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除絕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一直以來是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也是中國“十二五”期間的一個重要目標。國內外學者從貧困的定義及其類型、貧困的成因以及相應的反貧策略等方面對貧困問題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在其成因及解決路徑上,多是從人均收入低、資本投入不足這一單向的靜態(tài)角度出發(fā),缺乏多維、綜合、動態(tài)的分析模式。在系統(tǒng)梳理已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貧困問題的現(xiàn)實狀況,從貧困產生的內在機理及外部環(huán)境,提出“內生性貧困”和“外生性貧困”的概念,并由此提出“健康人”和“健康社會”的構想以期對解決貧困問題作出建設性的探討。
關鍵詞:內生性貧困;外生性貧困;健康人;健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0-0016-02
消除絕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是中國政府長期關注和力主解決的重要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貧困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貧困人口總規(guī)模有所下降。據相關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01—2010年)》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實現(xiàn)。農村貧困人口從2000年底的9 422萬,減少到2010年底的2 688萬,貧困發(fā)生率從10.2%下降到2.8%。2001—2010年,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 277元增加到3 273元,年均實際增長8.1%。在貧困人口總量下降的同時,也呈現(xiàn)出貧困主體在生理、心理以及外部條件上的個性化差異,由此加劇了扶貧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返貧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貧困地區(qū)特別是連片特困地區(qū)發(fā)展相對滯后。同時,隨著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不斷深入,扶貧開發(fā)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201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標志著中國農村扶貧工作進入新階段。因此,為進一步推動中國扶貧工作的開展,本文系統(tǒng)梳理國內外學者關于貧困問題的相關研究成果,從貧困的定義及分類、貧困的成因及解決對策的角度對國內外的研究進行綜述。
一、貧困的定義及類型研究
對于貧困內涵的認識與研究,國內外學者經過了一個由單向到多維、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過程。國家統(tǒng)計局的貧困研究課題組(1990)從物質缺乏的角度來認識貧困,認為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缺乏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即為貧困??禃怨猓?995)認為貧困是一種無法維持個人生理和社會文化可接受的生活水準的生存狀態(tài)。諾貝爾經濟學者阿馬蒂亞·森(2001)將貧困劃分為收入貧困、人類貧困和知識貧困。從多角度,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對貧困進行了解讀。中國學者葉普萬等(2003)將能力貧困解讀為貧困主體缺乏基本的人類能力。開發(fā)援助委員會(DAC)(2001)從政治、社會、經濟、人類、保護五個方面的能力來綜合界定貧困的內涵。
有關貧困類型的劃分與研究,從貧困程度的角度田應奎(2003)將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絕對貧困即按維持勞動者及其贍養(yǎng)人口生存所必需的人均最低生活費用;相對貧困是指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時維持的那種社會生活狀況,各個社會階層之間和各階層內部的收入差異。根據貧困的性質和引起的原因,謝維營(2002)把貧困分為制度型、政策型、環(huán)境型、風險型等十種貧困類型。
二、貧困的成因研究
對于貧困現(xiàn)象形成的原因,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與熱點,目前,國際上較為流行的理論可大致分為貧困成因的靜態(tài)解釋和動態(tài)解釋: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國際上對于導致貧困的原因的分析大都是以人均收入低為起點,納克斯(1953)首次提出著名的“貧困惡性循環(huán)”理論,針對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從需求與供給兩個方面,分別構建了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不充足—生產規(guī)模受限—低收入,低收入—消費疲軟—市場需求減少—生產規(guī)模減小—低產出,這兩個導致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圈”。萊賓斯坦(1957)則認為外部動力資本的不足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即“臨界最小努力”的缺失??姞栠_爾(Gunnar·Myrdal)提出了“循環(huán)積累因果關系”理論,從經濟、政治、制度、文化、習俗等廣泛的層面上研究不發(fā)達國家貧困的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fā)展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針對致貧因素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通過認清“低收入”這一貧困表象,以發(fā)展、動態(tài)的研究視角,得出導致貧困的內在根本性原因是生存、適應及發(fā)展能力的低下與短缺。
綜上所述,對于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多側重于從人均收入水平低、資本積累不足角度去探討,但貧困本身卻又是一個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森的能力模型雖在一定程度上,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關注了“能力”在致貧因素中的核心地位,但未能提出較為系統(tǒng)的可供操作的解決對策。在系統(tǒng)梳理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貧困問題現(xiàn)實狀況,提出“內生性”和“外生性”概念,將貧困產生的原因分為,“內生性貧困”和“外生性貧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健康人”和“健康社會”的構想。
三、關于消除貧困問題的策略研究
縱觀國內外反貧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羅森斯坦—羅丹(1953)的“大推進理論”指出發(fā)展經濟的三種“不可分性”,并依此提出增大投資量,使其達到一定規(guī)模,助推國家經濟走出停滯狀態(tài)的建議;劉易斯(1954)則從“無限過剩勞動供給”的概念出發(fā),分析了發(fā)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提出通過城市工業(yè)部門相對較高的工資調節(jié),吸引農村的過剩勞動力,由此緩解農村地區(qū)的貧困程度。
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涉及面廣,所提出的建議學科交叉性強,張車偉(2003)認為應該提高貧困人群的營養(yǎng)及健康狀況,有助于幫助他們擺脫貧困。都陽(2003)認為可以通過勞動力移民解決貧困地區(qū)勞動力過剩與收入水平低下的問題。吳誠昊(2009)在扶貧開發(fā)工作中,創(chuàng)新地使用財政和金融政策工具。向海、周帆(2011)提出加大農村城市市場對接力度,增強市場導向功能,以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為紐帶,帶動農業(yè)產業(yè)。王成新和王格芳(2003)強調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加快農村產業(yè)多元化步伐,增強農村防御風險的能力等。劉娟(2009)則認為應當優(yōu)化扶貧項目選擇,完善扶貧資金的投入,建立高效益、多元化扶貧格局。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圍繞什么是貧困、貧困產生的原因、解決貧困的對策等多個角度分析了貧困問題,對貧困問題的解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已經有了階段性成果。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一體化程度的加快,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貧困問題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和成因將更為復雜,需要構建一個全面多維體系去探討貧困問題。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新聞辦.國新辦就《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11—2020年)》情況舉行發(fā)布會[EB/OL].http://www.iprcc.org.cn/front/article/
article.action?id=2748,2011-12-06.
[2]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城鎮(zhèn)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和《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的研究報告[R].北京,1990.
[3] 康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理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4] 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論權力與剝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 葉普萬,王軍.全球視野內的中國貧困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3,(5):16.
[6] OECD/DAC,DAC.Guide lines on poverty reduction[R].OECD,2001.
[7] 田應奎.經濟新概念[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8] 謝維營.貧困的類型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9] Ragnar Nurkse.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10] Leibenstein,Harvey.Economic Backwardness and Economic Growth.One of a series of books from the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57.
[11] Karl Gunna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M].Harper Bros,1944.
[12] 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論權力與剝奪[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3] Paul Rosenstein-Rodan.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Big Push”[M].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Latin America,1961.
[14] 劉易斯.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fā)展[J].曼徹斯特學報,1954.
[15] Karl Gunna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 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M].Harper Bros,1944.
[16] 張車偉.營養(yǎng)、健康與效率——來自中國貧困農村的證據[J].經濟研究,2003,(1):3-12.
[17] 都陽,樸之水.勞動力遷移收入轉移與貧困變化[J].中國農村觀察,2003,(5):2-9.
[18] 吳誠昊.扶貧開發(fā)中財政和金融政策工具創(chuàng)新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09,(2).
[19] 向海,周帆.如何改變農民貧困現(xiàn)狀策略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16):254.
[20] 王成新,王格芳.中國農村新的致貧因素與根治對策[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3,(5):326-330.
[21] 劉娟.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的沿革、經驗與趨向[J].理論學刊,2009,(8):55-58.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