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感培養(yǎng)深受語文教育學者的重視,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語感的養(yǎng)成唯有反復朗讀一條途徑,朗讀備受歷代教育家的重視,朗讀之于語感養(yǎng)成的功效是毫無疑問的。本文從語音停頓和語義感知兩個環(huán)節(jié)深入探討語感養(yǎng)成的可行方法,以對語感的本質(zhì)形成更深入的認識。語音停頓是一個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引起重新認識,且值得師生全員重視的問題。語義感知是對文言文教學的一種全新思考。
關鍵詞: 語感 文言文 語音停頓 語義感知
語感培養(yǎng)深受語文教育學者的重視,語感培養(yǎng)對于古漢語學習的重大意義也被本民族數(shù)千年的教育實踐反復證明。夏丏尊先生指出:“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眳问逑嫦壬f:“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北娍谝辉~,道理非常明白。語感能力是人對語言的直覺感知、領悟、把握和深刻理解、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能力。而語感現(xiàn)象是人在接觸語言文字對象的剎那間,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表象、聯(lián)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動、自覺而至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教學研究的任務是捕捉這種語感現(xiàn)象,洞悉其中的理性本質(zhì),從而富于針對性地培養(yǎng)這種感性能力。
一、語音停頓是需重新認識且值得師生重視的問題
言語對象的實質(zhì)是語音形式和語義內(nèi)容的渾然統(tǒng)一。言語獲得是從語音形式的接收到語義內(nèi)容破譯的過程。研究語感問題不應回避語音接收和語義破獲這兩個基本的環(huán)節(jié)。
誠如李海林先生所說:“誦讀最符合言語習得的心理規(guī)律?!毖哉Z習得的首要問題是語音接收的問題。那么,文言文言語習得中的語音接收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呢?是語音停頓。
有人認為文言文語音停頓的問題是老生常談,教師向來重視。其實正是這個語音停頓的問題,是師生共同忽視的大問題。
學習朗讀的根本在于知道何謂正確的朗讀,正確朗讀文言文首要的是知道如何停頓。在文言文朗讀中,停頓不當?shù)腻e誤現(xiàn)象普遍而嚴重,這種現(xiàn)象在學生和語文教師的朗讀中,在教育主管部門配置的課文朗讀錄音中都普遍存在。列舉數(shù)例如下: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6.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7.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六國論》)
以上例句在停頓設置上均存在錯誤,停頓的作用首先在于把一個句子從語音層面上分割成若干信息單元,每個信息單元就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意義單元,停頓的設置應該恰好落在意義單元之間的間隔點上,錯誤的停頓會導致信息的破碎或者變形。如第一例中,“溪行”“之遠近”,從語義上講,根本不成其為信息單元,根本無從理解,使句子含義與語音形式之間產(chǎn)生支離現(xiàn)象。如此朗讀,還有什么語感效應可說呢?請對照如下停頓安排。
1.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赤壁賦》)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6.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7.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天。(《六國論》)
正確的停頓,是信息得以有效傳遞的保障,它使得語言信息單元在語音形式上和語義內(nèi)容上保持合轍一致。這樣朗讀才能保證語感效應的生成。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果語音形式上,形體破碎,那么即使讀書百遍,形體破碎之下,其義依然難以探尋。相反,停頓正確了,語言信息自然完好,學習者在語義上即使知之有限,但在語音形式上,語言信息已然得到完好的傳遞。語感效應有了依附的物質(zhì)形式。
出現(xiàn)此類誤讀不是大問題,師生全員都無力發(fā)覺問題的存在則是個問題。停頓錯誤,信息已然破碎,這對于言語傳遞而言,是個致命性的問題。
二、語義感知和語感效應
從《說文解字》到《爾雅》,從注疏之學到義理之學,從評點之學到詮釋學,乃至語境理論,語用理論都涉及語義學范疇。正因為語義學范疇深廣,使得我國經(jīng)典作品在歷代的解讀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出入,語義獲得不是只依靠注解就能完成的,注解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語義獲得是在語音傳遞或文字傳遞的基礎上,當事人對語言信息單元在語義內(nèi)容上的感知和再造,這才是語義理解的本質(zhì)。
這里以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句為例,作演繹。
1.“月落烏啼霜滿天”
這一句詩學習者往往以為好讀易懂,其實這種表現(xiàn)恰恰是語感優(yōu)劣的一種流露。而造成語感優(yōu)劣的原因,一是習慣性依賴注解,滿足于注解,二是欠缺語義感知訓練。這句詩在語義上是非常豐厚的,讀者在語義獲得上不應掉進知解的彌彰,而應該運用感知能力。“月落”是視覺對象,“烏啼”是聽覺對象,“霜滿天”既是體膚感受又是內(nèi)心感知的延伸。三大對象合在一起有一種當事人的人生感受彌漫了天地,彌漫了內(nèi)心。如果比照類近的詩句,那么讀者會更加清楚這句詩內(nèi)容的豐厚。如“雞聲茅店月,人變板橋霜?!庇秩纭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边@些詩句構(gòu)思方法類似,都備受世人稱賞。如果學習者能主動地調(diào)動多感官,感知這些詩句的語義內(nèi)容,那么語感效應將由此產(chǎn)生,語義獲得才會走向準確、豐富、深入。
2.“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句詩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學者認為詩的意思是:“江楓和漁火相對憂愁難眠”,這樣的理解淡化了詩歌中的抒情主體,其對于詩歌的意義損傷難以算計。正確的理解是“江楓”“漁火”對著“愁眠”之人,從“日落”“烏啼”“霜滿天”中的“落”“啼”“滿天”中,讀者早應感知詩中抒情主體——人,是始終在場的。其人眼、耳、身、心俱在,憂愁難眠,獨對天地人生,獨對江楓漁火。如若不然,那么當“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一忽然之際,鐘聲該由誰來聽???
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主動自覺的語義感知活動是語義獲得的根本環(huán)節(jié)。任是一些知名學者,由于這方面的疏忽,在文本解讀中露出破綻,甚至惹出笑話也是常有的事情。
誠如李海林先生所說:“言語習得的心理規(guī)律有兩個:一個是內(nèi)化—外化規(guī)律,一個是心理痕跡規(guī)律?!睆倪@些基本規(guī)律出發(fā),抓住語感效應得以呈現(xiàn)的具體環(huán)節(jié),語感培養(yǎng)的途徑場合方法又豈止其一、其二?不然,整日說語感,而語感卻如神物一般,不知從何方前來,何時前來。
語感正是基于眼耳鼻舌身意,這是無疑的。眼耳身心動起來了,語感就有了,小和尚念經(jīng),怕是念上百千遍也無法感到真趣。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尚文.語感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7.
[3]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90.