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地域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大多數(shù)彝族家長不識漢字,平時與子女交流都是用彝族語言。為了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學校生活,文章針對如何幫助小學一年級學生建構減法的概念提出了措施。
關鍵詞: 一年級彝族學生 減法 數(shù)學表象
我班41名新招學生中有32名彝族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距場鎮(zhèn)較遠,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大多數(shù)彝族學生的家長又不識字,生活中與子女交流都用彝語,極少用漢語交流。學生入學后根本聽不懂老師講的話。怎樣讓彝族學生盡快融入學校生活,掌握學習內容呢?我在教學減法時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讓學生的思維在真實情景中建構減法的表象。
彝族學生不懂漢語,老師說減法,彝族學生卻不懂意思。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可讓學生的在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將學生生活與數(shù)學建立起一定的聯(lián)系,并能用漢語表達這樣一種思維過程。
案例:“3-1”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班上哪幾個同學最愛跳繩?能主動地到講臺上跳給大家看看嗎?(學生興趣盎然,根據(jù)同學們的推薦選擇了三個同學上臺。)這次跳繩的規(guī)則是這樣的:哪個同學跳累了,就請先下臺,其余的同學留在講臺上。我讓一個漢語表達能力比較強的彝族學生用彝語向同學們講了一遍。中途有1個同學回到了座位上,講臺上只剩下2個同學,這樣的辦法雖然比較笨拙,也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但是彝族同學在互相幫助中明白了減法其實就是總數(shù)里面少了一部分。雖然他們還不能清晰地用漢語表達這個過程,但是在思維深處卻將生活中的類似現(xiàn)象與減法的意義建立起了聯(lián)系,建構起了減法的表象。
二、讓學生將數(shù)學表象抽象成數(shù)學符號。
學生僅有減法的表象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這種表象。對于基礎薄弱,漢語水平差的彝族學生來講,難度就更大了。教師要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在數(shù)學表象與數(shù)學語言之間構筑一個橋梁。在“3-1”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學生上臺跳繩的情境。
案例:將數(shù)學表象抽象為數(shù)學運算教學片段
師:如果我們用小棒擺一擺學生跳繩的情況,大家會嗎?請拿出小棒在桌子上擺一擺。我們先擺多少根小棒?生:3根。師:這3根小棒表示什么呢?生:先有3個同學上臺跳繩。
師:那么1個同學回到座位上又怎樣擺呢?
(學生方法很多)
生1:我用手捂住其中的一根。生2:我拿走了一根。生3:我用書蓋著一根。……
師:同學們說的離開也好,捂住也好,拿走也好,都表示比以前少了,我們就用“-”表示,“-”是減號,表示減去的意思,少了1個同學,就是“-1”。師:現(xiàn)在看到的兩根又表示什么呢?生:還有兩個同學在講臺上跳繩。師:剩下兩個同學,就是“=2”。師:現(xiàn)在老師在黑板上畫出同學們剛才擺的過程,我們該怎樣畫呢?生:先畫3根小棒,再擦掉1根小棒。師:但是這個過程我們看不清楚,要看明白走了一個人,我們用虛線標明,虛線里的就表示減去了的。黑板上的圖就表示3減去1,結果等于2。我把它寫成3-1=2,“-”是減號,表示拿走的、蓋住的、離開的等,“=2”表示還剩下的。
通過學生擺一擺、教師畫一畫等活動,學生感受到了減法的過程,體會到減法的意義。在整個過程中,都讓會漢語的彝族同學翻譯。最后用數(shù)學運算表示這樣一個過程,達到用數(shù)學符號表達生活信息的目的,幫助學生將數(shù)學表象抽象成數(shù)學運算,逐步領會減號表示的意義。
三、活用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理解減法的含義。
怎樣用好教材提供的例子,也是我遇到的一個難題。書上出示的情境圖是讓學生擺紅花,我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小石子,動手擺一擺“3-2”。學生很快就擺好了。我讓學生用小棒代替石子,在本子上畫一畫“3-2”,學生也能用虛線框框出兩根小棒。我又讓學生寫出算式。最后我讓學生擺“2-1”、“5-1”、“4-3”,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很快地擺好,并寫出算式。課后我讓會的同學幫助不會的同學,這樣全班學生都學會了5以內的減法。
通過不同形式的操作,學生對減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整個過程中,由于教材的畫面信息,我們不能提供,只能用學生身邊的小石子、小棒代替,再把實物操作用圖畫畫出。學生在動手擺弄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對減法就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加深了對減法含義的理解。
四、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減法。
我認為學生只會擺弄老師提供的算式還不夠,還要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減法。于是我讓學生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遇到過減法?
案例:列舉生活中的減法教學片段
師:我們都會用石子、小棒擺出減法了,那么我們身邊還有沒有減法呢?生1:我有3中顆糖,吃了兩顆,還有1顆糖了。師:你用寫出減法算式嗎?生1:寫成3-2=1。生2:我的10個彈子,掉了2個,還有8個,寫成10-2=8。生3:媽媽給了我兩元錢,我買饅頭用了1元,還有1元錢了,寫成2-1=1。生4:我有5支鉛筆,借了1支給同學,現(xiàn)在我只有4支鉛筆了,寫成5-1=4?!瓗煟耗銈兌寄苡盟闶奖硎鞠胝f的減法例子嗎,請在筆記本上寫出來。
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說明減法的意義,這表明學生心中對減法是有一定的認識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減法意義的了解,而且實現(xiàn)了數(shù)學與生活聯(lián)系的目的,學生感受到減法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減法的概念,對一年級學生,特別是漢語水平比較差的一年級彝族學生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學生在入學前已經(jīng)有了減法的經(jīng)驗,但不會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在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要幫助他們構建起數(shù)學減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