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森林思想”根植于日本民族文化中,具體則表現(xiàn)在對大自然的敬畏、信仰和順從。日本童話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對她影響深遠的“森林思想”在各篇作品中的表現(xiàn)。這使得其作品在講述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時,在處理斗爭、融洽、相互包容等童話主題上,占據(jù)主導作用的“森林思想”能將矛盾化解,將和諧繼續(xù)。
【關鍵詞】安房直子 森林思想 自然情懷 日式美學
素有“森林之國”的日本,森林覆蓋面積高達67%。在日本的成長觀念中,森林是生存的必然元素,它孕育著狹長島國的每一方水土的淳樸民眾。在悠長的歷史文化中,他們持有的價值觀認為人和自然是融合為一體的。這種密切關系造就了日本文化中多種與自然、樹木、植被、生靈等相連的日本民族文化特征。在日本文化的根基里一直蘊藏著在長期與森林共存的過程中形成的森林文化,這種文化下所形成的“森林思想”根深蒂固于日本人的價值觀念中,具體則表現(xiàn)在對大自然的敬畏、信仰和順從上。大自然不是用來被征服的,人類本身就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遵從自然規(guī)律,順應四季變化,耕作收獲;或者自然規(guī)律一旦被破壞時,那些突發(fā)性的暴雨、臺風、地震自然災害被人們看做是神的發(fā)怒,或是神的考驗,從而更加對神抱有畏懼。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幻想小說家安房直子的眾多作品中都有著受其民族“森林思想”影響的創(chuàng)作痕跡。她的作品將人歸入自然的范疇中進行審美觀照,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之間的平等、和諧地相互融入。在她的小說中,動物和植物,月亮和星星,木偶和樹之精靈等形象都以活躍而安然自得的狀態(tài)存在于人的世界之外,他們不是作為陪襯,而是作為安房直子寫作觀念中重要的小說角色參與到她所構建的“童話森林”的世界中。在“森林思想”的影響下,安房直子既講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故事:人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對人的傷害;也講了在這種相互傷害的痛楚時刻,安房直子在所秉承的自然和諧、敬畏順從的價值觀念下,通過故事傳達出來的理念以及對此不和諧關系作出的改變:樹的生命(森林的命運)與人的生命會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一種生命能量的溝通,從心靈出發(fā),找到人與自然之間息息相通的各種聯(lián)結點。
一、“森林思想”下不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扎根于森林深處的動物、植物或是人以外的生靈,它們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以各種形式存在。森林中的“精靈們”與人往往并不特別融洽,特別是在接受了大自然的恩澤之后,人因過失、私欲轉(zhuǎn)而破壞大自然和森林固有傳承的規(guī)律守則時,森林世界希望一切和諧的愿望破滅之時,它們會要求人類為自己的過失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或者受到“精靈們”的懲罰,或是迷失在人類自己的幻覺當中。安房直子故事中的代價和懲罰,并非常識觀念上血腥、暴力的形式,而是將現(xiàn)實和幻想模糊,將人們原本充滿靈性的性格奪走,或是將森林、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好事物遮掩不被找到,或是進入到森林“精靈們”的詛咒中,永遠過著遠離現(xiàn)實世界的生活,隱匿的,悄然的,溫柔的讓人在時間的恍然中感受失去的心痛。
童話《鶴之家》講述了被獵人長吉誤殺了一只珍貴而又美麗的丹頂鶴,然而卻因害怕受到懲罰他匆忙把鶴埋入深深洞穴里去。在他的新婚之夜,一名長得極像鶴的陌生女子送來了一只藍色的盤子做禮物。然而怪事卻在長吉去世后逐一發(fā)生了,長吉家接二連三發(fā)生不幸,每死一個人,盤子上就會多出一只丹頂鶴。藍色盤子上的丹頂鶴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長吉家的人都死了,只剩下曾孫女春子。就在她出家那一天,盤子碎了,鶴們一只接一只,從盤子里飛上天空。《野玫瑰的帽子》講述的是一位女教師來山里,為了一位名叫雪子的女孩,無意間誤入野玫瑰的森林中,被出身高貴卻遭人類殘殺僅剩兩頭的“白雪”鹿,施予魔法變成保護它們的玫瑰樹。這是母鹿對人類的報復。人類用鹿笛的聲音模仿雌鹿的叫聲引誘鹿群們,遭來了殺身之禍。母鹿把追捕的人群全部變成野玫瑰?!对爸簟穼懙氖黔h(huán)境受到破壞后,樹之精把一個個漂亮的少女變成樹葉帶到虛無縹緲的原野整夜跳舞的故事,而尋找真相的少年勇吉卻被此感動并最終選擇留在這片純凈快樂原野和妹妹永遠在一起。
生命尊重敬畏和平等,安房直子將人類在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肆意和不平等的心痛以一種隱匿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種隱匿的手法也是“森林思想”影響下,安房直子寫作風格中展示的日本民族性格特征中的“侘寂”美學(Wabi Sabi) 日式美學的基礎和核心。意指某種事物的不完美、非永存與未完成之美。一種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一種不依循常規(guī)的隨興之美。她在懲罰和報復這個主題上,從來都不會過于偏激和無所顧忌,有所心悸地保留著自然對人類的原諒和包容,其實也是人類自己對自己犯錯誤的反思。安房直子珍惜、鼓勵人類在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認識道路上的內(nèi)心反思和行動上對自然的補償。
二、“森林思想”下平等輪回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日本作家梅原猛在他的著作《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點》講到——“日本的神社里必須有森林……神圣的地方不能沒有森林。這是為什么呢?那還是由于從繩文時代以來日本人信仰的緣故。繩文陶器上的那些花紋表明什么呢?那些是表現(xiàn)對樹木精靈的信仰。沒有任何東西具有像樹木那樣巨大的生命力!樹木的精靈是生命的象征?!鄙治幕?,是以森林為背景,以人類與森林和諧共存為指導思想和研究對象的文化體系。梅原猛同時指出這種文化的精神特征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平等性,這種平等不僅只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而且存在于人與動物之間,人與植物之間。山、水、樹、土、風,甚至是它們傳出來的聲音都具有著和人類同等的靈魂和脾氣;二是輪回性,他認為“終然死了也一定會再生的生死循環(huán)的思想”。葉子樹枝腐爛后埋入土壤,滋生成另外一種生物,賦予另外一個靈魂,以另外一種姿態(tài)生存于世上。它們沒有死去,而是再生。
因而在安房直子的許多作品中,讀者都能感受到這種“森林思想”所帶來的愉悅和震撼。《雪窗》中賣雜燴的老爹在雪山下突然遇見的貍成為他的助手。一天,一個女孩跑來吃雜燴,她像極了老爹死去了整整十年的女兒美代。她留下一只手套就離開了,再也沒有出現(xiàn)。于是,在一個陰沉的雪天,老爹和貍決定推著車攤子翻山越嶺去找她。在途中,貍是忠實而得力的朋友,樹精和小鬼時而出沒,卻也遇見了那個消失的女孩。《白鸚鵡的森林》是小女孩水繪的貓咪吃了一只白鸚鵡,獲得了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它的帶領下,小女孩找到了一個地下黃泉森林,那里不單有她死去的姐姐,而且每一棵樹上都落著一只白鸚鵡。姐姐告訴水繪:每一只鸚鵡都是另外一個國度思念已逝者的使者?!缎√贄l箱》中的小猴子為感恩而給在山上的開雜貨店的老爺爺老奶奶帶來自己編的藤條箱售賣。兩個老人將小猴子當作自己的兒子,感情深厚,互相珍惜?!夺u蘿卜之夜》年輕人茂平和三頭來自三個不同地方的野豬圍坐在冒著熱騰騰白氣的飯桌前,透過白氣每個人都能看見美好的事物,忘記內(nèi)心最悲傷的事情。野豬們似乎不是動物,而是像施了魔法充滿感情的多年老友圍繞在茂平的身邊?!堵浠h雪》更是純美。來自櫻之精的請?zhí)?,受邀的“我”有幸去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櫻花屋集市。聽說是只有山里的人才能有資格去。由櫻花變成的精靈們在櫻花屋賣櫻花瓣串成的手鐲和項鏈,還有櫻花染過的手絹、棉布,帶櫻花圖案的信紙和信封,櫻花壽司和點心等,“我”在櫻花林下編織的奇幻的夢。
安房直子的童話里最常見的發(fā)生場景是森林、原野和大海。人們生活在淳樸、遙遠的山村,這里的居民多以做小買賣和小手藝為生,勤懇樸實,善良開朗,他們的生活步調(diào)緊跟著自然規(guī)則下的細節(jié),注重“時令節(jié)氣的變化,對食材、衣料等生活方式有著執(zhí)著的講究,維持著古老的風俗和儀式”。和這些古風民俗下生活的人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森林之物,也愿意去親近他們,和他們做好朋友,守護在他們身邊。安房直子將自然的原始狀態(tài)、森林的思想根源、人的最初本性三者結合,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各自的智慧、信任、包容、善良毫無掩飾的吐露給對方。這是安房直子的品質(zhì)和作風。
三、作為大自然與人類調(diào)和者的安房直子
安房直子文化理念中的“森林思想”并非平行線似的將她的童話劃分為兩種風格:最初保有的和諧和因世俗而產(chǎn)生不和諧。盡管她寫了人類對動物的捕殺,動物生靈對人類的報復,但她始終未將它們置于永久對立的兩端位置。因為她內(nèi)心充分理解人性的欲望和軟弱的心靈,更以女性所特有的柔韌和堅強,在發(fā)生不和諧時,作為思考者和調(diào)節(jié)者,帶著對人類和自然的悲憫之心寫作,所以我們能從她的作品中看到其對調(diào)和人和自然間敵對關系的嘗試和努力。而這也是作為環(huán)保主義者的她,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在她的代表作《狐貍的窗戶》中,小狐貍的媽媽被獵人“砰”地打死后,小狐貍知道一種特別的方法能夠看見媽媽:將兩根手指染成藍色,一比劃做成方方的窗戶,透過窗戶就能看到媽媽的微笑?!拔摇备S小狐貍來到了它的染印店,知道變成小男孩的店員就是小狐貍后,就不再殺它了。小狐貍教會了“我”這個魔法,讓“我”看到了最最喜歡的那個卻未曾再次遇見的少女。小狐貍得到了“我”送給它的槍,“我”得到了小狐貍送的新鮮的蘑菇。雖然人類是殺害小狐貍媽媽的兇手,雖然“我”最初也是想給難得一見的小狐貍一聲“砰”,然而雙方最終都忘了初衷,只沉浸在透過窗戶看得見的美好景色中,人與動物間的關系由仇恨轉(zhuǎn)為融洽,轉(zhuǎn)為惺惺相惜。再看她的《野玫瑰帽子》,母鹿的女兒雪子在學會帽子魔法后變成人類愛上了獵人的兒子,即使是獵殺自己鹿族的仇人,但母鹿強忍著傷痛,為了女兒的幸福同意將雪子嫁給他,并教會她做他人媳婦的基本禮數(shù)。
四、總結
悲憫之中,我們感嘆安房直子強大的內(nèi)心和博愛之情。在她的童話世界里,安房直子在“森林思想”的影響下,以種種能夠喚起人類美和善的象征意象,來表達她對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及存在價值的肯定,來表達她對人與自然能和諧相處的期盼,來表達她深沉的人文關懷。她深居簡出,獨自一人在森林深處搭建的小木屋中寫作,她有著對大自然極大的耐心和細心,能仔細聆聽細微生命的歌唱和呼喊。這份令讀者既感傷又感動的森林情懷,得以一代一代影響下去。
【參考文獻】
[1]安房直子著,彭懿,譯. 安房直子幻想小說代表作1-6卷[M].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2]李歐納,科仁著,蔡美淑譯. Wabi-Sabi [M].臺灣: 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
[3]梅原猛著,卞之強,李力,譯.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點[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3.
[4]欽佩.童話森林風——安房直子童話中歌謠的特點和作用評析[J].劍南文學,2011(9):32-33.
[5]王麗清.安房直子童話意蘊之探析[J].昆明學院學報,2013,35(1): 30-32.
[6]趙益嬋.從森林文化看日本人的自然觀[J].教育前沿,2012(2):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