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華商報》上讀到了為紀念伊戰(zhàn)10周年而發(fā)表的一張照片:《媽媽的懷抱》。這張照片視覺沖擊力是如此之強,它的藝術感染力如此鋒利深透雋永悠長,先是讓我如遭雷殛,久久不能平靜,后是讓我反復地玩賞,思緒如潮,眼眶濕潤。
冷冰冰的地板上,有一幅用粉筆畫成的兒童畫,充滿稚氣的筆觸,勾畫出一個面帶微笑的母親,兩段粉筆就放在一邊,一個小女孩脫掉鞋子,爬到畫中間,頭枕在媽媽胸前,蜷縮著,在她懷抱中沉沉地睡去。
一頭散亂的黑發(fā),一張白皙如玉的臉蛋,一身白色的素衣。睡得很香很香。那畫悲愴而凄美。
當我在讀這張照片的時候,我第一眼的印象是,照片表現(xiàn)的是留守兒童對母親的思念。我非常震撼的是,藝術家那獨到的構思和驚人的表現(xiàn)力。如此簡潔的畫面,如此強大的母性,如此強大的穿透力。
可當我讀到這幀照片的文字的時候,我才明白,我完全誤讀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居然是一位伊朗藝術家的作品。這張照片在網上被瘋傳,讓許多網友淚飛如雨。
微博上最先轉發(fā)這張圖片的網友表示此帖是轉來的,同時在微博中講述了這個故事。故事中說,這是一個孤兒院的孩子,是伊朗女藝術家BahareH BisheH在伊拉克的孤兒院拍攝的。
真讓人嘆息:藝術無國界。
這張照片在網上被微博反復手手傳遞,令無數(shù)人心碎。渴望愛,渴望媽媽溫暖的懷抱,在幻想的母親懷中,她安靜地睡去。網友們對這個小女孩充滿了心疼。
品木絲序說,孩子的夢想很小,有媽媽的懷抱就夠了,孩子就渴望媽媽的懷抱!許多已為人母的網友,看到這張圖片更是淚流滿面。很多網友表示,一大早打開電腦看到這個圖片,頓時淚流滿面。
網友菜鳥說,自己在網上看到了另一個版本,是阿拉伯文注釋的,顯示的故事是,媽媽和家人在轟炸中死去,可憐的阿薩迪只能這樣躺在媽媽的懷抱之中,沒有孤兒院的故事,也沒有這么煽情。
有人在網上追尋圖片的原始來源,看到了一位伊朗女藝術家BahareH BisheH在網上所發(fā)布的圖片,其中便有這一張。在網上,有她很多作品,而這張在媽媽懷中入睡的圖片,是在2012年的7月15日拍攝的。這張圖片之下,寫著“I Have a Mother……”(我有一個媽媽)。
我想,同一張照片會有不同的解讀,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解讀。也許這樣的解讀更有殺傷力。華商報上發(fā)表這張照片,是為了紀念伊戰(zhàn)10年,為了那些家人罹難,失去母愛的孩子,為了對戰(zhàn)爭的詛咒。
中國沒有戰(zhàn)亂,中國和平而安康??芍袊?800萬留守兒童,是伊拉克全國人口的兩倍,這還是2010年全國婦聯(lián)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他們同樣有《媽媽的懷抱》式的凄苦,為什么他們得留守?為什么我們不能讓他們依偎在媽媽的懷抱里?為什么他們不能享有依偎在媽媽的懷抱里這不可剝奪的、與生俱來的上天賦予兒童的權利?
中國夢里不能沒有“媽媽的懷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