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機械類院校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作者結合實際教學體會,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就教學內容及方法、課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旨在與同行分享探討,互相學習,以期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課程改革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它包括幾何量精度基本知識與幾何誤差檢測兩大方面的內容,是由基礎課過渡到專業(yè)課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每個中等職業(yè)院校機械類或機電類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學習掌握的基礎課程。無論在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中還是在以后實際工作中,無論是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還是從事管理工作,機械類或機電類專業(yè)的學生都會接觸到公差配合、互換性及技術測量知識,因此,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技術基礎學科。
本課程名詞術語多、標準項目多、抽象概念多,涉及知識面廣,同時理論性和實踐性也很強,通常是學生在完成基礎理論課后學習的第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然而,由于學生缺乏學習所需要的豐富的專業(yè)生產知識和實踐經驗,筆者在實際教學常常感到課程內容不容易深入講解,難以達到教學目的。筆者結合實際教學體會,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就教學內容及方法、課程改革等方面提出見解,以求教于方家,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教學內容
根據(jù)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教材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本課程比較全面地簡述了機械加工中有關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紋公差及技術測量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主要有以下內容:第一,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第二,長度的技術測量基本知識;第三,形狀和位置公差;第四,表面粗糙度;第五,螺紋結合的公差與檢測。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有關幾何量公差與技術測量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該課程名詞術語多,標準項目多、抽象概念多,符號代號多,設計知識面廣,理論性與實踐性比較強。以往中職教育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然而隨著學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三尺講臺已經不能滿足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摸索。
二、教學方法
1.重視第一節(jié)課的教學
如何優(yōu)化教學過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直探索的問題。如果把教學工作看成是一門科學,也看成是一門藝術,則科學需要嚴謹、求實和創(chuàng)新,而藝術需要加工、完善和追求。如何使二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機結合,實現(xiàn)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這個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強調了基礎的重要性,即重視第一節(jié)課的優(yōu)化設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一節(jié)課如果設計得好,就會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在《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第一堂課上,筆者通常舉一些反映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的重要性及該課程重要性的生動案例,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與重視。如:美國一枚價值不到10美分的螺釘使一顆耗資7700萬美元的氣象衛(wèi)星在發(fā)射兩周后成為一堆廢鐵。原因是一枚30毫米長的螺釘比標準長度超出了幾毫米引起短路。由此引出我們這門課程的內容:主要介紹國家工業(yè)標準、國際標準(ISO)及其應用。這個例子使學生懂得“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通過介紹這樣的案例,既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使得學生對本課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重視概念的講解
基本術語和定義是極限配合與公差的國家標準的重要內容,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講解。在講授概念的過程中,要注意重視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以及合理安排授課的順序。比如公差、偏差和誤差的學習?!捌睢钡亩x是在GB/T1800.1一1997《極限與配合基礎第1部分:詞匯》中給出的,“偏差”的定義是:“某一尺寸(實際尺寸、極限尺寸,等等)減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shù)差?!薄肮睢笔侵府a品允許尺寸的變動量?!罢`差”是測量值與真值的差值。公差是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一個誤差范圍,也可以說成是兩個在一定范圍內偏差的差值。偏差也是屬于誤差的一種形式。誤差是無法避免的,公差是可以控制的。在生產實際中,公差、偏差和誤差三個術語的應用極為普遍。再比如尺寸的術語及定義,不同的尺寸術語及定義就有十個。教師應先重點講授“尺寸”的術語及定義,學生弄清楚什么是尺寸后,再由設計引出“基本尺寸”,由測量引出“實際尺寸”,由誤差對尺寸不定性的影響提出“作用尺寸”等。上述兩個例子術語多,學生容易產生概念混淆、理解不透、記憶不牢的現(xiàn)象。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提高邏輯性和條理性,突出重點主次,抓住主線,并圍繞其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從而使復雜的概念簡單化,并且使學生更容易記憶理解及區(qū)分各個概念。
3.采用多媒體教學
在《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中,形狀與位置公差部分,概念多且抽象,如微小的偏差等都是以微米為單位來計算的,采用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教學模式,學生很難理解。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視的圖片或動畫,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服務學生的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動性,從而增強本課程的教學效果。但是,有的內容在講述過程中還要適當?shù)靥砑右恍┌鍟?,以免單純的課件講解速度過快,影響學生的吸收消化,板書就彌補了這一不足,使課堂教學質量效果更佳。
4.將實驗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為了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校《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的技術測量部分放在了公差實驗室進行。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并正確使用測量量具,比如游標卡尺、公法線千分尺、百分表、偏擺儀等,還可以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自己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并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既鞏固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yǎng)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關于教學改革的建議
1.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當今時代,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教師更要不斷學習補充最新的知識,否則就會落伍。一名合格的教師應不斷積極地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實驗水平。本課程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質:(1)積極參加理論學習,關注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2)深入工廠實地學習,及時了解現(xiàn)有公差標準在現(xiàn)代生產中的使用情況;(3)定期開展研討活動。
2.精心設計課堂結構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如何將多種教學要素有機組合,形成最優(yōu)化結構,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是課堂教學結構設計的主要內容。(1)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技術化、形象化、直觀化和生動化,把動態(tài)的教學效果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2)積極聽取學生意見,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都能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僅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3.正確合理安排考核方式
由于《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涉及標準規(guī)定多,術語多,如果單純地采用傳統(tǒng)的閉卷考試,就會使學生覺得本課程枯燥乏味。死記硬背知識點,不利于學生理解和運用標準進行精度設計及理解。加之本課程實踐性和操作性比較強,為了全面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綜合實踐能力,本課程的考試宜采用卷面考試與實操考試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四、結語
時代在發(fā)展,科技在進步,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沖破教材的束縛,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學習,不斷進取,主動汲取其他教師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在教學中培養(yǎng)出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樹杰,李麗.提高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信息.2011(16):162.
[2]任桂華.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6):65-67.
[3]趙秀榮,陳麗君,石宏,魏鳳蘭.優(yōu)化設計教學,全面提高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質量[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1.增刊-0054-02.
[4]張宏洲.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思索[J].科教文匯,2008(12):119-120.
[6]楊昌義主編,陳志毅等.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三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