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序》:
1.B(引:拉,牽引。)
2.C(A項,①中的“之”,助詞“的”;②中的“之”,代詞“道理和知識”。B項,①中的“者”,“……的人”;②中的“者”,句中停頓。D項,①中的“其”,助詞,表疑問語氣;②中的“其”,代詞“他們的”。只有C項中的“因”,都是“于是”的意思。)
3.D(③⑥是觀者的感受,與題目“斯境勝絕”無關。)
4.C(“直抒胸臆”錯,文中表達感情是含蓄的。)
5.(1)于是我們一起把小船拴于巖石下,帶著仆夫割倒雜草。
(2)即便是口舌敏捷的人,也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3)我們希望將來有人知道這個地方,所以詳細地記載了這次的事。
《寶界山居記》:
1.C(A項,①中的“而”,表順接關系,相當于“就”;②中的“而”,表轉折關系,“然而”。B項,①中的“以”,介詞,“把”;②中的“以”,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因為”。D項,①中的“之”,結構助詞,“的”;②中的“之”,代詞,它,指寶界山。只有C項中的兩個“于”,都是介詞,“在”,意思相同。)
2.D(A、B、C三項中的“之”都是作為結構助詞,“的”。而D項中的“之”,是代詞,代寶界山。與例句中的“之”字的用法相同。)
3.B(①敘述鐘山父子居住在這里的情況;③寫“我”在萬峰山讀書,盡賞美景;④贊揚仲山父子不慕名利、隱居山林的高尚品格。)
4.C(該項中“作者曾經(jīng)到過寶界山,飽覽了其奇麗壯觀的景色”的表述與原文意思不符,原文中“余未至寶界也”說作者并沒有到過寶界山。)
5.(1)天下的山,有水就能讓人愉悅,水有時流經(jīng)關口的時候,非常狹窄,不足以盡顯山的奇美。
(2)所以凡是沿著湖邊奔流直下的景色,都以太湖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