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妥善解決社會糾紛,化解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刑事和解作為解決刑事糾紛的機制可以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法制建設的一條新思路。
關鍵詞:刑事和解;理論價值;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1-0189-02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和內涵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刑事和解是在國家追訴機關的引導下,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間就民事問題如賠償、賠禮道歉、諒解等事項協(xié)商達成和解后,國家追訴機關根據(jù)犯罪人的悔罪情況、賠償情況和被害人的態(tài)度等依法對犯罪人從輕處理的一種方式。刑事和解的產生與建立和諧社會是分不開的,是執(zhí)法理念的重大轉變,是調解制度的發(fā)展和革新。近年來,各地司法機關相繼開展了一些有關刑事和解的試點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刑事和解的內涵
1.刑事和解的對象
刑事和解的對象是犯罪糾紛,刑事和解的基礎就是“犯罪”的存在。
2.刑事和解的主體
犯罪首先是有一定的主體實施的特定危害行為,犯罪人是犯罪糾紛的一方主體。同時,犯罪是具有一定危害性或侵害一定法益的行為,因此,犯罪的受害人是犯罪糾紛的另一方主體。因此,刑事和解主體包括犯罪人與被害人、犯罪人與國家、犯罪人與一定的社區(qū)組織或單位組織。
(三)刑事和解的產生及意義
刑事和解歷史源遠流長。我國古代行政司法一體化的體制決定了調解具有特別的價值,法官幾乎沒有限制的自由裁量權使其具有法外調解的基礎,法令及官吏力量不足決定了調節(jié)的必要性。我國古代社會的刑法確立了較為嚴格的犯罪處置制度,但對于鄉(xiāng)村社會來說,除了重大的命盜案件必須告官通過審判處置以外,由自治機構調解或和解解決犯罪糾紛的方式不可避免,它所具有的準司法性使關于犯罪糾紛的和解方式也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
我國古代社會解決糾紛的途徑有當事人之間的和解,第三者或社會團體主持的和解和仲裁,國家的審判三種。其中,和解與調解占據(jù)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影響著我國古代法治思想,儒家提供的思想統(tǒng)治者的仁義、德政,人民的禮、信和調和,追求的是社會的和諧。和諧的表現(xiàn)之一為“無訟”,目的是以德化民、息訟戒爭、和睦相處。
(四)刑事和解與相關刑事司法制度的比較
1.恢復性司法與刑事和解
恢復性理論強調:犯罪破壞了加害人、被害人和社會之間的正常利益關系,恢復正義的任務就是在三者之間重建這種平衡。刑事司法的目的不僅是補償個別被害人的損失或使被害人復原,而且是更大的社區(qū)的修復。它的中心思想是“國家介入刑事糾紛的目的是給參與者帶來和平和恢復損失”。
2.刑事和解與被害人補償救濟制度
被害人補償救濟制度包括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形事?lián)p害賠償制度和被害人保護的刑事和解制度。就刑事和解與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關系而言,國家補償只是刑事和解的一個最后的補充手段。
3.刑事和解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和解
首先,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和解,是在法官的主持下進行;刑事和解不僅可由法官主持,也可由檢察官、警官、緩刑假釋官等其他司法官員主持。其次,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訴訟,是“庭內和解”;刑事和解不僅可能在訴訟中,也可能處于訴訟之外。再次,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和解,僅限于物質損失的賠償;在刑事和解中,包括物質損失、精神上的傷害。最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和解屬于民事和解,與刑事問題的解決無關;而刑事和解將會直接制約犯罪的司法處理結果:和解成功,被告人可能被停止刑事追訴;和解失敗,案件就會重新進入刑事司法體系的訴訟程序,被告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4.刑事和解與刑事自訴中的和解
人民法院對自訴案件,可以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自訴人在判決宣告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訴;對于已經審理的自訴案件,當事人自行和解的,應當記錄在案;調解應當在自愿、合法、不損害國家集體和其他公民利益的前提下進行;調解達成協(xié)議的,法院應當制作刑事案件調解書,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發(fā)生法律效力。從司法實踐看,刑事自訴案件中當事人往往會提起附帶性的民事訴訟,這類案件中,法官調解的重心通常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是否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二是如果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在調解時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以作為平衡當事人利益請求的重要手段。從這一點看,刑事自訴案件的和解已經帶有了某種程度的刑事和解之意味。
5.刑事和解與刑事案件的私了
“私了”是與“公了”相對的提法,是指雙方當事人不將案件提交給正式的司法機關,而是自行協(xié)商解決。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地下操作”,根本不具備“合法性”與“正當性”。刑事和解是司法體制與社區(qū)合作的成果,是在司法體制不及與不足的地帶孕育和成長,成為刑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二、刑事和解的理論價值
刑事和解制度在尋求公共利益、被追訴人利益與被害人利益這三者之間的平衡保護方面有特殊的價值。是在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形式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后,國家專門機關對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責任、免除處罰或者從輕處罰的一種制度。刑事和解是西方恢復性司法理念與我國傳統(tǒng)司法理念在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實現(xiàn)的有機交融,有其合理性根據(jù)并對現(xiàn)實社會產生積極作用。
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和諧理論的出現(xiàn)成為刑事和解制度產生的理論基礎。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催生了和諧司法的理念。從構建和諧社會、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糾紛、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增加和諧因素出發(fā),在刑事訴訟中對犯罪狀況進行了認真分析,對犯罪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將一些存在對抗性,如危害國家安全類犯罪、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重大惡性犯罪等,排除在和解之外;對于一些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一些犯罪,特別是一些輕微的犯罪,如交通肇事、故意傷害罪等,在這些案件中有明確的被害人,是存在和解條件的。
第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出臺是其產生的政策基礎?!皩拠老酀斌w現(xiàn)了“寬”與“嚴”的有機結合。對輕微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采取寬宥型刑事和解來解決刑事糾紛,體現(xiàn)了對犯罪寬的一面;而對嚴重暴力犯罪及危害國家安全等犯罪而必須體現(xiàn)嚴的一面,堅決不能寬宥。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體現(xiàn)了新形勢下司法工作的方向,為刑事和解的產生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jù)。
第三,刑事訴訟中第三法律價值的凸現(xiàn)是其產生的現(xiàn)實基礎。我們傳統(tǒng)的法律價值是一種二元構造,目的是打擊犯罪,保障人權,實現(xiàn)程序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如何在刑事法律中體現(xiàn)和諧,最大程度的讓因犯罪而受到破壞的社會關系得到修復。犯罪除對社會具有危害性之外,傷害最深的是受害者,恢復受害者與犯罪者之間的關系要比恢復社會的秩序要簡單得多、也現(xiàn)實得多。僅用追訴和懲罰的方式是不行的。如果通過諒解,被害人的心理得到撫慰,那才是社會所需要追求的。
第四,功利主義替代教條主義是刑事和解產生的思想基礎。刑事和解其實就是一種基于加害方與受害方就賠償問題所進行的對話、協(xié)商、交易、諒解過程,功利主義明顯。通過和解,受害方的精神部分得到了安慰,而加害方因為得到了受害方的諒解而以和解的方式結案,一旦達成和解不起訴或者是在公安機關撤銷案件,他就是無罪的。司法機關則提高了辦案效率,獲得了和諧的局面。
第五,無訟與 “和合”文化是刑事和解制度的文化基礎。在我國歷史上,“厭訟”、“恥訟”的傳統(tǒng)構成了民眾選擇和解的思想根源。
三、刑事和解制度構建
當代刑事法治制度必須包容著這樣的精神,即在平等、人道與寬容基礎之上,在刑事法治運作過程中展現(xiàn)出各種刑事法律關系之間的人性化、寬容和妥協(xié)性。刑事和解作為解決刑事糾紛的機制可以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法制建設的一條新思路。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具體規(guī)劃和構建
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并不會從根本上觸動現(xiàn)有的刑事法律體系。在現(xiàn)有的刑事法律體系中設立這樣一種新的刑事和解制度,仍然屬于是一項專門的、嚴肅的刑事法律改革活動。而但凡涉及法律的改革,從來就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可想而知既不會是大刀闊斧的刑事法律改革,也不會立竿見影就能進入刑事法制改革的進程。
(二)在刑事實體法上的構建
就刑事和解制度在刑事實體法上的構建,相對于刑事和解制度的具體程序來說,刑事和解的刑法制度化從范圍和技術上來講,事實上非常簡單,即只需要現(xiàn)有的刑法體制中認可并確立其法律地位。刑事和解刑法制度化的難題就是如何使傳統(tǒng)的國家追訴犯罪與刑罰的觀念與被害人、犯罪人參與犯罪處置的觀念相融合;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如何包容刑事和解等問題。
(三)刑事和解制度具體構建方式
刑事和解刑法制度構建最大的難題首先是如何改變原有的“絕對”的國家主義觀念并接受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正當性和必要性觀念,以克服深藏于人們意識內部的排斥性。所以,建立刑事和解制度首先應該進行法制觀念的革新,必須以承認法律會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改變。其次,應當在現(xiàn)有的國家主義刑法體制下確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的觀念。
結語
在當今社會的多元化體系結構下,為了實現(xiàn)建設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追求;在刑事和解廣泛而充分的社會價值與法律價值無法被回避與漠視的情況下,我們應當突破原有的“絕對”的國家主義刑法觀念,并在現(xiàn)有的刑法體制內為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讓出一定的空間,使其最終成為完善現(xiàn)有刑事法律制度,并協(xié)助實現(xiàn)刑法價值目標的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 武小鳳.沖突與對接——刑事和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 杜宇.理解“刑事和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 高永剛,王超.論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校報,2010,22(1):51.
[4] 謝望原,張小虎.中國刑事政策報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5] 宋英輝.刑事和解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 龔佳禾.刑事和解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2007.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