科,而是拓寬至文學、考古等領域,使論述更為充分、更加詳實,文章中獨特、鮮明的觀點愈加凸顯,研究成果也更具有說服力。對于服務于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等,秦序先生并沒有局限于特定標準。而研究成果中如果需使用材料,秦序先生則認為應該將使用的有關材料進行分析,不能夠人云亦云。
由上面對于《一葦凌波》書中部分文章的梳理可看出,秦序先生眾多研究成果中體現(xiàn)的理念是:對待研究事物盡量客觀、全面的論述,從多個角度進行不同層面的分析,力求最充分的認識研究事物。既要注意到事物發(fā)展自身所存在的獨特性,也要明確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存在的普遍性。
秦序先生研究成果涉及領域廣,僅憑一篇小文章是很難作到詳盡、充分、全面,本文所寫內(nèi)容,只是對秦序先生部分研究進行了梳理與總結。
三、小結
秦序先生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除史學之外領域也有所建樹。秦序先生掌握史料詳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參考古今往來眾多研究思想,逐步形成秦序先生本人的研究理念,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成就了秦序先生在中國音樂史學領域內(nèi)的研究。本文從收集秦序先生研究成果的《一葦凌波》入手,從其史料運用、史料考證、研究理念等方面進行相關論述,希望能夠探尋出秦序先生研究成果中體現(xiàn)的成就與影響,并以此為契機,體會中國音樂史研究過程中的魅力。
書中提及蘇東坡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本身的意思是聽任小船漂流到各處,凌于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表達了一種駕著一艘小舟在江上漂浮,好像置身于廣闊無垠的宇宙之中一般的感覺,而秦序先生據(jù)此詩句將書命名為《一葦凌波》,也是表達了秦序先生研究多年來的一種體會與感受。學術研究之路漫長,所要研究的問題之繁多,而自己目光所到之處,便是研究興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