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寫作前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閃光點、美的所在,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蘊含豐富的文章。為消除部分學生存在的對作文畏懼的心理,要注重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剛開始寫作文,可以適當放寬或降低要求,只要學生能將句子寫通順,意思講完整,表達有一定的順序就可以。實踐證明,寓樂于寫、寓寫于樂的形式,符合小學生的實際,能把學生從寫作之“苦”、教師從教之“難”中解脫出來。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寓樂于寫 寓寫于樂
新課程提出了“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關心生活,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總體目標,這無疑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提供了方向,也為廣大語文教師消除了應試教育留下的顧慮。于是我一方面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野游,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審視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體察各行各業(yè)實情,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只有留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閃光點、美的所在,才能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寫出蘊含豐富的文章。也只有有物可寫,學生才會樂于作文。
目前小學作文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學生怕作文,老師叫頭疼。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存在“重模仿輕創(chuàng)作、重數量輕質量”的現(xiàn)象。如何使作文由“難”到“易”,變“苦”為“樂”?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小學作文教學應該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一、快樂說寫,樂中起步
在啟蒙教學之始就要滲透作文因素,利用語文課、說話課,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低年級說話訓練主要有看圖說話、復述課文、講故事等。在能說的基礎上,逐步進行寫話訓練,原則上是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先“扶”后“放”,內容上盡量自由。說什么、寫什么,怎么說、怎么寫,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注意培養(yǎng)寫作興趣,這樣早起步的說寫為三年級練筆作文打下了基礎。
三年級是書面作文的起步階段,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根據三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組織“愿寫”活動,可借助實物進行作文起步教學。如在“夸夸我的書包”活動中,引導他們從形狀、顏色、構造等方面觀察,最后一步步地寫出來。要從寫第一篇作文起就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因此,剛開始寫作文,可以適當放寬或降低要求,只要學生能將句子寫通順,意思講完整,表達有一定的順序就好。當然,初寫作文難免會有錯別字或語句不通順之類的毛病,對此不應太苛求,應通過多次的練習逐漸引導學生改掉這些毛病,并慢慢地提高要求,讓學生覺得作文也像其他作業(yè)一樣,并不難完成,從而喜歡寫作文。
二、讀寫結合,輔中求樂
大綱指出:“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在教學中,認真上好閱讀課,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讀中學寫。課文給寫作提供了范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讀寫的結合點,找出閱讀與寫作的對應關系,讓學生覺得想有思路、寫有方法。閱讀教學一般可按審題、對應審題、列小標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如《水打翻以后》是三年級的一篇看圖作文,告訴學生這一幅幅圖就相當于一段段課文,這幾幅圖有序地排列就相當于完整的一篇文章,這一節(jié)課的任務就是把這幾幅圖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審題,學生知道時間是水打翻以后,事情是水打翻以后發(fā)生的,所以可能會寫“水為什么會打翻?”“水打翻以后怎么樣?”這兩個問題,重點是寫第二個問題,通過對應審題,知道了主要人物,并通過合理的想象,知道了他們會怎么做、怎么想,把這些問題連貫地說一說,并寫下來,就成了一篇文章。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在看看、說說、寫寫中完成了習作,覺得有趣,初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三、廣開“材路”,放膽求樂
小學生作文感到難的是“無材料”可寫。廣開“材路”,放膽求樂就拓寬了學生的生活范圍,讓學生想什么就說什么,說什么就寫什么,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尋找寫作源泉。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寫出好的文章。勤能補拙,熟能生巧,素材豐富了,就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提高寫作水平。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但僅僅依靠作文課堂上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肯定達不到理想效果。指導學生寫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日記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下來,內容不拘,可長可短,非常靈活。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僅能大大增加練筆的機會,而且能使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更加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習慣用多種感官觀察事物,并做到專心致志,開動腦筋,選擇有意義的、感受深刻的記下來,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這樣寫作的素材就會豐富,寫作技巧也會逐漸提高。到那時,無論寫人、記事或寫景的記敘文,都會有血有肉,生動具體。還可以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開拓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表達事物的能力,有效提高作文能力。因此從三年級起,我就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好詞佳句摘抄本,重視書本積累,不僅要記錄課文中典型材料、優(yōu)美篇章,還要廣讀泛讀,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興趣,擴大語言材料占有量,使語言更豐富,思維更活躍,表達能力更強。
四、欣賞鼓勵,評中求樂
心理學表明缺乏激勵,一個人的潛力只能發(fā)揮20%—30%,明確與充分的激勵則能使人發(fā)揮其自身潛力的80%—90%。因此,在批改學生習作,特別是后進生的習作時,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閃光點。看優(yōu)點,要用放大鏡,即使是微小的閃光點,及時鼓勵,使之成為他們獲得成功的動力。如:在讓學生寫《校園一角》時,先讓學生觀察學校周圍的樹林。同學們平時經常在樹林里乘涼、做游戲,對樹林熟悉,感情深,有一名后進生,平時不會寫作文,學習成績很差,可這次他這么寫:“校園的景色真美,特別是一排高大的樹木,一陣風吹來,沙沙沙,聽起來很舒服,看著也挺順眼?!币话銓W生這樣寫并不覺得奇怪,但這出自不會寫作的他的筆下,我真的很感動,就寫了這樣的評語:“你真不錯,能寫出這么好的句子。如果以后多寫寫,一定進步更快?!边@次后,這位同學對作文及其他方面都學得比以前認真了,真切地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總之,為了克服作文難、學生怕的困難,使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樂事,必須充分發(fā)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變學生的被動應付為主動實踐,讓學生有感而發(fā),一吐為快。實踐證明,寓樂于寫,寓寫于樂,符合小學生的實際,能把學生從寫作之“苦”、教師從教之“難”中解救出來。這些做法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欲望,現(xiàn)在他們千方百計找素材,爭著寫,個個都想成為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