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刻的文化意蘊是國產(chǎn)優(yōu)秀動畫電影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因此,從濃郁的慈悲觀、對貪欲的批判、色空不二等三個方面剖析國產(chǎn)動畫電影所蘊涵的佛教文化意蘊,并從中獲得啟示,為解讀動畫電影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為尋求更多更好的動畫電影題材提供一種參考。
關(guān)鍵詞:動畫電影;佛教;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276-03 一部優(yōu)秀的動畫電影,除了在人物造型、畫面的觀感上下工夫外,在主題的刻畫上也是不容忽視的。浸染濃厚佛學(xué)色彩的動畫電影《九色鹿》、《夾子救鹿》就是以主題的深刻、故事的生動流暢、畫面的精美贏得觀眾的口碑的。本文以《夾子救鹿》、《九色鹿》等動畫電影為中心探討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中所蘊涵的佛教意蘊,揭示出這些影片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一 、濃郁的慈悲觀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發(fā)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yīng)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1]何為慈悲?“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吨嵌日摗范咴唬骸蟠扰c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2]慈是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并拔除痛苦,二者合一,就是“與樂拔苦”。簡而言之,慈悲就是憐憫、同情、愛,人有自愛,進而愛及他人,愛世間所有眾生,這就是佛教的慈悲觀。
“慈悲”一說在小乘佛教時期就已流行,如《長阿含經(jīng)·大本經(jīng)》云:“以慈悲心故,為說四真諦?!?[3]《法集要頌經(jīng)·有為品》說:“如是佛世尊,一切智中師,慈悲為有情,廣說真實語?!?[4]慈悲心是佛為眾生闡說苦、集、滅、道四圣諦的內(nèi)在動因,慈悲精神貫穿于四諦的學(xué)說之中?!吨邪⒑?jīng)·說處經(jīng)》[5]和《增一阿含經(jīng)·苦樂品》[6]分別講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與慈、悲、喜、護“四等心”。許多大乘佛教經(jīng)都宣揚慈悲理念,如《妙法蓮華經(jīng)》,尤其是其中的《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7]更是集中地宣揚菩薩,特別是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這集中表現(xiàn)了佛菩薩對眾生平等的深切關(guān)懷,慈悲標(biāo)志著中國佛教的基本精神。
慈悲同時也是出家人修持的重要手段,如《菩薩本緣經(jīng)》中說:“菩薩往世墮在畜生,而為鹿身……常行利益一切眾生,所有善法具足成就;身色光炎如日初出,諸天敬重為立名字號——金色鹿。為無量鹿而作將導(dǎo),而是鹿王多行慈悲?!盵8]再如《大般涅槃經(jīng)》中的大善見王就是認識到自己“正當(dāng)由于過去世中,廣修布施、忍辱、慈悲故,今獲得如此報耳?!?[9]
動畫電影《九色鹿》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的源頭是《佛說九色鹿經(jīng)》[10];《夾子救鹿》也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99窟“□子深山奉親”的故事[11];而《三個和尚》的主角則清一色的都是佛教出家人。在這三部動畫電影中就傳達出濃濃的慈悲觀。
九色鹿作為神鹿,簡直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的化身,當(dāng)眾生遇到危難時,她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循聲救苦。她悲憫眾生,一視同仁,隨時、隨地、隨機地救拔生靈于苦海。她可以把水塘中苦苦掙扎的小螞蟻撈上彼岸,可以用她的體溫解救凍僵到奄奄一息的小鳥,可以為沙漠中因大雪而迷路的使者劈山開路,當(dāng)然還可以解救那個不慎落水的形容猥瑣的弄蛇人,盡管其人不久之后便違背自己的良心出賣了九色鹿。
相比之下,夾子救鹿的情節(jié)更是感人至深。夾子,一個孝順父母、心地善良的小男孩,他喜愛動物,和森林里的群鹿親密無間。當(dāng)國王帶領(lǐng)人馬浩浩蕩蕩地進山打獵,鹿群恐慌之際四處逃命時,夾子心急如焚,連忙幫助鹿群躲進密林深處;但國王的軍隊緊追不舍。為保護鹿群,夾子心生一計,他披上一張鹿皮,裝扮成一頭母鹿,朝著和鹿群相反的方向跑開;國王一箭射來,正中夾子的心房。殘忍又強大的狩獵者絕塵而去,善良卻微弱的夾子悲壯地倒下?!@是一種多么令人震撼的慈悲!
再比如,在《三個和尚》中,三位主人公出場時各有一個精彩細節(jié):小和尚耐心地將被他絆倒的小烏龜翻轉(zhuǎn)過來,高個兒和尚用一株鮮花驅(qū)走在身邊紛紛擾擾的蝴蝶,胖和尚憨笑著放走了誤入僧鞋里的一條魚。三個和尚都是在匆匆趕路,但是匆忙中他們沒有忘記出家人的慈悲為懷,“五戒”之一的“不殺生”是每個出家人時刻銘記的戒律,不能傷害任何生靈,即使是阻擋、騷擾自己的小動物也不例外。
如果說九色鹿的普救眾生,固然是出于天性的慈悲,但她畢竟有廣大的神通,足以為她無量無邊的善行提供保障,使得她進則可以揚善,退則足以自保。顯然,九色鹿這個萬善皆備、法力無邊的角色寄托了蕓蕓蒼生對于造物主的美好希冀。然而遺憾的是,世人的善良往往伴隨著卑弱與無奈,可是他們卻有與神鹿同樣的慈悲天性,二者相比,雖然能力懸殊,而其慈悲則毫無二致。夾子的奉獻精神可歌可泣,他敢于用生命解救危難中的梅花鹿,其行為極好地詮釋了佛祖“割肉喂鴿”“以身飼虎”的大慈大悲精神。
這幾部動畫電影一方面?zhèn)鬟_出佛教的慈悲觀,另一方面則彰顯了中國固有的“性本善”倫理,巧妙地化為觀感強烈的動畫,輕松地傳達出人性之美的永恒主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對貪欲的批判
佛教有所謂“貪、嗔、癡”三念,貪是指染著于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于外五欲染愛名貪?!?[12]就是指的這個意思。眾生處世,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chǎn)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執(zhí)著并產(chǎn)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俱舍論》卷十六中說:“于他財物,惡欲名貪。” [13]通俗地說,對于名、利,對于財物,對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對于由五蘊和合之眾生之體,產(chǎn)生無厭足的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稱為貪。佛教認為,貪是佛教修行的大敵,是產(chǎn)生一切煩惱的根本,所以將貪列為根本煩惱之一,并將貪與嗔、癡等一起作為有害眾生修行的“三毒”?!坝欣嫖艺呱澯`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jié)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緸橐磺袩乐尽!?[14]
帶有濃郁佛教文化色彩的動畫電影就批判了蕓蕓眾生的這種貪欲。如《九色鹿》中的王后就是一個貪念極強的人,作為一國之母,她養(yǎng)尊處優(yōu),錦衣玉食,極盡人世之享樂。然而窮奢極欲和飫甘饜肥未能消磨其貪欲,反而令她得隴望蜀,貪欲無限升級,就連善良吉祥的神鹿也不放過,妄想用神鹿的毛皮來制衣。為滿足貪心,她尋死覓活,迫使國王張榜全國尋找神鹿的蹤跡。而弄蛇人也為“官封一縣,金銀滿斗”的貪心所驅(qū)使,忘恩負義,出賣了九色鹿。王后、弄蛇人的貪婪嘴臉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越發(fā)襯托出世人貪欲之可畏。
《豬八戒吃西瓜》刻畫了一個貪吃懶惰的豬八戒形象。師徒四人在西行取經(jīng)途中饑餓難耐,由八戒和悟空去尋找食物。懶惰的八戒偷偷躲在大樹下酣睡,睡醒后意外地撿到一個大西瓜。他忍不住,把西瓜切為四份,先吃掉自己的那塊(最大的一塊);然后又忍不住,經(jīng)過幾番思想斗爭,先吃了悟空的那塊,再吃完沙僧的一塊;最后實在忍不住,干脆連留給師父的那一塊也吃了!他貪吃的理由是:“一塊也解不了渴,我把猴子這塊也吃了吧”,“愈吃愈愛吃,我把沙僧這一塊也吃了”。貪欲就這樣一點點積累,越積累越強烈,終于沖毀了一道又一道的道德防線,使他徹底淪為了貪欲的奴仆。
貪欲和道德,或者說天理與人欲,歷來就是一對此消彼長的矛盾體:道德進一分,則貪欲少一分;貪欲進一分,則道德退一分;貪欲無上限,則道德無底線。上述兩部動畫雖以神話為情節(jié)依托,卻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該如何遏止貪欲、弘揚道德?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這個問題仍值得深刻反思。
三、色空不二的佛理
在佛教中,“色”就是現(xiàn)世中的物質(zhì)和欲望,“空”就是五彩繽紛的現(xiàn)世之后的本質(zhì)的空無。在佛教看來,色空本無二致,“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 佛教認為,有為諸法,如夢幻泡影,轉(zhuǎn)瞬即逝,終歸于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16]出家人唯有透過紛繁復(fù)雜的色相,參悟空無的真諦,方是修行的極致。
動畫電影《猴子撈月》,就取材于《摩訶僧祇律》卷七中的一個說法小故事:
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尸,于空閑處有五百獼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xiàn)。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dāng)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輾轉(zhuǎn)相連,乃可出之?!睍r諸獼猴即如主語,輾轉(zhuǎn)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是等騃榛獸,癡眾共相隨。坐自生苦惱,何能救世間?!狈鸶嬷T比丘:“爾時獼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余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相隨順,受諸苦惱,今復(fù)如是?!?[17]
經(jīng)過改編的動畫情節(jié)大致如下:領(lǐng)頭的大猴子帶領(lǐng)小猴們迭成“猴梯”去摘月亮,結(jié)果“猴梯”跌落,月亮沒有摘到;群猴又拉成一長串掛到水面去捉水中的月亮,用椰子瓢把“月亮”小心翼翼地盛起來,大家非常高興。一只貪心的小猴子搶走“月亮”,你爭我奪,一瓢水潑在地上,“月亮”沒有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依然高高在上,眾猴百思不得其解。
這個佛教故事經(jīng)過動畫制作者的改動,變成了一部生動活潑、觀感十足的動畫電影,洋溢著濃濃的中國風(fēng)味。相比原來的故事,動畫中還增加了小猴子的“迭梯”、“用椰子瓢”、“搶椰子瓢中的月亮”等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中就蘊涵了“色空不二”的佛理,眾猴不知真相,以為月亮在天上、水潭中、椰子瓢中,殊不知水月鏡花,依然為空。
結(jié)語
《九色鹿》、《三個和尚》、《夾子救鹿》等優(yōu)秀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不僅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場精美的視覺盛宴,而且在感動之余引人深思。佛教文化,為學(xué)者研究動畫電影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考維度,同時也可以促使動畫編劇從佛教文化中尋找更多更好的題材。
參考文獻:
[1] [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M]//大正藏: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256下.
[2] 丁福保.佛學(xué)大辭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1:2324.
[3] [后秦]佛陀耶舍,等,譯.長阿含經(jīng)[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5下.
[4] [宋] 天息災(zāi),譯.法集要頌經(jīng)[M]//大正藏:第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345下.
[5]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jīng)[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563中.
[6]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經(jīng)[M]//大正藏: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658下.
[7] [后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M]//大正藏:第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55-58.
[8] [吳]支謙,譯.菩薩本緣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66下.
[9]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jīng)[M]//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202上.
[10] [吳]支謙,譯.佛說九色鹿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453.
[11] [西晉]圣堅,譯.佛說睒子經(jīng)[M]//大正藏:第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440-441.
[12] 遠法師.大乘義章[M]//大正藏:第4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570上.
[13] [唐]玄奘,譯.俱舍論[M]//大正藏:第2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88中.
[14] [后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M]//大正藏: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286中.
[15]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M]//大正藏: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848下.
[16] [后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M]//大正藏:第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752中.
[17] [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摩訶僧祇律[M]//大正藏:第2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284.
Analysis of the Buddhist culture implication of the domestic animation film
—— Taking \"Jiazi save deer\",\"nine color deer\" as the theme
ZHANG Sheng-zhen
(Chinese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Tianjin 300222)
Abstract: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uccess,excellent domestic animation film has therefore,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rich compassion view of greed,criticism,color choice analysis of Buddhist culture connotation of the implication of the domestic animation film,and gain enlightenment,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interpretation of animated film,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more and better animation films.
Key words:animation film;Buddhism;cultural connotation
[責(zé)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