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員工都發(fā)揮價值是海爾變革的主線。建立平臺,交互出用戶的意見之后,再聚合全球資源來加以滿足,海爾希望以此獲得持續(xù)產生破壞性創(chuàng)新的能力,最終成為不斷踏準時代節(jié)拍的“時代的企業(yè)”。
互聯(lián)網時代,很多家電產品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就算白色家電暫時還沒有破壞性創(chuàng)新,物聯(lián)網也會讓它產生變化。傳統(tǒng)冰箱必須與互聯(lián)網相聯(lián)。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
互聯(lián)網給海爾及中國傳統(tǒng)制造業(yè)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是相輔相成的,就像硬幣的兩面。對海爾來說,最大的機會是變?yōu)槠脚_型企業(yè)。平臺是什么?就是快速配置資源。如果變成平臺,我就不再只是原來的資源,企業(yè)的發(fā)展就不一樣,就會出現乘數效應。
但是,海爾這樣一個8萬多人的企業(yè),變成平臺型企業(yè)太難了。思維和概念要不斷更新。比如,原先是“創(chuàng)造你的用戶”,現在是“交互你的用戶”。交互用戶和原來不一樣。原來老是問用戶:你看我的產品怎么樣,還有什么意見?我來改進。但交互不是這樣的概念,不是以你為主來征詢意見或組織別人討論,而是搭建一個平臺。
打一個比方,如果你想要得到糖,一定要先種甘蔗,再由糖廠從甘蔗里提煉出糖來。但有人說甘蔗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直接從土地里提煉糖不就行了嗎?這是提煉不出來。所以,土地就相當于用戶,讓用戶成為群體來交互,才能成為甘蔗,你再從甘蔗的大數據里提取糖。但如果你問用戶要什么,這就好比問為什么不能直接從土地里提取糖。
蘋果iPhone出來之前,沒有用戶想到有一個iPhone。所以德魯克說得對,需求在創(chuàng)造出來之前不存在。那用戶交互什么呢?他不會告訴你下一個破壞性創(chuàng)新是什么,但他會抱怨這個產品有什么問題。這些抱怨就是“甘蔗”,你提取出來就可以。
就像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說的“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像一個飯店,一天見不到5個顧客,你分析數據有什么意思?但現在我有辦法吸引顧客,你再來研究什么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他們在這個飯店里哪個地方停留時間最長?為什么停留時間長?所以,先創(chuàng)造用戶,再去研究。先找出用戶的興趣點,再讓他去參與,最后再去挖掘大數據。
我總結,做這個確實很難,要走三步。第一步能不能自愿交互,找個興趣點,讓他自愿參與。第二步能不能自動交互,不是你組織討論,看能否出現群體性的意見領袖。第三步能否自我增值,像小米手機銷量翻一倍,就有一種自我增值的概念。我提出一個意見,你馬上給我實現,我覺得我的價值得到實現,我就愿意再進來。其他人沒有提意見,但他覺得這個網站關注我的需求、滿足我的需求,也會進來。我們還沒把這個(平臺)建起來,但希望朝這個方向往前推進。
具體一點說,我們在上海有一家上市公司,在香港也有一家上市公司。青島海爾的平臺目標就是成為全球白電的引領者。從市場份額來說,現在它已經是全球白電第一。但還不是引領。引領是指別人會模仿我的產品但不能超越?,F在我們有1—2款產品推出后,有一些世界名牌在模仿,但太少了。就好比巴黎時裝周發(fā)布了一個顏色,全世界都蜂擁而上。它吸引了全球資源在平臺上交互,產生了破壞性創(chuàng)新。這是我們正在推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