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往往對某個詞或某個句子一知半解,造成對文章的誤讀、誤解,而破壞了文章的原汁原味。一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對它進行整體感知,就是對文章內(nèi)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對全文有個初步的印象。其次閱讀時,對全文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的挖掘,是在感性認知基礎上思維方式的層進,往往要幾經(jīng)反復、細加琢磨之后才能確定。如何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作者意圖,走進原文?筆者對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境化思維模式作探索。
一、語境的主要功能
1.語境對語義的制約功能。一切語言的應用總是限定在一定的語境范圍之內(nèi),因此,語境對語言的語義、結(jié)構(gòu)形式和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會起到影響和制約作用。
(1)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含義不同。
(2)發(fā)生言語時的實際情況不同,相同的一句話,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義。比如同一句話,不同身份的人所表達的語義就不同;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就有不同的語義。
(3)語境的潛在意義。文化背景知識和文本內(nèi)容密切聯(lián)系,它在句子中呈現(xiàn)出社會文化方面的隱含意義。例如:在俄羅斯家家都有浴室,分為帶煙囪和不帶煙囪的,不帶煙囪的,煙火自然熏黑房子,故稱“黑浴室”,不了解俄羅斯的風土人情,就難以理解“黑浴室”的真正含義。
2.語境的解釋功能。即語境對于語言和言語研究的某些顯現(xiàn)的解釋和說明的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語境的解釋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上。在這一方面,語境可以解釋詞外義。詞外義既不是表層義,又不是所謂的深層義,自然也不是詞典上標出來的含義,而是該詞在特定的句子或文章中所產(chǎn)生的新的詞外之義。
3.語境的過濾功能。即語境可以從語言單位的眾多意義中過濾出所需要的信息。在理解一個詞時,準確的理解大多時候只有一個。為了盡可能正確理解,可以利用語境排除過濾多余的信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借助語境我們可以篩選出正確的信息。
二、體味文中重要詞語與語句時關(guān)于“語境”的實際運用
1.聯(lián)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例如《白楊禮贊》中“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lián)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他們家鄉(xiāng)的哨兵?”的“傲然”一詞,就需要聯(lián)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義。北國風光,氣象萬千,作者選擇白楊樹為描寫對象,也許是由于它的枝葉一律向上的傲然挺立的雄姿,喚起作者內(nèi)在的激情;也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白楊樹撥動了作者的心弦,引起他對那些“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人們的尊敬與懷念,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筆,把這一時期以來奔走各地的生活感受,完全傾注于白楊樹上,不僅細致描繪樹力爭上游的外形,更賦予樹以人的性格和氣質(zhì),贊揚它樸質(zhì)、嚴肅、堅強不屈,借歌頌白楊樹抒發(fā)自己的情懷,歌頌力挽狂瀾、拯救民族于存亡關(guān)頭的祖國優(yōu)秀兒女。
2.聯(lián)系人物形象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犊滓壹骸分杏羞@樣一段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北闩懦鼍盼拇箦X。這里的“排”本是一個很普通的動詞,意為“一個挨一個按次序擺放”,用在這里,卻有了一層深意??滓壹菏且粋€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知識分子,過著窮困潦倒、甚至比“短衣幫”還不如的窘迫生活,雖是讀書人,卻連個秀才也沒考到,終日遭受別人的嘲笑,他作為“讀書人”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因此當他手頭有了一點錢后,便洋洋自得地向酒客們炫耀起來。一個“排”字生動地向我們展現(xiàn)了孔乙己的可悲可憐可嘆。
3.句子的含義和作用可以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效果三個角度作分析評價。例如《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這個句子在文中作為單獨一個段落列出來,從內(nèi)容上看,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慘遭遇,深刻說明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余人。從結(jié)構(gòu)上看,承上啟下。前文講了關(guān)于孔乙己的四件事,被酒客嘲笑偷東西、沒有進學、教伙計識字遭冷遇、分豆給小孩吃,孔乙己地位低下,有跟人交往的愿望,但遭到的是無情的嘲笑譏諷,在那冷酷的社會里他尋求不到一絲一毫的溫暖,即使與孩子說話,他所遇到的也只是無情地鄙棄;唯有在年幼無知的兒童面前,他才能尋得一點可憐的自尊與快樂?!翱墒菦]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暗示孔乙己無人關(guān)心,自然地引起下文孔乙己被打斷腿后的悲慘遭遇,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
從藝術(shù)效果看,在文學作品中,有些句子能起到渲染、烘托氣氛、升華中心等作用。例如《老山界》中,紅軍戰(zhàn)士歷經(jīng)千辛萬苦成功翻越老山界,在下山途中有一處景物描寫“路上有幾處景致很好,濃密的樹林里,銀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這里為什么要突出景色呢?聯(lián)系上下文,不難理解,紅軍戰(zhàn)士在途中不但前有山路難走、缺糧、天寒等困境,后還有敵人的追兵,這對于一支人數(shù)眾多,又多有傷員的隊伍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然而戰(zhàn)士們憑借頑強的毅力、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成功跨越了這道障礙,在下山途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路上的景致自然也明朗、清透起來。
要正確理解一個詞語,單看這個詞是遠遠不夠的;要正確理解一個句子的全部意義,單單了解句子內(nèi)部各詞的組合意義是不夠的。因為對句子本身的理解只是表層意義,是第一步;要想理解句子的全部意義還必須進一步理解句子本身外的深層意義。而這些都與語境有關(guān)。古有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詩中,在韓愈的建議下把“推”字改為“敲”字遂成“推敲”佳話,相信在現(xiàn)代,這種語境化思維模式會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使更多的學生揭開作者神秘的面紗,直達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更準確地理解原文,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